曆史的曆史
關燈
小
中
大
任何一件事,非追溯其已往,不能明白其現在;任何一件事,求其原因,都可以追溯到極遠,而又不必把已往的事情全記。
這種說法,看似微妙,其實是容易明白的。
問題就在:對于已往的事情,要把其使現在成為現在的,挑選出來,而我們現在所挑選的是否得當呢?這話就很難說了。
須知曆史,亦隻是在一定的環境中,自然發生、成長之物,并不是自始即照着理想做的;更不是人類自始就有什麼高遠的理想。
說到此,則我們不能不一一考究所謂曆史的曆史了。
用普通人的眼光看起來,曆史的起源是很遠的,所以一開卷,就是些荒誕不經、渺茫難考的話。
其實曆史比起人類的年齡來,是很小的。
人類的年齡,假定為五十萬年,則曆史的年齡,大約不過其百分之一;而且比較可靠的,還至少要打一個對折。
我們對于已往的知識,自不甘以此為限。
所以在沒有曆史的時代,也要想法子把它補作起來。
因此,有所謂曆史時代和先史時代。
所謂曆史時代,是當時的人,有意把他當時或以前的事,記載下來,傳給後人,而其所傳者,至今還有存留的。
所謂先史時代,則這種遺留之物,已無所有,所有的一切,都是後人補作出來的。
曆史的流傳,原不以語言和文字為限,然由語言或文字流傳的,究居其極大部分。
語言和文字,從廣義上說起來,原即一物,文字不過是語言的擴大而已,然語言非借文字,不能傳諸久遠。
所以從大體上說,亦可以說:曆史時代,大略和有文字的時代相當;先史時代,則屬于未有文字的時代。
曆史時代所流傳下來的,是些什麼東西呢?據我們所見到的,可以分為下列幾種:(一)國家所設立的記事之官,即所謂史官所記的。
其中又分為:(1)記事之史。
其書之存于現在者為《春秋》。
(2)記言之史。
其書之存于現在者為《尚書》。
(此系就整部的體例言,若記事、記言之史,零碎材料存于古書之中的,則不可勝舉。
又《春秋》為記事之史,《尚書》為記言之史,亦系就其大體言之,其中亦自有不能劃一之處,如《禹貢》即并非記言之體。
總之,古書編纂錯亂,體例總不能盡純,不可十分拘泥)(3)古代的法、令、章程之類。
其書之存于現在者為《禮》。
(小的為一事的儀式,如《儀禮》所記是;大的則可以關涉國家行政機關的組織及法令的全般,古人亦稱為禮,如《周禮》是。
後世之《唐六典》,即系仿《周禮》而作的;明、清《會典》又系仿《唐六典》而作的)(4)貴族的世系,古稱為帝系、世本,簡稱為系、世,但世本亦是它的通名。
所以《世本》這部書,内容亦兼記帝王的統系。
系、世的記載,據《周禮》,系小史之職。
(5)古人自記其功勳,或記其先世功勳之作,即所謂金石刻。
(金屬的壽命,尤較石為悠久,故古器物存于後世的,以金為尤多)(二)私人所傳述的故事,或偉大人物的言行。
以其起于口耳相傳,故其後雖筆之于書,而仍稱為語。
傳述一件故事或一個人的言行的,都謂之語。
前者如武王克商之事,《禮記·樂記》稱為《牧野之語》是;後者如《國語》,是分國編纂的語。
《論語》,論同倫,類也,此書乃孔子及孔門弟子的言行,被分類編纂的。
《史記》的列傳,其原本實稱為語,所以在他篇中述及,尚稱之為語,如稱《淮陰侯列傳》曰《淮陰侯語》是。
大抵士大夫所傳述的,其所關涉之事較大,其說亦較近情理;農夫野老所傳述的,則正相反。
但要考見當時社會的情況,以及較古的情況,反宜于後者求之,一入士大夫口中,就被其以“言不雅馴”四字删去了。
(四字見《史記·五帝本紀贊》)中國的神話,頗覺貧乏,其原因即由于此(中國神話,惟《山海經》及《楚辭》的《離騷》、《天問》等篇,包含較多。
其見于緯書的,看似豐富,然多出後人僞造,至少曾經過改造,不甚可信)。
曆史的緣起,從心理方面說來,可以說:(一)屬于理智方面。
因為人類有求知的欲望,所以(1)屬于無可解釋之事,亦要給它一個解釋,神話的起源即如此。
(2)要記錄已往之事,以做将來辦事的根據或參考,國家設立史官的根源,就在于此。
(3)要記錄已往的事。
以作後人的法戒,其說已如第一章所述。
(二)屬于情感方面。
不論什麼人,都有一個戀舊而不忍忘記之感情,所以要把自己的經
