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之生業
關燈
小
中
大
古人食鳥獸之肉,草木之實,[見《禮記·禮運》]後者謂之疏食。
[蓋鳥獸之肉,時患不足,當不能飽時,遂食草木之實,受經濟狀況之限制也。
此漁獵搜采之時之食也。
][疏食有二義:一指谷以外物,一指谷類之粗疏者,《禮記·雜記》:“孔子曰:吾食于少施氏而飽,少施氏食我以禮。
吾祭,作而辭曰:疏食不足祭也。
吾飧,作而辭曰:疏食也,不足以傷吾子。
”《疏》曰:“疏粗之食。
”是後一義也。
前一義,後人作蔬以别之(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曰:“果窳素食當十石。
”《墨子·辭過》曰:“古之民,素食而分處。
”素食即此疏食,見《月令》鄭注),蓋草木較谷食為粗疏,故得疏食之名,後遂引申以稱谷食之粗疏者也。
]從此進化為谷食。
在谷食中,再存其精而去其粗,故始稱百谷,繼言九谷、五谷也。
[又言六谷。
]藥物似系疏食時代所發明。
[因疏食之世,所食之物甚雜,乃漸知草木之性也。
]故稱神農本草(此神農乃農業之意,非人名)。
[《禮記·月令》:季夏之月,“水潦盛昌,神農将持功”;又曰:“毋發令而待,以妨神農之事。
”此神農乃農夫之名。
《曲禮》:“醫不三世,不服其藥。
”《疏》引舊說雲:“三世者,一曰黃帝針灸;二曰神農本草;三曰素女脈訣,又雲夫子脈訣。
”神農乃農業之名,神農本草,猶言農家原本草木之書。
《淮南·修務》言:“神農嘗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
”乃附會之辭也。
古書傳于後之《神農本草經》,即神農本草之學。
]疏食,後世在饑馑之時仍有之。
研究之者,亦有《救荒本草》等書(明人所撰)。
衣之材料為麻、絲、綿、裘、革。
革僅以制甲;非武器則用之為屦及弁耳。
[《禮記·禮運》曰:昔者先王“未有麻絲,衣其羽皮”,後聖有作,“治其麻絲,以為布帛”。
《墨子·辭過》曰:“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,衣皮帶茭,冬則不輕而溫,夏則不輕而清。
聖王以為不中人之情,故作誨婦人,治絲麻,捆布帛,以為民衣。
”案古冠之最通用者為弁,弁以皮為之。
甲則後世猶用革。
帶用韋,(襪)亦從韋。
屦用皮。
此皆衣皮之遺俗。
]綿蓋頗貴。
[知用麻絲,實為衣服一大變。
既有絲,即絮纩(《禮記·玉藻》:“纩為,缊為袍。
”《注》雲:“纩謂新綿,缊謂纩及絮。
”《疏》雲:“好者為綿,惡者為絮。
”《說文》:“絮,敝綿也。
”《公羊》昭公二十年《解诂》,又以絮為新綿,蓋皆對文别,散則可以相通),古絮纩頗貴,故必五十乃得衣帛。
]不能衣裘者則衣褐,以雜毛制成。
[貴者衣裘,賤者衣褐。
《詩》“無衣無褐”,《箋》雲:“褐,毛布也。
”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“許子衣褐”,《注》雲:“褐,以毳織之,若今馬衣。
”]木棉則非此時所有。
裁制之式樣:蓋最初有後世之所謂黻,[亦曰,以皮為之。
]後世以此着于裳外,用為裝飾;古則惟有此物,所謂“田漁而食,因衣其皮,先知蔽前,後知蔽後”也。
[《詩·采菽》、《左氏》桓公二年《疏》引鄭注《乾鑿度》。
