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皇五帝事迹
關燈
小
中
大
降居江水,昌意降居若水。
常璩《華陽國志》以江水為金沙江,若水為鴉龍江。
郦道元《水經注》因之。
此大非。
其實古江為南方之水之通稱。
若水,王筠說:古桑字作00002.jpg,亦可作00005.jpg,作00006.jpg(加00009.jpg以象根)。
《楚辭》之若木,即桑木[《楚辭·離騷》:“飲餘馬于鹹池兮,總餘辔乎扶桑。
折若木以拂日兮,聊逍遙以相羊。
”](見所著《說文釋例》)其說極通。
故青陽,昌意所居,亦當在東方也。
堯都據《世本》亦在彭城。
[《太平禦覽。
州郡部》引《帝王世紀》,謂“堯之都後遷涿鹿,《世本》謂在彭城”。
]而《孟子》稱舜為東夷之人(《離婁下》),故五帝蹤迹,皆在東方,至夏乃居于河、洛流域,見《楚辭》(《天問》),《周書》(《度邑》)等皆然。
[《周書·度邑解》曰:“自洛汭延于伊汭,居易無固,其有夏之居。
”蓋堯遭洪水,使禹治之,用力雖勤,而沈災實未能澹,自禹以後,我族乃漸次西遷。
自伊、洛渡河,即為汾、浍之域。
唐、虞、夏支庶,蓋有分徙于是者。
] 商又興于東方,其始祖契封于商。
舊說在今陝西商縣。
[《書僞孔傳疏》曰:“《商頌》雲:帝立子生商,是契居商也。
鄭玄雲:契本封商,國在大華之陽。
皇甫谧雲:今上洛商是也。
”上洛商即今陝西商縣。
]似不如謂在河南商邱之确。
[《左傳》襄公九年曰:“阏伯居商丘,相土因之。
”服虔曰:“湯以為号。
”又《書序》王肅注雲:“契孫相土居商丘,故湯因以為國号。
”《左氏》襄公九年《疏》引《釋例》曰:“宋、商、商丘,三名一地。
”《僞孔》、杜預,多同王肅,然則《湯誓》、《僞孔傳》謂“契始封商,湯遂以為天下号”者,意亦不謂其在大華之陽,乃《疏》強分商與商丘為兩地,轉謂《僞孔》、杜預之說,同于鄭玄,實鄭玄之說非,而《僞孔》、杜預之說為實也。
商丘即今河南商邱。
]又居蕃(《世本》),[《世本》曰:“契居蕃。
”]王國維說:即漢之蕃縣(今山東滕縣),[見所著《觀堂集林·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》。
]古人率以當時地名述古事。
《世本》戰國時書,漢地名于戰國為近,此說似可信。
湯居亳,漢京兆杜縣有亳亭。
然湯所居,《孟子》而外作薄,恐《孟子》所用乃借字。
[《管子·地數》、《輕重甲》、《荀子·議兵》、《呂覽·具備》、《墨子·非攻下篇》皆作薄。
惟《非命上篇》及《孟子》作亳,《說文》亳字下不言湯所都。
然《史記·六國表》以“湯起于亳”,與“禹興于西羌,周以豐鎬伐殷,秦用雍州興,漢之興自蜀漢”并言,則漢人久混薄、亳一。
故緯候有“天乙在亳,東觀于洛”之文。
]漢薄縣,在今河南夏邑永城縣境。
湯破桀于鳴條,地不可考。
《孟子》言舜卒于鳴條,為東夷之人,則亦當在東方。
[《呂覽·簡選篇》曰:“殷湯良車七十乘,必死六千人,戰于郕,登自鳴條,乃入巢門。
”郕,見《春秋》隐公五年,《公羊》作成,今山東甯陽縣。
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曰:“湯整兵鳴條,困夏南巢,谯以其過,放之曆山。
”《荀子·解蔽篇》曰:“桀死于亭山。
”巢門者南巢之門,亭、曆聲之轉,後人以春秋時地名釋之,謂南巢為今安徽巢縣,曆山在和縣,實不然。
曆山疑即舜耕處,仍在今山東境内。
