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時曆史的弊病何在
關燈
小
中
大
,然亦為舊觀念所牽率,見之不能晶瑩,于是古代曆史偏重政治,後世亦就相沿不變了。
這是社會科學上一個深切的弊病,現在議論起來,雖似乎大家能知其弊,到實際應用,又往往陰蹈之而不自知,怕一時很不容易徹底除去。
既然偏重政治,則偏重戰事和過度崇拜英雄之弊,必相因而起。
因為戰事總是使政治發生顯著的變化的,而在政治上、軍事上能得到成功的人,亦總易被衆人認為英雄之故。
不錯,戰事确是能使社會起重大的變化的。
然而要明白一件事,總得能知其原因結果,然後可謂之真明白。
舊史所記的戰事,往往隻是戰事而已,于其原因如何,結果如何,都茫無所及。
(便是對于戰事勝敗的原因、結果,亦往往說不出來)此等記載,試問知之竟何所用?“英雄造時勢,時勢造英雄”,這兩句話,到現在,還有視為難于論定的。
其實所謂英雄,不過善于利用時勢而已。
一個社會,到危急存亡的時候,能否有英雄出來,全看這社會的情形如何,如能否造就英雄?有英雄,能否大家崇拜他,聽他的指揮,把反對他的人壓伏下去?這些,都是英雄能否出現的條件,而決不是有無這樣的人出生與否的問題,這是明白無疑的事。
英雄造時勢一語,如何能與時勢造英雄并列呢?過分偏重軍事,則易把和平時代跳過了,如講生物學的人,隻知道突變,而不知道漸變,這個能算懂得生物學麼?過分崇拜英雄,則易于發生“利人濟物非吾事,自有周公孔聖人”和“嘯吟風月天容我,整頓乾坤世有人”的思想。
大家覺得隻要有一個英雄出來,就一切問題都解決了,而忘卻自己應負的責任。
其肯負一些責任的,又容易模仿不适宜于時代的人物,甚而至于妄自尊大,陷于誇大狂的樣子。
還有,借曆史以激勵愛國家、愛民族之心,用之太過亦有弊。
不錯,愛國家、愛民族,是确有其理的;而借曆史以激勵愛國家、愛民族之心,亦确是一個很好的辦法。
然而天下事總有一個适當的限度,超過這限度,就不是真理,而是出于矯揉造作的了,其事就不免有弊。
這在歐洲,19世紀後半期各國的曆史,都不免有此弊,而德國為尤甚。
亞洲新興的日本,此弊亦頗甚。
中國人褊狹之見,較之德、日等國,可謂相差甚遠,然亦不能絕無。
中國人之有此弊,是起于宋以後的。
民族主義,原因受異族的壓迫而起,中國自宋以後,受異族的壓迫漸次深了,所以民族主義亦漸次勃興,這固是題中應有之義。
然感情與理性,須相輔而行,偏重感情,抹殺理性,就糟了。
如中國宋以後盲目的排外之論,是很足以偾事的。
近代和西洋人交涉的初期,即頗受其弊。
而日本人在明治的初年,亦幾受其弊,幸而尊王攘夷之論,一轉而為變法維新,否則日本在此時,可以激成很大的慘禍的,雖然不至于亡國。
朝鮮國比日本小,而其受宋學末流的影響卻深,就竟爾暫時釀成亡國的慘禍了。
大抵民族主義誤用的弊病有兩種:(一)是把本族看得過高,如德、日兩國,即犯此弊。
(二)則把異族看得太低,如中國人總說蠻夷不知禮義,甚至比之于犬羊便是。
這兩者之弊,都由昧于事實的真相而起。
昧于事實的真相,惟有求明事實的真相可以救之。
所以由矯揉造作的曆史所緻之弊,惟有用真正的曆史,可以做它對症的藥。
還有,借曆史以維持道德的觀念,也是有流弊的。
這又可分為兩種:其一,借曆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,如朱子編《通鑒綱目》,借書法以示褒貶。
書法是借一種記事的筆法,以表示對于其事的褒貶的。
如某人罷官,罷得不得當的,則書曰罷某官某;如其人咎有應得的,則削去官名,但書某罷;如無好無壞的,則書某官某罷。
後人又為之發明,對于曆史上的人物、事迹,一一加以批評是。
其二,則借此激勵讀史者的修為,如昔人編纂名臣和名儒的言行錄等,即出于此動機。
此二者,驟看亦似無甚弊病。
然凡事都貴求真,(一)曆史上的記載,先是不确實的;(二)即使确實,而一件事情,關系極為複雜,亦斷非但據其表面所能論定;而此等史事的批評家,往往僅據往史表面上的記錄,其結果,多不免于迂腐或膚淺,就不徒無益于求真,而反足為求真之累了。
還有一事,在西洋受病頗深,中國卻無其弊,那便是借曆史以維護宗教。
在西洋,所謂中世時代,曆史幾乎做了宗教的工具。
是宗教事件則詳,非宗教事件則略,而其所評論,亦多數是用的宗教家的眼光。
這不但舊教,即新教亦未嘗不如此,而且兩教都利用曆史,以為攻擊的武器。
中國亦未嘗沒有教,中國人所作的曆史,如佛家所記的釋迦本行、高僧事迹之類,然大家都隻當它宗教中的書籍看,不把它當作曆史,所以不受其害。
還有一種,竟無好好的曆史,而曆史事迹,都依附宗教書籍以傳之國,如印度等,那其受病之深,更不言而喻了。