案衣服之始,非以裸露為亵,而欲以蔽體,亦非欲以禦寒。
蓋古人本不以裸露為恥,冬則穴居或炀火,亦不借衣以取暖也。
衣之始,蓋用以為飾,故必先蔽其前。
此非恥其裸露而蔽之,實加飾焉以相挑誘。
]但知蔽前為黻,兼知蔽後則為裳。
[裳幅前三後四,皆正裁。
祭服、朝服,襞積無數,喪服則三襞積。
(《喪服》鄭注)]能知作袴管,則有裈(短袴)[亦曰襣(《方言》),又曰犢鼻(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)。
]及袴矣。
[引長裈,而為之以便行動,而成袴。
]蔽上體者為衣。
衣之長者,有着(棉絮)曰袍,無着曰衫。
古人雖着袍衫,外必加以衣裳。
[凡禮皆重古,故知初惟有短衣,長衣為後起也。
]然服裝實以上下衣合一為便,故有連衣裳而一之深衣,以為過渡也。
[深衣之制,詳見《禮記·玉藻》、《深衣》二篇。
古衣裳皆異色,惟婦人之服,上下同色(《詩·綠衣》箋),深衣亦然。
士以上别有朝祭之服,庶人即以深衣為吉服,蓋古男子之好修飾,本甚于女子(古男子為求愛者,女子則操選擇之權),又惟貴族為能盡飾也。
然貴族燕居,亦服深衣,即非燕居,深衣之為用亦甚廣,則所謂“可以為文,可以為武,可以擯相,可以治軍旅,完全弗費”者(《深衣》文),以簡便切用言,固有不得不然者矣。
] 冠以豢發,[見《說文》。
]其形略如後世之喪冠,中有梁,較後世為狹。
[梁廣二寸(喪冠廣二寸,見《喪服》,《疏》雲:古冠當同)。
]束發而韬之曰縱,以梁壓之,中貫以簪(男曰簪,女曰笄)。
冠為貴人服,[亦為成人之服。
]平民則用巾。
[故《呂覽》謂庶人不冠弁(《上裳》),《釋名》謂二十成人,庶人巾,士冠也。
巾以葛為之,形如帢(《後漢
[蓋鳥獸之肉,時患不足,當不能飽時,遂食草木之實,受經濟狀況之限制也。
此漁獵搜采之時之食也。
][疏食有二義:一指谷以外物,一指谷類之粗疏者,《禮記·雜記》:“孔子曰:吾食于少施氏而飽,少施氏食我以禮。
吾祭,作而辭曰:疏食不足祭也。
吾飧,作而辭曰:疏食也,不足以傷吾子。
”《疏》曰:“疏粗之食。
”是後一義也。
前一義,後人作蔬以别之(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曰:“果窳素食當十石。
”《墨子·辭過》曰:“古之民,素食而分處。
”素食即此疏食,見《月令》鄭注),蓋草木較谷食為粗疏,故得疏食之名,後遂引申以稱谷食之粗疏者也。
]從此進化為谷食。
在谷食中,再存其精而去其粗,故始稱百谷,繼言九谷、五谷也。
[又言六谷。
]藥物似系疏食時代所發明。
[因疏食之世,所食之物甚雜,乃漸知草木之性也。
]故稱神農本草(此神農乃農業之意,非人名)。
[《禮記·月令》:季夏之月,“水潦盛昌,神農将持功”;又曰:“毋發令而待,以妨神農之事。
”此神農乃農夫之名。
《曲禮》:“醫不三世,不服其藥。
”《疏》引舊說雲:“三世者,一曰黃帝針灸;二曰神農本草;三曰素女脈訣,又雲夫子脈訣。
”神農乃農業之名,神農本草,猶言農家原本草木之書。
《淮南·修務》言:“神農嘗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
”乃附會之辭也。
古書傳于後之《神農本草經》,即神農本草之學。
]疏食,後世在饑馑之時仍有之。
研究之者,亦有《救荒本草》等書(明人所撰)。