由此二地觀之,鳴條蓋亦在山東也。
常璩《華陽國志》以江水為金沙江,若水為鴉龍江。
郦道元《水經注》因之。
此大非。
其實古江為南方之水之通稱。
若水,王筠說:古桑字作00002.jpg,亦可作00005.jpg,作00006.jpg(加00009.jpg以象根)。
《楚辭》之若木,即桑木[《楚辭·離騷》:“飲餘馬于鹹池兮,總餘辔乎扶桑。
折若木以拂日兮,聊逍遙以相羊。
”](見所著《說文釋例》)其說極通。
故青陽,昌意所居,亦當在東方也。
堯都據《世本》亦在彭城。
[《太平禦覽。
州郡部》引《帝王世紀》,謂“堯之都後遷涿鹿,《世本》謂在彭城”。
]而《孟子》稱舜為東夷之人(《離婁下》),故五帝蹤迹,皆在東方,至夏乃居于河、洛流域,見《楚辭》(《天問》),《周書》(《度邑》)等皆然。
[《周書·度邑解》曰:“自洛汭延于伊汭,居易無固,其有夏之居。
”蓋堯遭洪水,使禹治之,用力雖勤,而沈災實未能澹,自禹以後,我族乃漸次西遷。
自伊、洛渡河,即為汾、浍之域。
唐、虞、夏支庶,蓋有分徙于是者。
] 商又興于東方,其始祖契封于商。
舊說在今陝西商縣。
[《書僞孔傳疏》曰:“《商頌》雲:帝立子生商,是契居商也。
鄭玄雲:契本封商,國在大華之陽。
皇甫谧雲:今上洛商是也。
”上洛商即今陝西商縣。
]似不如謂在河南商邱之确。
[《左傳》襄公九年曰:“阏伯居商丘,相土因之。
”服虔曰:“湯以為号。
”又《書序》王肅注雲:“契孫相土居商丘,故湯因以為國号。
”《左氏》襄公九年《疏》引《釋例》曰:“宋、商、商丘,三名一地。
”《僞孔》、杜預,多同王肅,然則《湯誓》、《僞孔傳》謂“契始封商,湯遂以為天下号”者,意亦不謂其在大華之陽,乃《疏》強分商與商丘為兩地,轉謂《僞孔》、杜預之說,同于鄭玄,實鄭玄之說非,而《僞孔》、杜預之說為實也。
商丘即今河南商邱。
]又居蕃(《世本》),[《世本》曰:“契居蕃。
”]王國維說:即漢之蕃縣(今山東滕縣),[見所著《觀堂集林·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》。
]古人率以當時地名述古事。
《世本》戰國時書,漢地名于戰國為近,此說似可信。
湯居亳,漢京兆杜縣有亳亭。
然湯所居,《孟子》而外作薄,恐《孟子》所用乃借字。
[《管子·地數》、《輕重甲》、《荀子·議兵》、《呂覽·具備》、《墨子·非攻下篇》皆作薄。
惟《非命上篇》及《孟子》作亳,《說文》亳字下不言湯所都。
然《史記·六國表》以“湯起于亳”,與“禹興于西羌,周以豐鎬伐殷,秦用雍州興,漢之興自蜀漢”并言,則漢人久混薄、亳一。
故緯候有“天乙在亳,東觀于洛”之文。
]漢薄縣,在今河南夏邑永城縣境。
湯破桀于鳴條,地不可考。
《孟子》言舜卒于鳴條,為東夷之人,則亦當在東方。
[《呂覽·簡選篇》曰:“殷湯良車七十乘,必死六千人,戰于郕,登自鳴條,乃入巢門。
”郕,見《春秋》隐公五年,《公羊》作成,今山東甯陽縣。
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曰:“湯整兵鳴條,困夏南巢,谯以其過,放之曆山。
”《荀子·解蔽篇》曰:“桀死于亭山。
”巢門者南巢之門,亭、曆聲之轉,後人以春秋時地名釋之,謂南巢為今安徽巢縣,曆山在和縣,實不然。
曆山疑即舜耕處,仍在今山東境内。
由此二地觀之,鳴條蓋亦在山東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