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史學家的宗旨
關燈
小
中
大
在的史學家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“再造已往”。
何謂再造已往呢?那就是已往的時代,雖然已往了,我們卻要綜合各方面,使其時代的情形,大略複見于眼前。
史事有“特殊事實”和“一般狀況”之分。
對于特殊事實,普通的見解,總以為時代愈接近的人,則知之愈真切,其實不然。
這許多事情,往往要隔了一個相當的時期,然後漸明;再隔了一個較長的時期,然後大白的。
因為許多事情,都有其内幕,而其内幕,在當時總是秘密的。
局中人固不肯宣洩,更不能宣洩;局外人既不能宣洩,抑或不肯宣洩;必隔了一個時期,其材料才得出現。
而且局中人無論矣,即局外人,亦免不了利害和感情上的關系,其見解總不能平允,見解既不能平允,自然所述不能真實,亦必隔了一個時期,此等關系漸成過去,其所傳的材料方能真确。
又有許多事情,其内幕是永不宣洩的,所謂如何如何,隻是後人據其外形,參以原因、結果,推測而得,這亦非待至事後各方面的材料大略出現之後,無從推測。
這種便利,都是當時的人,或其時代較為接近的人所沒有的。
所以特殊事實,看似當時的人最為明白;時間愈接近的人則愈明白,其實适得其反。
我們來談唐、宋、元、明時代的特殊事實,必有一部分非其時之人所知;将來的人談現在的曆史,亦必有一部分非我們所能及。
至于一般狀況則不然,現在的上海,物質生活是怎樣?人情風俗是怎樣?将來的人,無論是怎樣一個專家,對于現在的上海,無論研究得如何精密,其了解的深切,總還不如現在久居上海的一個無甚知識的人。
固然,他或有種種知識,為現在的老上海所不及的,然這隻是多知道了若幹零碎的事實,對于現在整個上海的性質的了解,決出于現在所謂老上海者之下。
若使現在的上海,發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,使将來的專家,和現在的老上海,同來猜想其原因,逆料其結果,将來專家的所言,絕不如現在老上海之近理。
所以以當時的人,了解當時的事,隻是苦于事實的真相不能盡知,如其知之,則其了解之程度,必出于異時人之上。
這就是再造已往之所以要緊。
已往者已往矣,何法使之再現?難道能用奇秘的攝影術,使古事再現;奇秘的收音機,使古語可聞麼?照尋常人想來,除非用現代的有聲電影,可以把現代的情形,留起若幹來,給後人知道,已往的事,是絕然無法的了,其實不然。
所謂一般狀況,乃是綜合各種事情而推想出來的,并不是指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。
若專指一人一事,那又是特殊事實了。
我們現在,有許多前人所遺留下來的重大的特殊事件,尚且不能了解其時的社會,何況但保存一二瑣屑的事情呢?若說我們保存得多,則豈能把現代的情形,一一保存下來?還不過和前人一樣,假定若幹事物為後人所能知,則置諸不論不議之列,其為我們所逆料,以為将來之人将不能知之事,則保存一二罷了。
此與前人之所為,亦何以異?至多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。
所以要以現代人之所為,省卻将來的人搜輯、推測之勞,決無其事。
而史家的能力,就是在于搜輯、推測的。
倘使能搜輯、推測,前代的情形雖然已成過去,仍有使之再現到某程度的可能。
我們現在所苦的,乃是這種材料之少,而無從據之以資推測,然此種材料雖少,我們所用的搜輯的工夫,怕比它更少。
況且我們于現存材料之外,還有發現新材料的可能。
所以現代史學上的格言,是“求狀況非求事實”。
這不是不重事實,狀況原是靠事實然後明白的,所以異于昔人的,隻是所求者為“足以使某時代某地方一般狀況可借以明白的事實”,而不是無意義的事實而已。
所以有許多事情,昔人視為重要,我們現在看起來,倒是無關重要,而可以删除的。
有許多事情,昔人視為不重要,不加記載,不過因他事而附見的,我們現在看來,倒是極關重要的,要注意加以搜輯,上章所述的裹蒸和起面餅,似乎就是一個例子。
所以求狀況的格言,是“重常人,重常事”,常人、常事是風化,特殊的人所做的特殊的事是山崩。
不知道風化,決不能知道山崩的所以然,如其知道了風化,則山崩隻是當然的結果。
搜輯特殊事實,以求明了一般狀況,這是很難有刻闆的方法可說的。
大緻說起來,亦不外乎所知者博,則所測者确,所以搜輯是最緊要的事。
所搜輯的材料,大緻說起來,亦可分為物質狀況和社會狀況二者。
譬如古代的地理,和現在不同,就是自然狀況有異(譬如古代的長江比現在闊,所以南北戰争,長江為天險的性質較後世為甚),住宅、道路等亦然。
又如考校某時代的學術思想如何,便可推測其時的士大夫,對于某種政治上的事件,懷抱何種感想?若再博考其時平民社會的情形,則又可推測其時的老百姓,對國事的态度如何?既知道士大夫和老百姓對待國事的态度,就可解釋其時政治上某種事件,當局者何以要取某種措置的理由,并可評論其得失。
這是舉一端為例,其餘可以類推。
