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論
關燈
小
中
大
本體為一物,而四端别為一物,藏于其中也。
然則秉彜安可消铄盡邪?秉彜而消铄盡,則并明道所謂佛所欲見之心性而無之矣。
(明道曰:“彼所謂識心見性也。
若存心養性一段事,則無矣。
”)何也?秉彜即心性也。
有謂二氏專從生死起念,不離乎貪生畏死之情者。
案後世所謂道教,實古之神仙家。
神仙家專求長生,冀享世間之快樂,宋儒辟之是也。
然此實不直一辟。
至于真道家及佛氏,則了無貪生畏死之念。
世末有淺至貪生畏死,猶能成為學,成為教者。
此亦不足辯也。
宋儒之說,乃睹世俗信奉二氏者,皆不離乎貪生畏死之念,遂以此咎二氏耳。
亦可見其于二氏之學,入之實不深矣。
或謂佛氏專從事于一心,久之,見其昭昭靈靈,如有一物,遂以此為心之本體,得此則天地萬物雖壞,而此不壞;幻身雖亡,而此不亡。
又或靜久,精神光彩,其中了無一物,遂以為真空。
此皆禅宗之末失。
宋時佛教,諸宗皆衰,惟禅宗獨盛。
故宋儒辟佛,多指禅宗言之。
後之理學家,不加深察,遂謂佛教僅如此耳。
其實禅宗不足概佛教之全;禅宗之流失,即彼亦以為魔道也。
張子曰:“若謂虛能生氣,則虛無窮,氣有限,體用殊絕,入老氏有生于無自然之論。
”老氏說果如此,張子辟之,誠為得當。
然老子所謂“天地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”者,即莊子“有不能以無為有”之說。
謂天下萬物,彼不能為此之原因,此亦不能為彼之原因,故不得不歸之于無。
無猶言不可知,正認識論之精義也。
又有謂我之所謂無為,乃無私意造作,彼則真入于無為者。
此則《道德五千言》俱在,其餘道家之言亦俱在,稍一披覽,即可知其所謂無為者,果系一事不為,抑系無私意造作。
亦不俟辯也。
理學家之辟二氏,多屬誤會之談。
然其說仍有極精者。
不能以其于二氏之說,有所誤會,遂概斥為不足道也。
今試引數事如下: 或謂明道:“釋氏地獄之類,皆是為下根人設,怖會為善。
”曰:“至誠貫天地,人尚有不化,豈有立僞教而人可化乎?”或問陽明:“佛以出離生死,誘人入道;仙以長生久視,誘人入道。
究其極緻,亦見得聖人上一截,然非入道正路。
”陽明曰:“若論聖人大中至正之道,徹上徹下,隻是一貫。
更有甚上一截、下一截?”明道論神教不能普行之理甚精。
蓋凡神教,雖亦見得究極之理,終不免有許多誘人之說。
究極之理真,誘人之說則僞。
一時雖借此誘人,久之,其遭人掊擊者,即在于此。
此亦可見說非真理,終不能立也。
陽明之說,尤覺簡易直截,獨标真谛。
陽明曰:“仙釋說道虛,聖人豈能虛上加得一毫實?佛氏說道無,聖人豈能無上加得一毫有?但仙家說虛,從善生上來;佛氏說無,從出離生死苦海上來。
卻于本體加這一些子意思,便不是虛無的本色,便于本體有障礙。
聖人隻是還他良知的本色,更不着些子意思。
良知之虛,便是天之太虛,良知之無,便是太虛無形。
日月,風雷,山川,民物,凡有貌象形色,皆在太虛無形中,發用流行,未嘗作得天的障礙。
聖人隻是順其良知之發用。
