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學進化的幾個階段
關燈
小
中
大
膽,實行其提要鈎玄,而不必有所顧慮。
從前并史料和作成的史籍為一談,一部書修成後,其所根據的材料,即多歸于散佚。
(此亦系為物力所限,今後印刷術發達,紙墨價格低廉,此等狀況可望漸變)作史的人覺其可惜,未免過而存之,往往弄得首尾衡決,不成體例;而過求謹嚴,多所刊落,确亦未免可惜。
知章氏之說,就可以免于此弊了。
章氏此種見解,實可謂為史學上一大發明。
其他精辟的議論還多,然其價值,都在這一發明之下。
第五,史材務求詳備,作史則要提要鈎玄。
這在現今的史學家,立說亦不過如此。
然則章學誠的意見,和現在的史學家有何區别呢?的确,章學誠的意見,和現在的史學家是無甚異同的。
他的意見,和現代的史學家隻差得一步。
倘使再進一步,就和現在的史學家相同了。
但這一步,在章學誠是無法再進的。
這是為什麼呢?那是由于現代的史學家,有别種科學做他的助力,而章學誠時代則無有。
現代史學的進步,可說所受的都是别種科學之賜。
史學所要明白的,是社會的一個總相,而這個總相,非各方面都明白,不會明白的。
要求各方面都明白,則非各種科學發達不可。
所以現在史學的發達,實得力于各種專門史的競出。
各種專門史日益進步,而普通史乃亦随之而進步。
專門史,嚴格論起來,是要歸入各該科學範圍之内,而不能算入史學範圍内的。
所以說史學的發達,是受各種科學之賜。
然則各種專門史發達達于極點,普通史不要給它分割完了麼?不。
說明社會上的各種現象,是一件事;合各種現象,以說明社會的總相,又是一件事,兩者是不可偏廢的。
社會是整個的,雖可分科研究,卻不能說各科研究所得的結果之和,就是社會的總相。
社會的總相,是專研究一科的人所不能明白的。
倘使強作說明,必至于魯莽滅裂而後已。
所以各種科學發達,各種專門史日出不窮,普通史,即嚴格的完全屬于史學範圍内的曆史,隻有相得而益彰,決不至于無立足之地。
史材要求詳備,作史則要提要鈎玄,是了,然史材要求詳備,不過是求作史根據的确實;而各項史材,非有專門家加以一番研究,為之說明,是不能信為确實的。
詳備固然是确實的一個條件,然非即可該确實之全,所以非有各種科學以資輔助,史學根據的确實,亦即其基礎的堅固,總還嫌其美中不足;而其所謂提要鈎玄的方法,亦不會有一客觀的标準,倘使各率其意而為之,又不免要聚訟紛纭,莫衷一是了。
所以章學誠高尚的理想,必須靠現代科學的輔助,才能夠達到。
所以說:他和現代的新史學,隻差了一步,而這一步,卻不是他所能達到的。
這不是他思力的不足,而是他所處的時代如此。
如以思力而論,章氏在古今中外的史學界中,也可算得第一流了。
思想的進步,是因乎時代的。
第一階段,隻覺得史料散佚得可惜,所以其所注意的在搜輯、編纂。
第二階段,漸漸感覺到搜輯、編纂如何才算适當的問題,所以其所注重的在史法。
第三階段,則因知識的進步,感覺到史學範圍的太狹,而要求擴充,這可說是反映着學術思想的進步。
第四階段,因史籍堆積甚多,再圖擴充,不免要使本身膨脹破裂,而割棄則又不可而起,雖未說及分科,然一人的才情和精力、時間,既不能兼容并包;而各個門類,以及每一門類中的各種材料,又都不容割愛,則勢非提倡分科不可。
所以史學若從章學誠的據點上,再行發展下去,亦必提倡分科研究;各種專門史亦必漸次興起。
不過現在既和外國的學術思想接觸,自不妨借它的助力罷了。
所以學問的進化,自有一個必然的趨勢,而現在所謂新史學,即作為我們自己發展出來的一個階段,亦無不可。
史學和文學,系屬兩事。
文學系空想的,主于感情;史學系事實的,主于理智。
所以在人類思想未甚進步,主客觀的分别不甚嚴密的時代,史學和文學的關系,總是很密切的,到客觀觀念漸次明了時,情形就不同了。
天下的人,有文學趣味的多,而懂得科學方法的少,所以雖然滿口客觀客觀,其實讀起記事一類的書來,是歡迎主觀的叙述的。
喜歡讀稗史而不喜歡讀正史;在正史中,則喜歡四史等而不喜歡宋以後的曆史,和其看現在的報紙,喜歡小報而不喜歡大報,正是同一理由。
殊不知四史等的叙述,全以主觀為主,時代愈後,則客觀的成分愈多,作者隻叙述事實的外形,而其内容如何,則一任讀者的推測,不再把自己的意思夾雜進去了,這亦是史學的一個進步。
