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時之政情

關燈
1.民主政治之廢墜。

    此由(1)民意無表見之方法,如古之大詢于衆庶等。

    (2)民意之表見為習慣,習慣愈不适于時勢,則拘束之力愈弱。

    又列國問罪大夫叛變等事皆無之。

    故君主之地位,日益神聖。

    最後,遂謂其權系受之于神,而非受之于民,兩漢、新莽之言符瑞是也。

    [此節與西方頗相似。

    ] 2.地方自治之廢墜。

    古之國,等于後世之縣。

    [古國方百裡,而漢縣亦方百裡;漢縣名多仍古國名,皆可見也。

    ]國君等于縣令,大夫等于鄉鎮長,士則保甲長矣。

    漢世十裡一亭,亭有長;十亭一鄉,鄉有三老、(掌教化。

    [體制最尊]啬夫、(職聽訟,收賦稅,威權尤大。

    [至人隻知啬夫,不知複有縣令者,觀《兩漢書》可知])遊徼(主徼循,禁盜賊),猶存此意。

    然左雄謂鄉亭祿薄,多取于民,(《後漢書》本傳)則其弊必有為吾人所不知者。

    [且人心必日趨于民主之心理,對啬夫等服從之傳統觀念,必日趨淡薄。

    人心對啬夫等既漸變,則啬夫等之威權必漸不行,以至于廢墜。

    ]又喪亂之際,官吏及割據者,每向此曹壓迫,人莫利為之,而其職遂廢。

    [兩漢時存此制,魏、晉時而廢墜。

    東晉元帝嘗問臣下削掠者之衆,即有對以亭、郵(兩亭間有一郵)之廢之所緻,可見也。

    ]縣令實不能躬親辦事,而地方公務悉廢矣。

     3.放任政治之形成。

    貴族既倒,處于治者之地位者,為官僚階級,[幕友、吏胥、衙役、紳士、讀書人(官僚之後備軍)亦屬之。

    ]同時亦即成為榨取階級,[階級無不自利者。

    世有不自利之個人,無不自利之階級。

    此階級中,僅有少數之不自利者,亦救于其階級之自利。

    隻有鏟除階級,無法改良階級——欲實行良好教育已造成整個階級之各不自利,為不可能之事。

    ——而此時于官僚階級,非鏟除之時也,于是取監督之方式矣。

    ]政治上之首領,理宜加以監督。

    但監督者少,被監督者太多,勢不能給,則惟有将所辦之事,減至最小限度,使其無所借以虐民。

    中國之良吏,每勸人民早完國課(或“自有組織”義圖等),少打官司,免得與吏役接觸,此正與政府之取放任主義同。

    顧亭林譏後世大官多,小官少。

    而不知其在昔時之政治上,隻重監督官僚階級,不使虐民,興利治國,固在其次也。

    [自漢以來,中國之政治向如此。

    ] 儒學之專行及其效果。

    九流之學,農、道、墨、儒、陰陽,皆太陳舊,或迂闊;惟法家見用于時,前已言之。

    統一之後,法家之“法”,已不宜再用,僅其“術”當施諸官僚,政治一味放任,尚非漢時所知。

    [“治天下不如安天下,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。

    ”此乃中國舊日政治上最主要之格言,一切放任政治,皆由此出。

    然此乃積累年之經驗而得知,固非漢初人所得知也。

    ]斯時對于人民,則有富與教兩問題,此為理論上當然之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