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之道路
關燈
小
中
大
最初《莊子》所謂“山無蹊隧,澤無舟梁”。
[《馬蹄篇》]其後,田間有阡陌,其較寬平者為馳道。
國中之道路,大約寬廣。
交通上利用牛馬之力,但皆乘車,牛車曰大車,馬車曰小車。
[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子曰:大車無,小車無,其何以行之哉?”《集解》:“包曰:大車,牛車;小車,驷馬車。
”]戰車亦用馬。
以人推挽者曰辇,甚大,用人甚多。
[《周官》鄉師雲:“大軍旅會同,正治其徒役,與其輂辇。
”《注》雲:“輂駕馬,辇人挽行,所以載任器也。
止以為藩營。
《司馬法》曰:夏後氏謂辇曰餘車,殷曰胡奴車,周曰辎辇。
辇,一斧、一斤、一鑿、一梩、一鋤,周辇加二版二築。
”又曰夏後氏二十人而辇,殷十八人而辇,周十五人而辇。
案《春官》巾車,“王後之五路”有辇車。
《注》雲:“為辁輪,人換之而行。
”又服車五乘,士乘棧車,庶人乘役車。
《注》但雲:役車方箱,可載任器以共役,與棧車皆不言為人挽。
而《詩》“有芃者狐,率彼幽草,有棧之車,行彼周道”,《毛傳》雲:“棧車,役車也。
”《箋》雲:“狐草行草止,故以比棧車、辇者。
”一似棧車、役車,皆以人挽行者,蓋役車既可駕馬,又可人挽行;既可乘坐,亦可供役;而棧車、役車同為無飾,故二者又可通名也。
《說文》“辇,挽車也,從車伴,在車前,引之也。
”伴訓并行,蓋二人挽之,抑或一推一挽。
《司馬法》所言,乃行軍時制,尋常役車,固不必如是其大也。
] 有驿以傳命。
[其初蓋以便人行,後因其節級運送,人畜不勞,而其至可速,乃因之以傳命。
《說文》傳、遽互訓,而《管子·大匡》言,三十裡置遽委,有司職之,若宿者,令人養其馬,食其委,是其征也。
驿有車有騎。
]報信之方法更速者為烽火。
(古烽火之制,見《史記·周本紀》末,《索隐》但說烽火似互訛。
[《周本紀》:“幽王為熢燧大鼓,有寇至,則舉熢火。
”]) 開辟漸及山地,乃漸騎馬。
[顧亭林《日知錄》論騎射之始雲:“春秋之世,戎、翟雜居中夏者,大抵皆在山谷之間,兵車之所不至。
齊桓、晉文僅攘而卻之,不能深入其地者,用車故也。
中行穆子之敗翟于大鹵,得之毀車崇卒;而知伯欲伐仇猶,遺之大鐘,以開其道,其不利于車可知,勢不得不變而為騎。
騎射,所以便山谷也。
胡服,所以便騎射也。
”雖論軍事,而交通從可見焉。
] 最古刳木為舟(獨木舟),後能用箄、筏(桴),至能斫木成闆,再加聯合,則有今之舟。
[舟之興,蓋始于浮木,《莊子·逍遙遊》曰:“今子有五石之瓠,何不慮以為大樽,而浮乎江湖?”《釋文》引司馬雲:“樽如酒器,縛之于身,浮于江湖,可以自渡。
”此蓋最古之法。
稍後,則知刳木。
《淮南子·說山》曰:“古人見窾木浮而知舟。
”《詩》曰:“就其深矣,方之舟之。
”《疏》雲:“《易》曰:利涉大川,乘木舟虛。
《注》曰:
[《馬蹄篇》]其後,田間有阡陌,其較寬平者為馳道。
國中之道路,大約寬廣。
交通上利用牛馬之力,但皆乘車,牛車曰大車,馬車曰小車。
[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子曰:大車無,小車無,其何以行之哉?”《集解》:“包曰:大車,牛車;小車,驷馬車。
”]戰車亦用馬。
以人推挽者曰辇,甚大,用人甚多。
[《周官》鄉師雲:“大軍旅會同,正治其徒役,與其輂辇。
”《注》雲:“輂駕馬,辇人挽行,所以載任器也。
止以為藩營。
《司馬法》曰:夏後氏謂辇曰餘車,殷曰胡奴車,周曰辎辇。
辇,一斧、一斤、一鑿、一梩、一鋤,周辇加二版二築。
”又曰夏後氏二十人而辇,殷十八人而辇,周十五人而辇。
案《春官》巾車,“王後之五路”有辇車。
《注》雲:“為辁輪,人換之而行。
”又服車五乘,士乘棧車,庶人乘役車。
《注》但雲:役車方箱,可載任器以共役,與棧車皆不言為人挽。
而《詩》“有芃者狐,率彼幽草,有棧之車,行彼周道”,《毛傳》雲:“棧車,役車也。
”《箋》雲:“狐草行草止,故以比棧車、辇者。
”一似棧車、役車,皆以人挽行者,蓋役車既可駕馬,又可人挽行;既可乘坐,亦可供役;而棧車、役車同為無飾,故二者又可通名也。
《說文》“辇,挽車也,從車伴,在車前,引之也。
”伴訓并行,蓋二人挽之,抑或一推一挽。
《司馬法》所言,乃行軍時制,尋常役車,固不必如是其大也。
] 有驿以傳命。
[其初蓋以便人行,後因其節級運送,人畜不勞,而其至可速,乃因之以傳命。
《說文》傳、遽互訓,而《管子·大匡》言,三十裡置遽委,有司職之,若宿者,令人養其馬,食其委,是其征也。
驿有車有騎。
]報信之方法更速者為烽火。
(古烽火之制,見《史記·周本紀》末,《索隐》但說烽火似互訛。
[《周本紀》:“幽王為熢燧大鼓,有寇至,則舉熢火。
”]) 開辟漸及山地,乃漸騎馬。
[顧亭林《日知錄》論騎射之始雲:“春秋之世,戎、翟雜居中夏者,大抵皆在山谷之間,兵車之所不至。
齊桓、晉文僅攘而卻之,不能深入其地者,用車故也。
中行穆子之敗翟于大鹵,得之毀車崇卒;而知伯欲伐仇猶,遺之大鐘,以開其道,其不利于車可知,勢不得不變而為騎。
騎射,所以便山谷也。
胡服,所以便騎射也。
”雖論軍事,而交通從可見焉。
] 最古刳木為舟(獨木舟),後能用箄、筏(桴),至能斫木成闆,再加聯合,則有今之舟。
[舟之興,蓋始于浮木,《莊子·逍遙遊》曰:“今子有五石之瓠,何不慮以為大樽,而浮乎江湖?”《釋文》引司馬雲:“樽如酒器,縛之于身,浮于江湖,可以自渡。
”此蓋最古之法。
稍後,則知刳木。
《淮南子·說山》曰:“古人見窾木浮而知舟。
”《詩》曰:“就其深矣,方之舟之。
”《疏》雲:“《易》曰:利涉大川,乘木舟虛。
《注》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