天地萬物,俱在我良知發用流行中,又何嘗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,能作障礙?”案神仙家不足論。
陽明謂佛氏亦有所著,亦非真知佛說之談。
然所說之理則甚精。
真空妙有,原系一事。
必知此義,乃不緻以空為障也。
梨洲曰:“佛氏從生死起念,隻是一個自為。
其發願度衆生,亦即一個為人。
何曾離得楊墨科臼?豈惟佛氏?自科舉之學興,儒門哪一件不是自為為人?自古至今,隻有楊墨之害,更無他害。
”案謂佛氏從生死起念,前已辨之。
其發願度人,則正所謂秉彜之不容已。
儒家力争性為善而非空,正是此意;不得轉以此病釋氏也。
然梨洲辟佛雖非是,而其将一切惡,悉歸到為人為己上,見得至善惟有一點,更移動分寸不得,則其說甚精。
凡教總不能無迷信之談,此乃借以牖世,本非教中精義。
得其義,棄作筌蹄可矣。
佛說來自天竺,彼土之人,好骛遐想,說尤恢詭。
此亦非佛說精義所在也。
而此土之人,或竟信以為真,則堕入迷信矣。
溫公不信佛,曰:“其微言不能出吾書,其誕者吾不信也。
”佛說之誕,乃其興于天竺使然,不足為佛病;然論佛說而能及此,卻可掃除許多障礙也。
朱子《釋氏論》曰:“佛之所生,去中國絕遠。
其書來者,文字音讀,皆累數譯而後通。
而其所謂禅者,則又出于口耳之傳,而無文字之可據。
以故人人得竄其說以附益之,而不複有所考驗。
今其所以或可見者,獨賴其割裂裝綴之迹,猶有隐然于文字之間,而不可掩者耳。
蓋凡佛之書,其始來者,如《四十二章》、《遺教》、《法華》、《金剛》、《光明》之類。
其所言者,不過清虛緣業之論,神通變見之術而已。
及其中間為其學者,如惠遠、僧肇之流,乃稍竊《列》、《莊》之言,以相之;然尚未敢以為出于佛之口也。
及其久而恥于假借,則遂顯然竊取其意,而文以浮屠之言。
如《楞嚴》所謂自聞,即《莊子》之意;而《圓覺》所謂四大各離,今者妄身當在何處,即《列子》所謂精神入其門,骨骸及其根,我尚何存者也。
凡若此類,不勝枚舉。
然其說皆萃于書首,其玄妙無以繼之,然後佛之本真乃見。
如結壇、誦咒、二十五輪之類,以至于大力金剛、吉盤荼鬼之屬,則其粗鄙俗惡之狀,較之首章重玄極妙之旨,蓋水火之不相入矣。
至于禅者之言,則其始也,蓋亦出于晉宋清談論議之餘習,而稍務反求靜養以默證之。
或能頗出神怪,以玄流俗而已。
如一葉五花之谶,隻履西歸之說,雖未必實有其事,然亦可見當時所尚者,止于如此也。
其後傳之既久,聰明才智之士,或頗出于其間,而自覺其陋。
于是更出己意,益求前人之所不及者,以陰佐之,而盡諱其怪幻鄙俚之談。
于是其說一旦超然,真若出乎道德性命之上;而惑之者,遂以為果非堯、舜、周、孔之所能及矣。
然其虛誇詭誕之情,淫巧儇浮之态,展轉相高,日以益盛,則又反不若其初時清閑靜默之說,猶為彼善于此也。
”(《語類》:“宋景文《唐書贊》,說佛多是華人之谲誕者,攘莊周、列禦寇之說佐其高,此說甚好。
如歐陽公隻說個禮法,程子又隻說自家義理,皆不見他正贓。
佛家先偷《列子》。
《列子》說耳目口鼻心體處有六件,佛家便有六根。
又三之為十八戒。
初間隻有《四十二章經》,無恁地多。
到東晉,便有談議,如今之講師,做一篇議總說之。
到後來,談議厭了,達磨便入來,隻靜坐。
于中稍有受用處,人又都向此。
