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皇五帝事迹
關燈
小
中
大
古代公衆事業,必附會于一個人。
古代的所謂政治,是包括一切的。
故古代一切事業,悉歸諸部落酋長,此即後人所謂古帝王。
古帝王的系統,為三皇五帝之王。
此純系後人所編制。
古代一部族中,有最高主權者謂之君。
為許多君所歸往者謂之王(王者,往也)[蓋古之民,或氏族而居(自謂有血統關系者),或部落而處(居地相近而聯合者。
至不辨其為氏族與部落,則名之曰部族,《遼史》有《部族志》),酋長主之,即所謂君,文化較低時,各自為政,迨稍進步,彼此之間,皆不能無關系,有關系,則必推有才德者主其各部族間之事,又或一部族人口獨多,财力獨裕,兵力獨強,他部族或當空無之時,資其救恤;或有大役之際,聽其指揮;又或為其所懾,其強者且可涉及其内政,于是諸部族率聽命于一部族,此部族之長,即所謂王也。
故同時各地,皆可有王,實力衰,則複降為君。
]古語“天無二日,民無二王”,[見《孟子·萬章上》]此乃一種理想。
事實上系許多王同時并列,各不相涉。
(大者如春秋時吳、楚皆稱王,小者如戰國時越為楚所破。
《史記》言句踐之後。
或為王,或為君,服于楚。
[見《越世家》])春秋時北方大而文明之國較多,最強大之齊、晉不敢稱王,隻争做諸侯之長,是之謂霸。
[霸,原當作伯,伯,長也。
蓋是時北方之周王,既無實權,複受傳統觀念,雖諸侯強大,不遽廢之。
遂别争霸。
]戰國時,七國皆稱王,[七雄地小者與王畿侔,大者則又過之,實即春秋前之王,故各國後皆稱王。
]其時又感覺諸王之上須有一個為諸王所聽命者,無以名之,乃借天神之名而稱之為帝。
但帝迄未能成。
[齊、秦嘗并稱東、西帝,旋去之。
秦圍邯鄲時,魏使客将軍辛垣衍欲令趙尊秦為帝,亦未果。
] 古有德号地号之别(見《禮記·月令疏》引服虔說),[服虔雲:“自少暤以上,天子之号以其德,百官之号以其征。
自颛顼以來,天子之号以其地,百官之号以其事。
”]三皇皆德号,可見言古史而取三皇,系用以代表社會進化之重要現象。
至五帝則代表政治系統之意多矣。
見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、《大戴禮記》、《帝系》。
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,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,又與炎帝戰于阪泉。
他書或隻載其一。
[《大戴禮記·五帝德》隻有與炎帝戰于阪泉之文,而《賈子·益壤》曰:“炎帝無道,黃帝伐之涿鹿之野。
”《制不定》曰:“黃帝行道,而炎帝不聽,故戰于涿鹿之野。
”尤可見此二事實一。
]神農(炎帝)姜姓,蚩尤亦姜姓,涿鹿、阪泉,釋者皆以為一地。
[阪泉,《史記集解》引皇甫谧雲:在上谷。
又引張晏雲:涿鹿在上谷。
此雖因漢世縣名附會,然可證其為一地也無疑。
]故或謂阪泉、涿鹿之戰,實一事。
炎帝、蚩尤即一人,其說似是。
涿鹿釋者或謂在涿郡(今河北涿縣),[服虔說。
]或謂在上谷涿鹿縣(今察哈爾涿鹿縣)。
蓋因漢世地名附會,不足據。
《太平禦覽·州群部》載《帝王世系》引《世本》,謂涿鹿在彭城,則今江蘇銅山縣也。
[《戰國策·魏策》雲:“黃帝戰于涿鹿之野,而西戎之兵不起;禹攻三苗,而東夷之兵不至。
”此為涿鹿在東方之明證。
《史記集解》又引《皇覽》,謂蚩尤冢在壽張(後漢縣,今山東東平縣),其肩髀冢在钜野(漢縣,今山東钜野縣),亦距彭城不遠也。
