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時曆史的弊病何在

關燈
從前的曆史,不适于現代人之用,這句話,是人人會說的,然則從前的曆史,其弊病果安在呢? 提出這一個問題來,我們所回答的,第一句話,便是偏重于政治。

    “一部二十四史,隻是帝王的家譜。

    ”這一類的話,在今日,幾乎成為口頭禅了。

    這些話,或者言之太過,然而偏重政治的弊病,是百口莫能為諱的。

    且如衣、食、住、行,是人生最切要的事,讀某一時期的曆史,必須對于這種生活情形,知道一個大概,這是無待于言的了。

    我們讀舊日的曆史,所知道的卻是些什麼呢?我也承認,讀舊日的曆史,于這一類的情形,并非全無所得。

    然而讀各正史中的輿服志,所知者,皇帝和官員所穿的衣服,所坐的車輛而已,平民的衣着,及其所用的交通工具,卻并沒有記載。

    我們讀《齊書》的本紀,知道齊明帝很有儉德。

    當時大官所進的禦膳,有一種喚作裹蒸,明帝把它畫為十字形,分成四片,說:我吃不了這些,其餘的可以留充晚膳。

    胡三省《通鑒注》說,在他這時候,還有裹蒸這種食物。

    是把糖和糯米、松子、胡桃仁,合着香藥做成的。

    把竹皮包裹起來蒸熟。

    隻有兩個指頭大,用不着畫成四片。

    見齊明帝建武三年。

    裹蒸的大小,無關緊要,可以不必去管它。

    看它所用的材料和做法,大約就是現在嘉、湖細點中胡桃糕的前身,吾鄉呼為玉帶糕,正是用糖和糯米粉、松子、胡桃仁制成的,不過沒有香藥而已。

    因近代香藥輸入,不如宋、元時代的多而美。

    南北朝時,還沒有蔗糖,就是宋、元之間,蔗糖也遠不如今日之盛,胡三省所說的裹蒸,用何種糖不可知,齊明帝所吃的裹蒸,則所用的一定是米、麥糖,米、麥糖所制的點心,不甚宜于冷食,所以大官于日食時進之,等于現在席面上的點心;後來改用蔗糖,就變成現在的胡桃糕,作為閑食之用了。

    又據《南史·後妃傳》:齊武帝永明九年,诏太廟四時祭薦其先人所喜食之物。

    其中薦給宣皇帝的,有起面餅一種。

    胡三省《通鑒注》說:“起面餅,今北人能為之。

    其餅浮軟,以卷肉啖之,亦謂之卷餅。

    ”這似乎就是現在山東薄餅的前身。

    胡氏又引程大昌的話,說起面餅系“入教面中,令松松然也。

    教,俗書作酵”。

    然則在宋、元間,南人食面,尚不能發酵。

    面餅不發酵則不松美,我們觀此,頗可知古代北方雖多産麥,而北人仍以稻米為貴,近代則不但北人喜食面,即南人嗜面的亦漸多的原因。

    這兩件事,我們自謂讀史鈎稽,頗有所得,然亦隻是一鱗一爪而已。

    南北朝時,裹蒸究竟是較普遍的食品,還是帝王貴人所專享?發酵之法,究竟發明于何時,如何普及于南方?我們都茫無所知。

    然則我們讀史,雖可借零碎材料,鈎稽出一些史實來,然畢竟知之不詳。

    這就不能不追恨當時的史家所記太偏于政治,以緻别種情形隻能因政治而附見了。

    我們雖能知道秦代的阿房宮、漢代的建章宮宏大壯麗的情形,因而略知當時的建築技術,然究不能知秦、漢時代普通的民居如何,其弊亦正在此。

    所以說舊史偏重政治的弊病,是百口莫能為諱的。

     偏重政治的弊病,果何從而起呢?這有一個很深遠的原因在内。

    人類的做事,是有惰性的,沒有什麼新刺激,就隻會模模糊糊,一切都照舊做去。

    古代國家,不過現在一縣大,所謂國君,僅等于現在的縣令,大夫略如鄉、鎮長,士則保、甲長之類而已,他們又都是本地人,所行的政治,自然能有影響及于社會。

    到後世,就遠不是這一回事了。

    君門萬裡,出必警跸清道,君和民終身沒有見過一面。

    (康有為的《歐洲十一國遊記》說:人們凡事,都易循其名而不察其實,如聽見外國有國王,便想象他是和中國的皇帝一樣。

    其實,我在比國,看見它的國王從宮中步行出來,人民見他,都起立緻敬,他也含笑點頭答禮,比中國州縣官的尊嚴,還相差得很多)平民于宮中之事,固毫無所知;生長深宮之君,于民間習俗,亦一無所曉。

    所謂禮、樂等化民之具,在古代,是行之于共見共聞之地的。

    如古代的鄉射禮,意思便近于現在地方上的運動會。

    在後世,則隻是君和大臣,在禁衛森嚴的地方,關着門去行,平民永遠不曾看見,試問有何影響能及于社會?現在罵政治不好的人,總說他是紙上文章,實際沒有這回事。

    試問,以現在行政機關的疏闊,官吏和人民的隔絕,欲求其不成為紙上文章,如何可得?所以在古代,确有一個時期,政治是社會上的重要現象;社會上的大事,确可以政治上的大事為其代表;後世則久已不是這麼一回事了。

    而人們的見解,總還沿襲着舊時,把後世的政治,看得和小國寡民的時代一樣。

    譬如現在,我們看報,看人家往來的信劄,往往叙述社會現象之後,總有“未知當局者何以善其後也”一類的話,其實考其内容,其事都絕非政治所能為力的。

    然而這種見解,并不是不讀書沒有見識的人才如此,即号為讀書明理的人亦往往如此;其中少數傑出的能重視現實的人,雖明知其不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