“折戟沉沙鐵未銷,自将磨洗認前朝”,知道古今兵器之不同,則其戰術的不同,亦隻是當然的結果,如風化之于山崩而已。
何謂再造已往呢?那就是已往的時代,雖然已往了,我們卻要綜合各方面,使其時代的情形,大略複見于眼前。
史事有“特殊事實”和“一般狀況”之分。
對于特殊事實,普通的見解,總以為時代愈接近的人,則知之愈真切,其實不然。
這許多事情,往往要隔了一個相當的時期,然後漸明;再隔了一個較長的時期,然後大白的。
因為許多事情,都有其内幕,而其内幕,在當時總是秘密的。
局中人固不肯宣洩,更不能宣洩;局外人既不能宣洩,抑或不肯宣洩;必隔了一個時期,其材料才得出現。
而且局中人無論矣,即局外人,亦免不了利害和感情上的關系,其見解總不能平允,見解既不能平允,自然所述不能真實,亦必隔了一個時期,此等關系漸成過去,其所傳的材料方能真确。
又有許多事情,其内幕是永不宣洩的,所謂如何如何,隻是後人據其外形,參以原因、結果,推測而得,這亦非待至事後各方面的材料大略出現之後,無從推測。
這種便利,都是當時的人,或其時代較為接近的人所沒有的。
所以特殊事實,看似當時的人最為明白;時間愈接近的人則愈明白,其實适得其反。
我們來談唐、宋、元、明時代的特殊事實,必有一部分非其時之人所知;将來的人談現在的曆史,亦必有一部分非我們所能及。
至于一般狀況則不然,現在的上海,物質生活是怎樣?人情風俗是怎樣?将來的人,無論是怎樣一個專家,對于現在的上海,無論研究得如何精密,其了解的深切,總還不如現在久居上海的一個無甚知識的人。
固然,他或有種種知識,為現在的老上海所不及的,然這隻是多知道了若幹零碎的事實,對于現在整個上海的性質的了解,決出于現在所謂老上海者之下。
若使現在的上海,發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,使将來的專家,和現在的老上海,同來猜想其原因,逆料其結果,将來專家的所言,絕不如現在老上海之近理。
所以以當時的人,了解當時的事,隻是苦于事實的真相不能盡知,如其知之,則其了解之程度,必出于異時人之上。
這就是再造已往之所以要緊。
已往者已往矣,何法使之再現?難道能用奇秘的攝影術,使古事再現;奇秘的收音機,使古語可聞麼?照尋常人想來,除非用現代的有聲電影,可以把現代的情形,留起若幹來,給後人知道,已往的事,是絕然無法的了,其實不然。
所謂一般狀況,乃是綜合各種事情而推想出來的,并不是指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。
若專指一人一事,那又是特殊事實了。
我們現在,有許多前人所遺留下來的重大的特殊事件,尚且不能了解其時的社會,何況但保存一二瑣屑的事情呢?若說我們保存得多,則豈能把現代的情形,一一保存下來?還不過和前人一樣,假定若幹事物為後人所能知,則置諸不論不議之列,其為我們所逆料,以為将來之人将不能知之事,則保存一二罷了。
此與前人之所為,亦何以異?至多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。
所以要以現代人之所為,省卻将來的人搜輯、推測之勞,決無其事。
而史家的能力,就是在于搜輯、推測的。
倘使能搜輯、推測,前代的情形雖然已成過去,仍有使之再現到某程度的可能。
我們現在所苦的,乃是這種材料之少,而無從據之以資推測,然此種材料雖少,我們所用的搜輯的工夫,怕比它更少。
況且我們于現存材料之外,還有發現新材料的可能。
所以現代史學上的格言,是“求狀況非求事實”。
這不是不重事實,狀況原是靠事實然後明白的,所以異于昔人的,隻是所求者為“足以使某時代某地方一般狀況可借以明白的事實”,而不是無意義的事實而已。
所以有許多事情,昔人視為重要,我們現在看起來,倒是無關重要,而可以删除的。
有許多事情,昔人視為不重要,不加記載,不過因他事而附見的,我們現在看來,倒是極關重要的,要注意加以搜輯,上章所述的裹蒸和起面餅,似乎就是一個例子。
所以求狀況的格言,是“重常人,重常事”,常人、常事是風化,特殊的人所做的特殊的事是山崩。
不知道風化,決不能知道山崩的所以然,如其知道了風化,則山崩隻是當然的結果。
搜輯特殊事實,以求明了一般狀況,這是很難有刻闆的方法可說的。
大緻說起來,亦不外乎所知者博,則所測者确,所以搜輯是最緊要的事。
所搜輯的材料,大緻說起來,亦可分為物質狀況和社會狀況二者。
譬如古代的地理,和現在不同,就是自然狀況有異(譬如古代的長江比現在闊,所以南北戰争,長江為天險的性質較後世為甚),住宅、道路等亦然。
又如考校某時代的學術思想如何,便可推測其時的士大夫,對于某種政治上的事件,懷抱何種感想?若再博考其時平民社會的情形,則又可推測其時的老百姓,對國事的态度如何?既知道士大夫和老百姓對待國事的态度,就可解釋其時政治上某種事件,當局者何以要取某種措置的理由,并可評論其得失。
這是舉一端為例,其餘可以類推。
“折戟沉沙鐵未銷,自将磨洗認前朝”,知道古今兵器之不同,則其戰術的不同,亦隻是當然的結果,如風化之于山崩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