從前并史料和作成的史籍為一談,一部書修成後,其所根據的材料,即多歸于散佚。
(此亦系為物力所限,今後印刷術發達,紙墨價格低廉,此等狀況可望漸變)作史的人覺其可惜,未免過而存之,往往弄得首尾衡決,不成體例;而過求謹嚴,多所刊落,确亦未免可惜。
知章氏之說,就可以免于此弊了。
章氏此種見解,實可謂為史學上一大發明。
其他精辟的議論還多,然其價值,都在這一發明之下。
第五,史材務求詳備,作史則要提要鈎玄。
這在現今的史學家,立說亦不過如此。
然則章學誠的意見,和現在的史學家有何區别呢?的确,章學誠的意見,和現在的史學家是無甚異同的。
他的意見,和現代的史學家隻差得一步。
倘使再進一步,就和現在的史學家相同了。
但這一步,在章學誠是無法再進的。
這是為什麼呢?那是由于現代的史學家,有别種科學做他的助力,而章學誠時代則無有。
現代史學的進步,可說所受的都是别種科學之賜。
史學所要明白的,是社會的一個總相,而這個總相,非各方面都明白,不會明白的。
要求各方面都明白,則非各種科學發達不可。
所以現在史學的發達,實得力于各種專門史的競出。
各種專門史日益進步,而普通史乃亦随之而進步。
專門史,嚴格論起來,是要歸入各該科學範圍之内,而不能算入史學範圍内的。
所以說史學的發達,是受各種科學之賜。
然則各種專門史發達達于極點,普通史不要給它分割完了麼?不。
說明社會上的各種現象,是一件事;合各種現象,以說明社會的總相,又是一件事,兩者是不可偏廢的。
社會是整個的,雖可分科研究,卻不能說各科研究所得的結果之和,就是社會的總相。
社會的總相,是專研究一科的人所不能明白的。
倘使強作說明,必至于魯莽滅裂而後已。
所以各種科學發達,各種專門史日出不窮,普通史,即嚴格的完全屬于史學範圍内的曆史,隻有相得而益彰,決不至于無立足之地。
史材要求詳備,作史則要提要鈎玄,是了,然史材要求詳備,不過是求作史根據的确實;而各項史材,非有專門家加以一番研究,為之說明,是不能信為确實的。
詳備固然是确實的一個條件,然非即可該确實之全,所以非有各種科學以資輔助,史學根據的确實,亦即其基礎的堅固,總還嫌其美中不足;而其所謂提要鈎玄的方法,亦不會有一客觀的标準,倘使各率其意而為之,又不免要聚訟紛纭,莫衷一是了。
所以章學誠高尚的理想,必須靠現代科學的輔助,才能夠達到。
所以說:他和現代的新史學,隻差了一步,而這一步,卻不是他所能達到的。
這不是他思力的不足,而是他所處的時代如此。
如以思力而論,章氏在古今中外的史學界中,也可算得第一流了。
思想的進步,是因乎時代的。
第一階段,隻覺得史料散佚得可惜,所以其所注意的在搜輯、編纂。
第二階段,漸漸感覺到搜輯、編纂如何才算适當的問題,所以其所注重的在史法。
第三階段,則因知識的進步,感覺到史學範圍的太狹,而要求擴充,這可說是反映着學術思想的進步。
第四階段,因史籍堆積甚多,再圖擴充,不免要使本身膨脹破裂,而割棄則又不可而起,雖未說及分科,然一人的才情和精力、時間,既不能兼容并包;而各個門類,以及每一門類中的各種材料,又都不容割愛,則勢非提倡分科不可。
所以史學若從章學誠的據點上,再行發展下去,亦必提倡分科研究;各種專門史亦必漸次興起。
不過現在既和外國的學術思想接觸,自不妨借它的助力罷了。
所以學問的進化,自有一個必然的趨勢,而現在所謂新史學,即作為我們自己發展出來的一個階段,亦無不可。
史學和文學,系屬兩事。
文學系空想的,主于感情;史學系事實的,主于理智。
所以在人類思想未甚進步,主客觀的分别不甚嚴密的時代,史學和文學的關系,總是很密切的,到客觀觀念漸次明了時,情形就不同了。
天下的人,有文學趣味的多,而懂得科學方法的少,所以雖然滿口客觀客觀,其實讀起記事一類的書來,是歡迎主觀的叙述的。
喜歡讀稗史而不喜歡讀正史;在正史中,則喜歡四史等而不喜歡宋以後的曆史,和其看現在的報紙,喜歡小報而不喜歡大報,正是同一理由。
殊不知四史等的叙述,全以主觀為主,時代愈後,則客觀的成分愈多,作者隻叙述事實的外形,而其内容如何,則一任讀者的推測,不再把自己的意思夾雜進去了,這亦是史學的一個進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