衣之材料為麻、絲、綿、裘、革。
革僅以制甲;非武器則用之為屦及弁耳。
[《禮記·禮運》曰:昔者先王“未有麻絲,衣其羽皮”,後聖有作,“治其麻絲,以為布帛”。
《墨子·辭過》曰:“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,衣皮帶茭,冬則不輕而溫,夏則不輕而清。
聖王以為不中人之情,故作誨婦人,治絲麻,捆布帛,以為民衣。
”案古冠之最通用者為弁,弁以皮為之。
甲則後世猶用革。
帶用韋,(襪)亦從韋。
屦用皮。
此皆衣皮之遺俗。
]綿蓋頗貴。
[知用麻絲,實為衣服一大變。
既有絲,即絮纩(《禮記·玉藻》:“纩為,缊為袍。
”《注》雲:“纩謂新綿,缊謂纩及絮。
”《疏》雲:“好者為綿,惡者為絮。
”《說文》:“絮,敝綿也。
”《公羊》昭公二十年《解诂》,又以絮為新綿,蓋皆對文别,散則可以相通),古絮纩頗貴,故必五十乃得衣帛。
]不能衣裘者則衣褐,以雜毛制成。
[貴者衣裘,賤者衣褐。
《詩》“無衣無褐”,《箋》雲:“褐,毛布也。
”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“許子衣褐”,《注》雲:“褐,以毳織之,若今馬衣。
”]木棉則非此時所有。
裁制之式樣:蓋最初有後世之所謂黻,[亦曰,以皮為之。
]後世以此着于裳外,用為裝飾;古則惟有此物,所謂“田漁而食,因衣其皮,先知蔽前,後知蔽後”也。
[《詩·采菽》、《左氏》桓公二年《疏》引鄭注《乾鑿度》。
案衣服之始,非以裸露為亵,而欲以蔽體,亦非欲以禦寒。
蓋古人本不以裸露為恥,冬則穴居或炀火,亦不借衣以取暖也。
衣之始,蓋用以為飾,故必先蔽其前。
此非恥其裸露而蔽之,實加飾焉以相挑誘。
]但知蔽前為黻,兼知蔽後則為裳。
[裳幅前三後四,皆正裁。
祭服、朝服,襞積無數,喪服則三襞積。
(《喪服》鄭注)]能知作袴管,則有裈(短袴)[亦曰襣(《方言》),又曰犢鼻(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)。
]及袴矣。
[引長裈,而為之以便行動,而成袴。
]蔽上體者為衣。
衣之長者,有着(棉絮)曰袍,無着曰衫。
古人雖着袍衫,外必加以衣裳。
[凡禮皆重古,故知初惟有短衣,長衣為後起也。
]然服裝實以上下衣合一為便,故有連衣裳而一之深衣,以為過渡也。
[深衣之制,詳見《禮記·玉藻》、《深衣》二篇。
古衣裳皆異色,惟婦人之服,上下同色(《詩·綠衣》箋),深衣亦然。
士以上别有朝祭之服,庶人即以深衣為吉服,蓋古男子之好修飾,本甚于女子(古男子為求愛者,女子則操選擇之權),又惟貴族為能盡飾也。
然貴族燕居,亦服深衣,即非燕居,深衣之為用亦甚廣,則所謂“可以為文,可以為武,可以擯相,可以治軍旅,完全弗費”者(《深衣》文),以簡便切用言,固有不得不然者矣。
] 冠以豢發,[見《說文》。
]其形略如後世之喪冠,中有梁,較後世為狹。
[梁廣二寸(喪冠廣二寸,見《喪服》,《疏》雲:古冠當同)。
]束發而韬之曰縱,以梁壓之,中貫以簪(男曰簪,女曰笄)。
冠為貴人服,[亦為成人之服。
]平民則用巾。
[故《呂覽》謂庶人不冠弁(《上裳》),《釋名》謂二十成人,庶人巾,士冠也。
巾以葛為之,形如帢(《後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