還有,存着一種以史事為法戒,即所謂前車之鑒的見解,亦足使史學深受其弊的。
這是社會科學上一個深切的弊病,現在議論起來,雖似乎大家能知其弊,到實際應用,又往往陰蹈之而不自知,怕一時很不容易徹底除去。
既然偏重政治,則偏重戰事和過度崇拜英雄之弊,必相因而起。
因為戰事總是使政治發生顯著的變化的,而在政治上、軍事上能得到成功的人,亦總易被衆人認為英雄之故。
不錯,戰事确是能使社會起重大的變化的。
然而要明白一件事,總得能知其原因結果,然後可謂之真明白。
舊史所記的戰事,往往隻是戰事而已,于其原因如何,結果如何,都茫無所及。
(便是對于戰事勝敗的原因、結果,亦往往說不出來)此等記載,試問知之竟何所用?“英雄造時勢,時勢造英雄”,這兩句話,到現在,還有視為難于論定的。
其實所謂英雄,不過善于利用時勢而已。
一個社會,到危急存亡的時候,能否有英雄出來,全看這社會的情形如何,如能否造就英雄?有英雄,能否大家崇拜他,聽他的指揮,把反對他的人壓伏下去?這些,都是英雄能否出現的條件,而決不是有無這樣的人出生與否的問題,這是明白無疑的事。
英雄造時勢一語,如何能與時勢造英雄并列呢?過分偏重軍事,則易把和平時代跳過了,如講生物學的人,隻知道突變,而不知道漸變,這個能算懂得生物學麼?過分崇拜英雄,則易于發生“利人濟物非吾事,自有周公孔聖人”和“嘯吟風月天容我,整頓乾坤世有人”的思想。
大家覺得隻要有一個英雄出來,就一切問題都解決了,而忘卻自己應負的責任。
其肯負一些責任的,又容易模仿不适宜于時代的人物,甚而至于妄自尊大,陷于誇大狂的樣子。
還有,借曆史以激勵愛國家、愛民族之心,用之太過亦有弊。
不錯,愛國家、愛民族,是确有其理的;而借曆史以激勵愛國家、愛民族之心,亦确是一個很好的辦法。
然而天下事總有一個适當的限度,超過這限度,就不是真理,而是出于矯揉造作的了,其事就不免有弊。
這在歐洲,19世紀後半期各國的曆史,都不免有此弊,而德國為尤甚。
亞洲新興的日本,此弊亦頗甚。
中國人褊狹之見,較之德、日等國,可謂相差甚遠,然亦不能絕無。
中國人之有此弊,是起于宋以後的。
民族主義,原因受異族的壓迫而起,中國自宋以後,受異族的壓迫漸次深了,所以民族主義亦漸次勃興,這固是題中應有之義。
然感情與理性,須相輔而行,偏重感情,抹殺理性,就糟了。
如中國宋以後盲目的排外之論,是很足以偾事的。
近代和西洋人交涉的初期,即頗受其弊。
而日本人在明治的初年,亦幾受其弊,幸而尊王攘夷之論,一轉而為變法維新,否則日本在此時,可以激成很大的慘禍的,雖然不至于亡國。
朝鮮國比日本小,而其受宋學末流的影響卻深,就竟爾暫時釀成亡國的慘禍了。
大抵民族主義誤用的弊病有兩種:(一)是把本族看得過高,如德、日兩國,即犯此弊。
(二)則把異族看得太低,如中國人總說蠻夷不知禮義,甚至比之于犬羊便是。
這兩者之弊,都由昧于事實的真相而起。
昧于事實的真相,惟有求明事實的真相可以救之。
所以由矯揉造作的曆史所緻之弊,惟有用真正的曆史,可以做它對症的藥。
還有,借曆史以維持道德的觀念,也是有流弊的。
這又可分為兩種:其一,借曆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,如朱子編《通鑒綱目》,借書法以示褒貶。
書法是借一種記事的筆法,以表示對于其事的褒貶的。
如某人罷官,罷得不得當的,則書曰罷某官某;如其人咎有應得的,則削去官名,但書某罷;如無好無壞的,則書某官某罷。
後人又為之發明,對于曆史上的人物、事迹,一一加以批評是。
其二,則借此激勵讀史者的修為,如昔人編纂名臣和名儒的言行錄等,即出于此動機。
此二者,驟看亦似無甚弊病。
然凡事都貴求真,(一)曆史上的記載,先是不确實的;(二)即使确實,而一件事情,關系極為複雜,亦斷非但據其表面所能論定;而此等史事的批評家,往往僅據往史表面上的記錄,其結果,多不免于迂腐或膚淺,就不徒無益于求真,而反足為求真之累了。
還有一事,在西洋受病頗深,中國卻無其弊,那便是借曆史以維護宗教。
在西洋,所謂中世時代,曆史幾乎做了宗教的工具。
是宗教事件則詳,非宗教事件則略,而其所評論,亦多數是用的宗教家的眼光。
這不但舊教,即新教亦未嘗不如此,而且兩教都利用曆史,以為攻擊的武器。
中國亦未嘗沒有教,中國人所作的曆史,如佛家所記的釋迦本行、高僧事迹之類,然大家都隻當它宗教中的書籍看,不把它當作曆史,所以不受其害。
還有一種,竟無好好的曆史,而曆史事迹,都依附宗教書籍以傳之國,如印度等,那其受病之深,更不言而喻了。
還有,存着一種以史事為法戒,即所謂前車之鑒的見解,亦足使史學深受其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