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文化之起源
關燈
小
中
大
義。
]中原冠帶。
此俗古人執之甚固。
蓋由來已久。
[《論語·憲問》,子曰:“微管仲,吾其被發左衽矣。
”《左傳》,哀公十五年,子路曰:“君子死,冠不免。
”結纓而死。
皆可見吾國古代視冠帶之事甚重。
蓋一種風俗,傳之既久,則常帶有神秘性矣。
] 2.又越族之文身(包雕題言之。
雕題,即臉上刺文),[越族特異之俗有二:一曰斷發文身,二曰食人。
征諸後世史乘,地理學家所謂亞洲大陸之真緣邊者,無不皆然。
而在古代,我國沿海之地亦如是。
中國古謂文身之故,即因入海可避魚害。
清閻若璩筆記載,廣東省城孫祿文身事,即謂因下海取珠故。
則古說亦為可信。
]入中國則為黥刑。
蓋初以異族俘虜為奴隸,後乃施諸本族之罪人。
[古不知勞力之可貴,故得俘虜即殺之,而本族之有罪者,則以逐出本族為最酷之刑。
以古依族為生,逐出後他族又不容之,不啻置之死地矣。
及悉勞力之可貴,則獲俘虜以為奴,而本族之罪人,亦以為奴隸,而侪諸異族,乃亦黥其額以為識。
五刑之黥,本與文身為一事,即起于此也。
]此二者,可證中國與馬來,決非同族也。
3.又馬來之族,最重銅鼓,吾族則無此物。
中國民族,就古史觀之,似起于今山東。
古書說九州,每州皆方千裡(1000平方),略與《禹貢》之州相當。
《禹貢》之九州,約當今江、河二流域之地。
但此系一說。
[前人以此九州,即為堯、舜、禹時之土地。
實則不然,經近人證明,《禹貢》所述,蓋戰國時學者以意區分,最早亦僅在春秋時。
]《淮南子·地形訓》言:“九州之大,純方千裡。
”(純即邊,謂以橫直線相乘)[純,深衣之邊。
引申之凡邊皆曰純。
]則合九州,隻與《禹貢》一州相當。
蒙文通說(見所作《古史甄微》),其正北之濟,即在齊地。
而《爾雅·釋地》言中有岱嶽,則泰山為古中國之中心,其說是也。
然則古九州,大略不過今山東之地耳。
《說文·川部》:“州,水中可居者。
昔堯遭洪水,民居水中高土,故曰九州。
”此為州之古義。
古“州”、“洲”一字,亦即後世之“島”字。
[州,古音雕,一字二訓,乃别造“洲”字,以洲水中可居者。
至“島”字更屬後起。
《書·禹貢》“島”字,僞孔安國傳謂讀為“島”字。
僞孔安國傳為晉人作。
則州、洲之轉今音。
“島”字之造,為水中可居者,後“州”字之訓,兼為陸地所居之區域。
古音之廢,約當晉時也。
]中國民族古蓋湖居,[澤居。
]島為人之所聚,故由水中可居之義,引申為人所聚之義,後乃分造“洲”、“州”兩字耳。
此邊線之東南西北四點,《爾雅》謂之四極,再加四隅四點,《淮南》謂之八極。
]中原冠帶。
此俗古人執之甚固。
蓋由來已久。
[《論語·憲問》,子曰:“微管仲,吾其被發左衽矣。
”《左傳》,哀公十五年,子路曰:“君子死,冠不免。
”結纓而死。
皆可見吾國古代視冠帶之事甚重。
蓋一種風俗,傳之既久,則常帶有神秘性矣。
] 2.又越族之文身(包雕題言之。
雕題,即臉上刺文),[越族特異之俗有二:一曰斷發文身,二曰食人。
征諸後世史乘,地理學家所謂亞洲大陸之真緣邊者,無不皆然。
而在古代,我國沿海之地亦如是。
中國古謂文身之故,即因入海可避魚害。
清閻若璩筆記載,廣東省城孫祿文身事,即謂因下海取珠故。
則古說亦為可信。
]入中國則為黥刑。
蓋初以異族俘虜為奴隸,後乃施諸本族之罪人。
[古不知勞力之可貴,故得俘虜即殺之,而本族之有罪者,則以逐出本族為最酷之刑。
以古依族為生,逐出後他族又不容之,不啻置之死地矣。
及悉勞力之可貴,則獲俘虜以為奴,而本族之罪人,亦以為奴隸,而侪諸異族,乃亦黥其額以為識。
五刑之黥,本與文身為一事,即起于此也。
]此二者,可證中國與馬來,決非同族也。
3.又馬來之族,最重銅鼓,吾族則無此物。
中國民族,就古史觀之,似起于今山東。
古書說九州,每州皆方千裡(1000平方),略與《禹貢》之州相當。
《禹貢》之九州,約當今江、河二流域之地。
但此系一說。
[前人以此九州,即為堯、舜、禹時之土地。
實則不然,經近人證明,《禹貢》所述,蓋戰國時學者以意區分,最早亦僅在春秋時。
]《淮南子·地形訓》言:“九州之大,純方千裡。
”(純即邊,謂以橫直線相乘)[純,深衣之邊。
引申之凡邊皆曰純。
]則合九州,隻與《禹貢》一州相當。
蒙文通說(見所作《古史甄微》),其正北之濟,即在齊地。
而《爾雅·釋地》言中有岱嶽,則泰山為古中國之中心,其說是也。
然則古九州,大略不過今山東之地耳。
《說文·川部》:“州,水中可居者。
昔堯遭洪水,民居水中高土,故曰九州。
”此為州之古義。
古“州”、“洲”一字,亦即後世之“島”字。
[州,古音雕,一字二訓,乃别造“洲”字,以洲水中可居者。
至“島”字更屬後起。
《書·禹貢》“島”字,僞孔安國傳謂讀為“島”字。
僞孔安國傳為晉人作。
則州、洲之轉今音。
“島”字之造,為水中可居者,後“州”字之訓,兼為陸地所居之區域。
古音之廢,約當晉時也。
]中國民族古蓋湖居,[澤居。
]島為人之所聚,故由水中可居之義,引申為人所聚之義,後乃分造“洲”、“州”兩字耳。
此邊線之東南西北四點,《爾雅》謂之四極,再加四隅四點,《淮南》謂之八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