] 《大戴禮記》、《史記》又言青陽
古代的所謂政治,是包括一切的。
故古代一切事業,悉歸諸部落酋長,此即後人所謂古帝王。
古帝王的系統,為三皇五帝之王。
此純系後人所編制。
古代一部族中,有最高主權者謂之君。
為許多君所歸往者謂之王(王者,往也)[蓋古之民,或氏族而居(自謂有血統關系者),或部落而處(居地相近而聯合者。
至不辨其為氏族與部落,則名之曰部族,《遼史》有《部族志》),酋長主之,即所謂君,文化較低時,各自為政,迨稍進步,彼此之間,皆不能無關系,有關系,則必推有才德者主其各部族間之事,又或一部族人口獨多,财力獨裕,兵力獨強,他部族或當空無之時,資其救恤;或有大役之際,聽其指揮;又或為其所懾,其強者且可涉及其内政,于是諸部族率聽命于一部族,此部族之長,即所謂王也。
故同時各地,皆可有王,實力衰,則複降為君。
]古語“天無二日,民無二王”,[見《孟子·萬章上》]此乃一種理想。
事實上系許多王同時并列,各不相涉。
(大者如春秋時吳、楚皆稱王,小者如戰國時越為楚所破。
《史記》言句踐之後。
或為王,或為君,服于楚。
[見《越世家》])春秋時北方大而文明之國較多,最強大之齊、晉不敢稱王,隻争做諸侯之長,是之謂霸。
[霸,原當作伯,伯,長也。
蓋是時北方之周王,既無實權,複受傳統觀念,雖諸侯強大,不遽廢之。
遂别争霸。
]戰國時,七國皆稱王,[七雄地小者與王畿侔,大者則又過之,實即春秋前之王,故各國後皆稱王。
]其時又感覺諸王之上須有一個為諸王所聽命者,無以名之,乃借天神之名而稱之為帝。
但帝迄未能成。
[齊、秦嘗并稱東、西帝,旋去之。
秦圍邯鄲時,魏使客将軍辛垣衍欲令趙尊秦為帝,亦未果。
] 古有德号地号之别(見《禮記·月令疏》引服虔說),[服虔雲:“自少暤以上,天子之号以其德,百官之号以其征。
自颛顼以來,天子之号以其地,百官之号以其事。
”]三皇皆德号,可見言古史而取三皇,系用以代表社會進化之重要現象。
至五帝則代表政治系統之意多矣。
見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、《大戴禮記》、《帝系》。
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,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,又與炎帝戰于阪泉。
他書或隻載其一。
[《大戴禮記·五帝德》隻有與炎帝戰于阪泉之文,而《賈子·益壤》曰:“炎帝無道,黃帝伐之涿鹿之野。
”《制不定》曰:“黃帝行道,而炎帝不聽,故戰于涿鹿之野。
”尤可見此二事實一。
]神農(炎帝)姜姓,蚩尤亦姜姓,涿鹿、阪泉,釋者皆以為一地。
[阪泉,《史記集解》引皇甫谧雲:在上谷。
又引張晏雲:涿鹿在上谷。
此雖因漢世縣名附會,然可證其為一地也無疑。
]故或謂阪泉、涿鹿之戰,實一事。
炎帝、蚩尤即一人,其說似是。
涿鹿釋者或謂在涿郡(今河北涿縣),[服虔說。
]或謂在上谷涿鹿縣(今察哈爾涿鹿縣)。
蓋因漢世地名附會,不足據。
《太平禦覽·州群部》載《帝王世系》引《世本》,謂涿鹿在彭城,則今江蘇銅山縣也。
[《戰國策·魏策》雲:“黃帝戰于涿鹿之野,而西戎之兵不起;禹攻三苗,而東夷之兵不至。
”此為涿鹿在東方之明證。
《史記集解》又引《皇覽》,謂蚩尤冢在壽張(後漢縣,今山東東平縣),其肩髀冢在钜野(漢縣,今山東钜野縣),亦距彭城不遠也。
] 《大戴禮記》、《史記》又言青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