現代史學家的宗旨
關燈
小
中
大
往史之弊既如此,所以救其弊者,又将如何?
不論什麼事情,總是發生在一定的環境之内的,如其不知道它的環境,這件事就全無意義了。
現在試舉一個例。
從前漢朝時候,有一個名将,喚作韓信。
他有一次和敵人打仗,把自己的兵排在水邊上,背對着水,這就是所謂背水陣,是犯兵家之忌的,因為沒有退路了。
後來竟打了勝仗。
人家問他,他說:這亦在兵法上,不過你們不留意罷了。
兵法上不是有一句置之死地而後生麼?我所用的兵,不是訓練慣統帶慣的,乃是臨時聚集來的烏合之衆,這和走到市集上,把許多趕集的人聚攏來,使之作戰一樣,不是置之死地,人人要想自己救命,誰肯出力死戰呢?這是一件事。
明朝時候,又有一個名将,喚作戚繼光。
他練兵最認真。
著有一部書,喚作《練兵實紀》,對于練兵的法子,說得很詳盡。
清朝的曾國藩,本來是個書生,不懂得練兵的,他初出來練鄉勇,就靠這一部書做藍本,訂定一切規則。
可見戚繼光這部書,對于練兵的方法說述的詳盡,也可見得他對于練兵的認真了。
相傳當他檢閱時,适逢大雨,他的兵都能植立雨中,一步也不移動,可見他訓練之效。
他所以南征北讨,所向有功,絕非偶然了。
這又是一件事。
兩件事恰恰相反。
在看重戰術的人,一定說韓信的将才在戚繼光之上,能不擇兵卒而用之;在注重訓練的人,則又要說韓信的戰勝隻是僥幸;其實都不其然。
韓信生在漢初,承戰國時代之後。
戰國時代,本來是舉國皆兵的,所以在秦、漢之世,賈人、贅婿、闾左(這亦是當時所謂谪發、谪戍。
谪是譴谪的意思,發有罪的人出去作戰,謂之谪發;出去戍守,謂之谪戍。
賈人、贅婿,都不能算有罪,然漢時亦在七科谪之列,那不過因當時重農賤商,贅婿大概是沒有田産的,發他們出去當兵,免得擾累農民罷了。
闾左,謂一條街巷的左半段。
這是要發一條街巷裡居民的一半去當兵,而古者地道尊右,把右邊算上首,所以發其左半的人出去,秦時曾有此事),發出去都可充兵。
韓信所用的兵,雖說沒有經他訓練過,然戰争的教育,是本來受過的,對于戰鬥的技藝,人人娴習,所以隻要置之死地,就能夠人自為戰。
戚繼光時代,則中國統一已久,人民全不知兵,對于戰鬥的技藝,一無所知,若不加以訓練,置之活地,尚不能與敵人作戰,何況置之死地呢?若使之背水為陣,非斃于敵人鋒镝之下,就要被驅入水了。
所以韓信和戚繼光的事,看似相反,而實則相成,若非知其環境,就無從了解其真相了。
況且事實原因環境而生,若不知其環境,對于事實的性質,必也茫無所知,更何論了解其經過。
然則對于史事,安可不知其環境呢? 然而我們現在,對于任何史事,總不能十分明白其環境,這是什麼理由?這自然是由于記載的缺乏了。
記載為什麼會缺乏呢?難道向來史家,對于不知環境則不能明白其事件的真相的道理,都不知道麼?不,須知“常事不書”,為秉筆者的公例。
我們現在雖追恨古人,叙述一事件時,不把他的環境說述清楚,以緻我們不能了解,然使我們執筆為之,恐亦不免此弊;即使力求避免,其與古人,亦不過程度之差而已;将來讀書的人,還不免要追怨着我們。
這是因為著書的人,總得假定若幹事實為讀者所已知,而不必加以叙述,如其不然,就要千頭萬緒,無從下筆了。
你天天記日記麼?一個朋友,忽而今天來看你;你今天忽而想到去做一件不在預算範圍内的事情;這自然要記出來的。
學校中的課程,個個星期是一樣;吃飯、睡覺,天天是一樣;那就決無逐日記載之理,至多每學期開學之初,把課程表抄一份在日記裡,以後每逢變動時,再加以記載;初記日記時,把吃飯和睡覺的時刻,記下一筆,以後則逢一頓宴會,一夜失眠等事,再加以記載罷了。
這就是所謂常事不書,是秉筆者不得不然的。
然而社會的變遷,雖然看不見,卻無一息不在進行之中。
雖其進行無一息之停,卻又“正明目而視之,不可得而見,傾耳而聽之,不可得而聞”,正和太陽影子的移動,沒人看得見一樣。
然而隔着一個時間再去看,就移動了許多了。
社會的變遷,亦是如此,必須隔若幹年代,然後看得出。
然而人壽太短,所以除非生于劇變時代的人,總不覺得它有多大的變動。
尋常人所覺得的變動,總是聽見父輩、祖父輩,甚或是曾、高祖父輩的人所說的,這種說述的人,尚或出于傳聞而不是親見,如此,在感情上,自然不甚親切;而且這些零碎的事實,不能通其前後而觀之,則亦不過是一個一個小小的變動而已,并不覺得如何驚心動魄,把它記載下來的人,自然少了。
隔了較長遠的時代,再把今昔的社會一加比較,固然也覺得它有很大的不同,然而變遷的時代,業已相離很遠,無從知其因變遷生出來的影響,自更無人注意及之了。
所以社會的變遷,我們所知道的,怕不過百之一二,對于任何時代的情形,我們都是茫然,自然對于任何事件的環境,我們都不明白了。
不知環境,對于任何事情,總是不能明白的,以緻對于任何時代,亦都不能明白,這卻如何是好呢?所以現
