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學進化的幾個階段
關燈
小
中
大
不論哪一種學問,都是逐漸進步的,史學将來的進步未知如何,這或者連它所要走的方向,亦非現在所能預知。
若回顧既往,則其進步,有曆曆可指的。
我現在把它分做幾個階段,這可以看出史學發達的情形,而史學研究的方法,亦即因此而可知。
中國史學的進化,大略可以分做四個階段: 第一個階段,可以把司馬談、遷父子做代表。
他父子倆才有意網羅一切史材,做成一部當時的世界通史。
(所謂世界,總系以當時的人所知道的為界限,在近世世界大通以前,西洋人的所謂世界,亦系如此。
所以《史記》實在是當時的世界史,而不是本國史。
不但《史記》,即中國曆代的正史,稱為其時的世界史,亦無不可,因為它已經把它這時代所知道的外國,一概包括在内了)在他以前,固非沒有知道看重曆史的人,所以有許多材料,流傳下來,還有一部無名氏所作的《世本》,史學家稱它為《史記》的前身。
(《世本》亦有本紀,有世家,有傳;又有譜,即表的前身;有《居篇》,記帝王都邑;有《作篇》,記一切事物創作之原;為書之所本。
所以洪饴孫作《史表》,把它列在諸史之前)然總還是片段的、部分的保存而已,重視曆史的觀念,總還覺得未臻于圓滿,到他父子倆,就大不相同了。
所以他父子倆,可說是前此重視史學的思想的結晶,亦可說是後世編纂曆史的事業的開山。
這種精神,這種事業,可以說是承先啟後。
後來許多史學家的著作,都是從此基礎之上發展出來的。
第二,自司馬遷以後,史學界有許多名家。
不過覺得史料要保存,要編纂,以诒後人而已,編纂的方法如何,加以研究的很少。
到唐朝的劉知幾,才于此加以檢讨。
據《唐書》的《劉知幾傳》,和他同時,懷抱相類的思想的,有好幾個人,可見這是史學上進化自然的趨勢,劉知幾隻是一個代表。
他著了一部《史通》,對于古今的史籍,加以批評。
他先把史籍分成正史和非正史兩種,評論其可稱為正史的,共有幾家;其體裁适用于後世的,共有幾種。
(見《史通》之《六家》、《二體》、《雜述》三篇。
《六家》系劉知幾認為正史的;《二體》則六家之中,劉氏謂其可行于後世的,所以其《古今正史篇》所述,亦以此二體為限;《雜述》則其所認為非正史的)對于材料的去取,以及編制的方法,文辭的應當如何,都一一加以研究。
實為作史方法的一個大檢讨。
第三,劉知幾的《史通》,不過遵守前人的範圍,對其作法加以研究而已。
所謂範圍,就是何種材料,當為史家之所取,何種材料可以置諸不問,劉知幾和他以前的人,意見實無大異同,即可說他史學上根本的意見,和他以前的人,亦無大異同。
到宋朝的鄭樵,便又不同了。
他反對斷代史而主張通史,已經是史法上的一個大變。
這還可說是《史記》的體例本來如此,而鄭樵從而恢複之。
其尤為重要的,則他覺得前人所搜集者,不足于用,而要于其外另增門類。
他在《通志》的《總序》中,表示這種意見,而其所作的二十略,門類和内容亦确有出于前人之外的,(據《總序》自述:《氏族》、《六書》、《七音》、《天文》、《地理》、《都邑》、《谥》、《器服》、《樂》、《藝文》、《校雠》、《圖譜》、《金石》、《災祥》、《昆蟲草木》十五略,都出自胸臆,不襲漢、唐諸儒,此就内容而言。
若以門類而論,則《六書》、《七音》、《校雠》、《圖譜》、《金石》、《昆蟲草木》,乃全為鄭氏所新立)這可說是史學上的一個大變革了。
第四,以從前的人所搜輯的範圍為太狹,而要擴充于其外;這種見解,從史學知識當求其完全、廣博而論,是無人能加以反對的,但是僅此門類,史料日日堆積,業已不勝其煩,不可遍覽了,何況再要擴充于其外呢?如此,豈不将使曆史成為不可觀覽之物麼?然而要遏止這個趨勢,把材料加以删除,卻又不可。
這事如何是好呢?于此,中國的大史學家章學誠出來,乃想得一個适當處置之法。
他把史材和作成的史籍分為兩物。
儲蓄史材,務求其詳備;而作史則要提要鈎玄,使學者可讀。
因史料的詳備,史家著述才有确實的根據,和前此僅據殘缺的材料的不同。
亦惟史材完備保存,讀者對于作者之書有所不足,乃可以根據史材而重作。
(一人的見解,總不能包括無遺,所以每一種曆史,本該有若幹人的著作并行)其大體完善,而或有錯誤、阙略之處,亦可根據史材,加以訂補。