今則文字極多,大概皆是後來中國人以《列》、《莊》說自
然則秉彜安可消铄盡邪?秉彜而消铄盡,則并明道所謂佛所欲見之心性而無之矣。
(明道曰:“彼所謂識心見性也。
若存心養性一段事,則無矣。
”)何也?秉彜即心性也。
有謂二氏專從生死起念,不離乎貪生畏死之情者。
案後世所謂道教,實古之神仙家。
神仙家專求長生,冀享世間之快樂,宋儒辟之是也。
然此實不直一辟。
至于真道家及佛氏,則了無貪生畏死之念。
世末有淺至貪生畏死,猶能成為學,成為教者。
此亦不足辯也。
宋儒之說,乃睹世俗信奉二氏者,皆不離乎貪生畏死之念,遂以此咎二氏耳。
亦可見其于二氏之學,入之實不深矣。
或謂佛氏專從事于一心,久之,見其昭昭靈靈,如有一物,遂以此為心之本體,得此則天地萬物雖壞,而此不壞;幻身雖亡,而此不亡。
又或靜久,精神光彩,其中了無一物,遂以為真空。
此皆禅宗之末失。
宋時佛教,諸宗皆衰,惟禅宗獨盛。
故宋儒辟佛,多指禅宗言之。
後之理學家,不加深察,遂謂佛教僅如此耳。
其實禅宗不足概佛教之全;禅宗之流失,即彼亦以為魔道也。
張子曰:“若謂虛能生氣,則虛無窮,氣有限,體用殊絕,入老氏有生于無自然之論。
”老氏說果如此,張子辟之,誠為得當。
然老子所謂“天地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”者,即莊子“有不能以無為有”之說。
謂天下萬物,彼不能為此之原因,此亦不能為彼之原因,故不得不歸之于無。
無猶言不可知,正認識論之精義也。
又有謂我之所謂無為,乃無私意造作,彼則真入于無為者。
此則《道德五千言》俱在,其餘道家之言亦俱在,稍一披覽,即可知其所謂無為者,果系一事不為,抑系無私意造作。
亦不俟辯也。
理學家之辟二氏,多屬誤會之談。
然其說仍有極精者。
不能以其于二氏之說,有所誤會,遂概斥為不足道也。
今試引數事如下: 或謂明道:“釋氏地獄之類,皆是為下根人設,怖會為善。
”曰:“至誠貫天地,人尚有不化,豈有立僞教而人可化乎?”或問陽明:“佛以出離生死,誘人入道;仙以長生久視,誘人入道。
究其極緻,亦見得聖人上一截,然非入道正路。
”陽明曰:“若論聖人大中至正之道,徹上徹下,隻是一貫。
更有甚上一截、下一截?”明道論神教不能普行之理甚精。
蓋凡神教,雖亦見得究極之理,終不免有許多誘人之說。
究極之理真,誘人之說則僞。
一時雖借此誘人,久之,其遭人掊擊者,即在于此。
此亦可見說非真理,終不能立也。
陽明之說,尤覺簡易直截,獨标真谛。
陽明曰:“仙釋說道虛,聖人豈能虛上加得一毫實?佛氏說道無,聖人豈能無上加得一毫有?但仙家說虛,從善生上來;佛氏說無,從出離生死苦海上來。
卻于本體加這一些子意思,便不是虛無的本色,便于本體有障礙。
聖人隻是還他良知的本色,更不着些子意思。
良知之虛,便是天之太虛,良知之無,便是太虛無形。
日月,風雷,山川,民物,凡有貌象形色,皆在太虛無形中,發用流行,未嘗作得天的障礙。
聖人隻是順其良知之發用。
天地萬物,俱在我良知發用流行中,又何嘗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,能作障礙?”案神仙家不足論。
陽明謂佛氏亦有所著,亦非真知佛說之談。
