曆史年代

關燈
石器時代,大體無文字。銅器時代,則為文字萌芽之期。故石器、銅器時代,大體與曆史及史前史時代相當。

    中國曆史上确實之紀年,為共和元年,在公元前841年。[民國紀元前2752年。韓非《說難》曰:“《記》曰:周宣王以來,亡國數十,其臣弑君而取國者衆矣。”宣王元年,後于共和紀元14年。《史記·三代世表》曰:“孔子因史文,次春秋,紀元年,正時日月,蓋其詳哉。至于序《尚書》,則略,無年月;或頗有,然多阙,不可具。故疑則傳疑,蓋其慎也。”《春秋》記始魯隐公元年,實周平王四十九年,其後于共和元年119年。足征古史紀年,起于西周末造,史公之作,自有所本也。]

    自此以前,隻有零碎的材料。如《書經》記某年之某月某日為某甲子;及朔、望、生魄、死魄。《春秋》記晦、朔、日食。《詩》言“十月之交,朔日辛卯,日有食之”之類。後人據之,用曆法逆推。[謂之“長曆”。然昔人從事于此者,其術多未甚精;古曆法亦多疏舛;史籍記載,及經傳鈔,又皆有訛誤。故其所推,未可盡據。然因據事實,故各家所推年數,亦多相差無幾。]大抵上溯至堯為止。[因實多本之《書》,而《書》以堯為始也。](更上于此者,如《漢書·律曆志》所載之張壽王等,不知其所據)最普通者有二:(1)漢劉歆所推,見《漢書·律曆志》。堯元年在公元前2144年。[劉歆作《世經》,推校前世年歲,唐七十,虞五十,夏四百三十二,殷六百二十九,周八百六十七。](2)宋邵雍所推,見其所著之《皇極經世書》。堯元年在公元前2357年。[為甲辰,民國紀元前4268年。]

    近代考古學上所發掘。據安特生所假定,仰韶一系之文化,約自公元前3500至1700年,正在中國有史時代與先史時代之間也。

    古書所言古史年代,多不足據。然亦非信口開河。以予所研究,則古人好舉成數。而其成數,可舉至百位。[此在今人,亦有此習,特至十而已。]凡在位較久之君主,大率假定其年代為百年。如堯七十二使舜攝政,其時舜年三十,攝政二十八年而堯死,時舜年五十八。服喪三年,舜年六十一,明年即帝位。三十九年而死,則年正百歲。是其一例。[蓋先臆定其年為百歲,然後以其事分隸之年。]尚有一種說得龐大無倫,則系根據曆法,而其所根據之曆法又有二:(1)劉歆之《三統曆》,以十九年為一章,[以一章内置七閏。]四章(76年)為一蔀。二十蔀(1520年)為一紀。三紀(4560年)為一元。六百十三元,為二百七十五萬九千二百八十年。此《詩疏》引緯書言文王受命以前之年歲也。(2)為王莽《三萬六千歲曆》(36000)81=3276000年。《路史·餘論》引《春秋緯》言春秋末年以前年數如此。緯書所言年代,皆以此二者為本。[又“曆元”者,曆法之元始也。《後漢書·律曆志》:“建曆之本,必先立元,元正然後定日法。”大抵上推日月五星至适宜之時,定此日為曆元。凡一種曆法,必自有其元也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