因其如此,所以作史者可以放大
若回顧既往,則其進步,有曆曆可指的。
我現在把它分做幾個階段,這可以看出史學發達的情形,而史學研究的方法,亦即因此而可知。
中國史學的進化,大略可以分做四個階段: 第一個階段,可以把司馬談、遷父子做代表。
他父子倆才有意網羅一切史材,做成一部當時的世界通史。
(所謂世界,總系以當時的人所知道的為界限,在近世世界大通以前,西洋人的所謂世界,亦系如此。
所以《史記》實在是當時的世界史,而不是本國史。
不但《史記》,即中國曆代的正史,稱為其時的世界史,亦無不可,因為它已經把它這時代所知道的外國,一概包括在内了)在他以前,固非沒有知道看重曆史的人,所以有許多材料,流傳下來,還有一部無名氏所作的《世本》,史學家稱它為《史記》的前身。
(《世本》亦有本紀,有世家,有傳;又有譜,即表的前身;有《居篇》,記帝王都邑;有《作篇》,記一切事物創作之原;為書之所本。
所以洪饴孫作《史表》,把它列在諸史之前)然總還是片段的、部分的保存而已,重視曆史的觀念,總還覺得未臻于圓滿,到他父子倆,就大不相同了。
所以他父子倆,可說是前此重視史學的思想的結晶,亦可說是後世編纂曆史的事業的開山。
這種精神,這種事業,可以說是承先啟後。
後來許多史學家的著作,都是從此基礎之上發展出來的。
第二,自司馬遷以後,史學界有許多名家。
不過覺得史料要保存,要編纂,以诒後人而已,編纂的方法如何,加以研究的很少。
到唐朝的劉知幾,才于此加以檢讨。
據《唐書》的《劉知幾傳》,和他同時,懷抱相類的思想的,有好幾個人,可見這是史學上進化自然的趨勢,劉知幾隻是一個代表。
他著了一部《史通》,對于古今的史籍,加以批評。
他先把史籍分成正史和非正史兩種,評論其可稱為正史的,共有幾家;其體裁适用于後世的,共有幾種。
(見《史通》之《六家》、《二體》、《雜述》三篇。
《六家》系劉知幾認為正史的;《二體》則六家之中,劉氏謂其可行于後世的,所以其《古今正史篇》所述,亦以此二體為限;《雜述》則其所認為非正史的)對于材料的去取,以及編制的方法,文辭的應當如何,都一一加以研究。
實為作史方法的一個大檢讨。
第三,劉知幾的《史通》,不過遵守前人的範圍,對其作法加以研究而已。
所謂範圍,就是何種材料,當為史家之所取,何種材料可以置諸不問,劉知幾和他以前的人,意見實無大異同,即可說他史學上根本的意見,和他以前的人,亦無大異同。
到宋朝的鄭樵,便又不同了。
他反對斷代史而主張通史,已經是史法上的一個大變。
這還可說是《史記》的體例本來如此,而鄭樵從而恢複之。
其尤為重要的,則他覺得前人所搜集者,不足于用,而要于其外另增門類。
他在《通志》的《總序》中,表示這種意見,而其所作的二十略,門類和内容亦确有出于前人之外的,(據《總序》自述:《氏族》、《六書》、《七音》、《天文》、《地理》、《都邑》、《谥》、《器服》、《樂》、《藝文》、《校雠》、《圖譜》、《金石》、《災祥》、《昆蟲草木》十五略,都出自胸臆,不襲漢、唐諸儒,此就内容而言。
若以門類而論,則《六書》、《七音》、《校雠》、《圖譜》、《金石》、《昆蟲草木》,乃全為鄭氏所新立)這可說是史學上的一個大變革了。
第四,以從前的人所搜輯的範圍為太狹,而要擴充于其外;這種見解,從史學知識當求其完全、廣博而論,是無人能加以反對的,但是僅此門類,史料日日堆積,業已不勝其煩,不可遍覽了,何況再要擴充于其外呢?如此,豈不将使曆史成為不可觀覽之物麼?然而要遏止這個趨勢,把材料加以删除,卻又不可。
這事如何是好呢?于此,中國的大史學家章學誠出來,乃想得一個适當處置之法。
他把史材和作成的史籍分為兩物。
儲蓄史材,務求其詳備;而作史則要提要鈎玄,使學者可讀。
因史料的詳備,史家著述才有确實的根據,和前此僅據殘缺的材料的不同。
亦惟史材完備保存,讀者對于作者之書有所不足,乃可以根據史材而重作。
(一人的見解,總不能包括無遺,所以每一種曆史,本該有若幹人的著作并行)其大體完善,而或有錯誤、阙略之處,亦可根據史材,加以訂補。
因其如此,所以作史者可以放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