然所說之理則甚精。
真空妙有,原系一事。
必知此義,乃不緻以空為障也。
梨洲曰:“佛氏從生死起念,隻是一個自為。
其發願度衆生,亦即一個為人。
何曾離得楊墨科臼?豈惟佛氏?自科舉之學興,儒門哪一件不是自為為人?自古至今,隻有楊墨之害,更無他害。
”案謂佛氏從生死起念,前已辨之。
其發願度人,則正所謂秉彜之不容已。
儒家力争性為善而非空,正是此意;不得轉以此病釋氏也。
然梨洲辟佛雖非是,而其将一切惡,悉歸到為人為己上,見得至善惟有一點,更移動分寸不得,則其說甚精。
凡教總不能無迷信之談,此乃借以牖世,本非教中精義。
得其義,棄作筌蹄可矣。
佛說來自天竺,彼土之人,好骛遐想,說尤恢詭。
此亦非佛說精義所在也。
而此土之人,或竟信以為真,則堕入迷信矣。
溫公不信佛,曰:“其微言不能出吾書,其誕者吾不信也。
”佛說之誕,乃其興于天竺使然,不足為佛病;然論佛說而能及此,卻可掃除許多障礙也。
朱子《釋氏論》曰:“佛之所生,去中國絕遠。
其書來者,文字音讀,皆累數譯而後通。
而其所謂禅者,則又出于口耳之傳,而無文字之可據。
以故人人得竄其說以附益之,而不複有所考驗。
今其所以或可見者,獨賴其割裂裝綴之迹,猶有隐然于文字之間,而不可掩者耳。
蓋凡佛之書,其始來者,如《四十二章》、《遺教》、《法華》、《金剛》、《光明》之類。
其所言者,不過清虛緣業之論,神通變見之術而已。
及其中間為其學者,如惠遠、僧肇之流,乃稍竊《列》、《莊》之言,以相之;然尚未敢以為出于佛之口也。
及其久而恥于假借,則遂顯然竊取其意,而文以浮屠之言。
如《楞嚴》所謂自聞,即《莊子》之意;而《圓覺》所謂四大各離,今者妄身當在何處,即《列子》所謂精神入其門,骨骸及其根,我尚何存者也。
凡若此類,不勝枚舉。
然其說皆萃于書首,其玄妙無以繼之,然後佛之本真乃見。
如結壇、誦咒、二十五輪之類,以至于大力金剛、吉盤荼鬼之屬,則其粗鄙俗惡之狀,較之首章重玄極妙之旨,蓋水火之不相入矣。
至于禅者之言,則其始也,蓋亦出于晉宋清談論議之餘習,而稍務反求靜養以默證之。
或能頗出神怪,以玄流俗而已。
如一葉五花之谶,隻履西歸之說,雖未必實有其事,然亦可見當時所尚者,止于如此也。
其後傳之既久,聰明才智之士,或頗出于其間,而自覺其陋。
于是更出己意,益求前人之所不及者,以陰佐之,而盡諱其怪幻鄙俚之談。
于是其說一旦超然,真若出乎道德性命之上;而惑之者,遂以為果非堯、舜、周、孔之所能及矣。
然其虛誇詭誕之情,淫巧儇浮之态,展轉相高,日以益盛,則又反不若其初時清閑靜默之說,猶為彼善于此也。
”(《語類》:“宋景文《唐書贊》,說佛多是華人之谲誕者,攘莊周、列禦寇之說佐其高,此說甚好。
如歐陽公隻說個禮法,程子又隻說自家義理,皆不見他正贓。
佛家先偷《列子》。
《列子》說耳目口鼻心體處有六件,佛家便有六根。
又三之為十八戒。
初間隻有《四十二章經》,無恁地多。
到東晉,便有談議,如今之講師,做一篇議總說之。
到後來,談議厭了,達磨便入來,隻靜坐。
于中稍有受用處,人又都向此。
今則文字極多,大概皆是後來中國人以《列》、《莊》說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