這種說法,看似微妙,其實是容易明白的。
問題就在:對于已往的事情,要把其使現在成為現在的,挑選出來,而我們現在所挑選的是否得當呢?這話就很難說了。
須知曆史,亦隻是在一定的環境中,自然發生、成長之物,并不是自始即照着理想做的;更不是人類自始就有什麼高遠的理想。
說到此,則我們不能不一一考究所謂曆史的曆史了。
用普通人的眼光看起來,曆史的起源是很遠的,所以一開卷,就是些荒誕不經、渺茫難考的話。
其實曆史比起人類的年齡來,是很小的。
人類的年齡,假定為五十萬年,則曆史的年齡,大約不過其百分之一;而且比較可靠的,還至少要打一個對折。
我們對于已往的知識,自不甘以此為限。
所以在沒有曆史的時代,也要想法子把它補作起來。
因此,有所謂曆史時代和先史時代。
所謂曆史時代,是當時的人,有意把他當時或以前的事,記載下來,傳給後人,而其所傳者,至今還有存留的。
所謂先史時代,則這種遺留之物,已無所有,所有的一切,都是後人補作出來的。
曆史的流傳,原不以語言和文字為限,然由語言或文字流傳的,究居其極大部分。
語言和文字,從廣義上說起來,原即一物,文字不過是語言的擴大而已,然語言非借文字,不能傳諸久遠。
所以從大體上說,亦可以說:曆史時代,大略和有文字的時代相當;先史時代,則屬于未有文字的時代。
曆史時代所流傳下來的,是些什麼東西呢?據我們所見到的,可以分為下列幾種:(一)國家所設立的記事之官,即所謂史官所記的。
其中又分為:(1)記事之史。
其書之存于現在者為《春秋》。
(2)記言之史。
其書之存于現在者為《尚書》。
(此系就整部的體例言,若記事、記言之史,零碎材料存于古書之中的,則不可勝舉。
又《春秋》為記事之史,《尚書》為記言之史,亦系就其大體言之,其中亦自有不能劃一之處,如《禹貢》即并非記言之體。
總之,古書編纂錯亂,體例總不能盡純,不可十分拘泥)(3)古代的法、令、章程之類。
其書之存于現在者為《禮》。
(小的為一事的儀式,如《儀禮》所記是;大的則可以關涉國家行政機關的組織及法令的全般,古人亦稱為禮,如《周禮》是。
後世之《唐六典》,即系仿《周禮》而作的;明、清《會典》又系仿《唐六典》而作的)(4)貴族的世系,古稱為帝系、世本,簡稱為系、世,但世本亦是它的通名。
所以《世本》這部書,内容亦兼記帝王的統系。
系、世的記載,據《周禮》,系小史之職。
(5)古人自記其功勳,或記其先世功勳之作,即所謂金石刻。
(金屬的壽命,尤較石為悠久,故古器物存于後世的,以金為尤多)(二)私人所傳述的故事,或偉大人物的言行。
以其起于口耳相傳,故其後雖筆之于書,而仍稱為語。
傳述一件故事或一個人的言行的,都謂之語。
前者如武王克商之事,《禮記·樂記》稱為《牧野之語》是;後者如《國語》,是分國編纂的語。
《論語》,論同倫,類也,此書乃孔子及孔門弟子的言行,被分類編纂的。
《史記》的列傳,其原本實稱為語,所以在他篇中述及,尚稱之為語,如稱《淮陰侯列傳》曰《淮陰侯語》是。
大抵士大夫所傳述的,其所關涉之事較大,其說亦較近情理;農夫野老所傳述的,則正相反。
但要考見當時社會的情況,以及較古的情況,反宜于後者求之,一入士大夫口中,就被其以“言不雅馴”四字删去了。
(四字見《史記·五帝本紀贊》)中國的神話,頗覺貧乏,其原因即由于此(中國神話,惟《山海經》及《楚辭》的《離騷》、《天問》等篇,包含較多。
其見于緯書的,看似豐富,然多出後人僞造,至少曾經過改造,不甚可信)。
曆史的緣起,從心理方面說來,可以說:(一)屬于理智方面。
因為人類有求知的欲望,所以(1)屬于無可解釋之事,亦要給它一個解釋,神話的起源即如此。
(2)要記錄已往之事,以做将來辦事的根據或參考,國家設立史官的根源,就在于此。
(3)要記錄已往的事。
以作後人的法戒,其說已如第一章所述。
(二)屬于情感方面。
不論什麼人,都有一個戀舊而不忍忘記之感情,所以要把自己的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