現在試舉一個例。
從前漢朝時候,有一個名将,喚作韓信。
他有一次和敵人打仗,把自己的兵排在水邊上,背對着水,這就是所謂背水陣,是犯兵家之忌的,因為沒有退路了。
後來竟打了勝仗。
人家問他,他說:這亦在兵法上,不過你們不留意罷了。
兵法上不是有一句置之死地而後生麼?我所用的兵,不是訓練慣統帶慣的,乃是臨時聚集來的烏合之衆,這和走到市集上,把許多趕集的人聚攏來,使之作戰一樣,不是置之死地,人人要想自己救命,誰肯出力死戰呢?這是一件事。
明朝時候,又有一個名将,喚作戚繼光。
他練兵最認真。
著有一部書,喚作《練兵實紀》,對于練兵的法子,說得很詳盡。
清朝的曾國藩,本來是個書生,不懂得練兵的,他初出來練鄉勇,就靠這一部書做藍本,訂定一切規則。
可見戚繼光這部書,對于練兵的方法說述的詳盡,也可見得他對于練兵的認真了。
相傳當他檢閱時,适逢大雨,他的兵都能植立雨中,一步也不移動,可見他訓練之效。
他所以南征北讨,所向有功,絕非偶然了。
這又是一件事。
兩件事恰恰相反。
在看重戰術的人,一定說韓信的将才在戚繼光之上,能不擇兵卒而用之;在注重訓練的人,則又要說韓信的戰勝隻是僥幸;其實都不其然。
韓信生在漢初,承戰國時代之後。
戰國時代,本來是舉國皆兵的,所以在秦、漢之世,賈人、贅婿、闾左(這亦是當時所謂谪發、谪戍。
谪是譴谪的意思,發有罪的人出去作戰,謂之谪發;出去戍守,謂之谪戍。
賈人、贅婿,都不能算有罪,然漢時亦在七科谪之列,那不過因當時重農賤商,贅婿大概是沒有田産的,發他們出去當兵,免得擾累農民罷了。
闾左,謂一條街巷的左半段。
這是要發一條街巷裡居民的一半去當兵,而古者地道尊右,把右邊算上首,所以發其左半的人出去,秦時曾有此事),發出去都可充兵。
韓信所用的兵,雖說沒有經他訓練過,然戰争的教育,是本來受過的,對于戰鬥的技藝,人人娴習,所以隻要置之死地,就能夠人自為戰。
戚繼光時代,則中國統一已久,人民全不知兵,對于戰鬥的技藝,一無所知,若不加以訓練,置之活地,尚不能與敵人作戰,何況置之死地呢?若使之背水為陣,非斃于敵人鋒镝之下,就要被驅入水了。
所以韓信和戚繼光的事,看似相反,而實則相成,若非知其環境,就無從了解其真相了。
況且事實原因環境而生,若不知其環境,對于事實的性質,必也茫無所知,更何論了解其經過。
然則對于史事,安可不知其環境呢? 然而我們現在,對于任何史事,總不能十分明白其環境,這是什麼理由?這自然是由于記載的缺乏了。
記載為什麼會缺乏呢?難道向來史家,對于不知環境則不能明白其事件的真相的道理,都不知道麼?不,須知“常事不書”,為秉筆者的公例。
我們現在雖追恨古人,叙述一事件時,不把他的環境說述清楚,以緻我們不能了解,然使我們執筆為之,恐亦不免此弊;即使力求避免,其與古人,亦不過程度之差而已;将來讀書的人,還不免要追怨着我們。
這是因為著書的人,總得假定若幹事實為讀者所已知,而不必加以叙述,如其不然,就要千頭萬緒,無從下筆了。
你天天記日記麼?一個朋友,忽而今天來看你;你今天忽而想到去做一件不在預算範圍内的事情;這自然要記出來的。
學校中的課程,個個星期是一樣;吃飯、睡覺,天天是一樣;那就決無逐日記載之理,至多每學期開學之初,把課程表抄一份在日記裡,以後每逢變動時,再加以記載;初記日記時,把吃飯和睡覺的時刻,記下一筆,以後則逢一頓宴會,一夜失眠等事,再加以記載罷了。
這就是所謂常事不書,是秉筆者不得不然的。
然而社會的變遷,雖然看不見,卻無一息不在進行之中。
雖其進行無一息之停,卻又“正明目而視之,不可得而見,傾耳而聽之,不可得而聞”,正和太陽影子的移動,沒人看得見一樣。
然而隔着一個時間再去看,就移動了許多了。
社會的變遷,亦是如此,必須隔若幹年代,然後看得出。
然而人壽太短,所以除非生于劇變時代的人,總不覺得它有多大的變動。
尋常人所覺得的變動,總是聽見父輩、祖父輩,甚或是曾、高祖父輩的人所說的,這種說述的人,尚或出于傳聞而不是親見,如此,在感情上,自然不甚親切;而且這些零碎的事實,不能通其前後而觀之,則亦不過是一個一個小小的變動而已,并不覺得如何驚心動魄,把它記載下來的人,自然少了。
隔了較長遠的時代,再把今昔的社會一加比較,固然也覺得它有很大的不同,然而變遷的時代,業已相離很遠,無從知其因變遷生出來的影響,自更無人注意及之了。
所以社會的變遷,我們所知道的,怕不過百之一二,對于任何時代的情形,我們都是茫然,自然對于任何事件的環境,我們都不明白了。
不知環境,對于任何事情,總是不能明白的,以緻對于任何時代,亦都不能明白,這卻如何是好呢?所以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