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論

關燈
行《周官》之法度。

    ”(明道之言)然則周官法度之不能行,皆由《關雎》、《麟趾》之意之不足。

    《關雎》、《麟趾》之意苟足,《周官》之法度,遂無不可行矣。

    (宋儒論治,偏重德化,略于事為,弊亦由此)然宋儒于古人之法度,實考之未精。

    故其所主張,自謂參酌古今,實不免墨守古法。

    (由其誤謂古代成法,皆合于至當不易之天理也。

    使其真能詳考,自無此弊)論治則欲複井田封建,善俗則欲行古冠昏喪祭之禮,皆坐此弊。

    (宋儒于禮,實行者甚多。

    關學無論矣。

    朱子所修《儀禮經傳通解》,自一家以至一國之禮悉具焉。

    陸象山之父,名賀,字道鄉,亦酌先儒冠昏喪祭之禮,行之于家。

    此等事不勝枚舉。

    〇宋儒于禮,考古之作亦甚多。

    《儀禮經傳通解》外,如陳祥道之《禮書》,敖繼公之《儀禮集說》等皆是。

    〇宋儒所謂禮,實不可行于世,讀呂氏之《藍田鄉約》,便可見之)古代社會,階級較後世為嚴。

    宋儒率古禮而行之,實于後世情形有所不合,人心遂覺其不安;人人皆覺其所行為不近情。

    後來戴東原所攻擊,專在于此(陽明言心學,故其所言,較宋儒稍為活動。

    陽明之言曰:“天下古今之人,其情一而已矣。

    先生制禮,皆因人情而為之節文,是以行之萬世而皆準。

    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,非傳記之訛缺,則必風氣習俗之異宜。

    此雖先王未之有,亦可以義起。

    三王之所以不相襲禮也。

    若徒拘泥于古,不得于心,而冥行焉,是乃非禮之禮,行不著而習不察者矣。

    ”其與鄒守益書曰:“今之為人上而欲道民以禮者,非詳且備之為難,惟簡切明白,使人易行之為貴耳。

    ”其言皆較宋儒為弘通。

    然必謂先王之法,可行之萬世而準,則仍未免蓬之心。

    率此行之,必緻仍以先王之法為本,以吾之意見,略加參酌,自謂可行之當世,而仍未必有當于世人之情耳)。

     宋儒之尊君權,與其嚴階級同蔽。

    固由晚唐五代,裂冠毀冕,有以激之;亦其拘守古人成法太過,謂欲求治,必如古人所為;古代君權本尊,宋人持論,遂不覺其太過也。

    宋學開山孫明複,作《春秋尊王發微》,即大昌尊君之義。

    且謂《春秋》有貶無褒。

    其持論之酷如此。

    溫公疑孟子,诋其貴戚易位之言。

    李觏作《常語辨》,以孟子為五霸之罪人,謂“五霸率諸侯事天子,孟子勸諸侯為天子。

    苟有人性,必知其逆順矣”。

    然則孔子稱“湯武革命,應天順人”,孔子亦五霸之罪人乎?此弊理學家入之頗深。

    至清代曾國藩等,猶有此見。

    社會之所以能立,其原因自極深遠。

    此輩則謂非有封建之世,階級森嚴,下之視上,懔乎其不可犯之風氣,不足維持。

    謂此等名分一壞,即不免于大亂。

    實由其于社會現象,研之未深,而徒以古為郅治之世,緻有此缪見也。

     宋儒自謂于二氏之學頗深,故能入其室而操其戈。

    後之議理學家者,則又謂周、程、張、朱等,其初皆與二氏有交涉,故其說實不免于儒其貌而釋老其心。

    (葉水心之論即如此。

    水心《習學記言》雲:“程氏答張氏論定性,動亦定,靜亦定;無将迎,無内外:當在外時,何者在内?天地普萬物而無心,聖人順萬事而無情;擴然而大公,物來而順應;有為為應迹,明覺為自然;内外兩忘;無事則定,定則明;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;皆老佛語也。

    程張攻擊老佛,然盡用其學而不自知。

    ”又謂周、張、二程,無極、太極、動靜、形氣、聚散等,為以佛說與佛辯。

    〇晁以道謂謙溪師事鶴林寺僧壽涯,得“物先天地,無形本寂寥。

    能為萬象主,不逐四時凋”之偈。

    《性學指要》謂濂溪初與東林總遊。

    久之,無所入。

    總教之靜坐。

    月餘,忽有得。

    以詩呈曰:“書堂兀坐萬機休,日煖風和草自幽。

    誰道兩千年遠事,而今隻在眼睛頭。

    ”總肯,即與結青松社遊。

    則濂溪早年,确與二氏有交涉,無怪其《太極圖》之取資于彼也。

    至張子、朱子等之出入二氏,則更事實确鑿,無待考證矣)至于邵子之被斥以道家,陸王之見疑于佛學,則更不俟深論矣。

    然宋明儒者,于二氏之學,入之實不深。

    故其所诘難,多不中理。

    焦澹園謂“伯淳未究佛乘,故其掊擊之言,率揣摩而不得其當。

    大似聽訟者,兩造未具,而億決其是非;臧證未形,而縣拟其罪案。

    ”斯言得之。

    “改頭換面”,實非理學家所能也(宗杲教張子韶,謂“既得把柄,開道之際,當改頭換面,随宜說法”,即使為陽儒陰釋之論也。

    子韶,名九成,錢塘人。

    自号橫浦居士,又稱無垢居土。

    龜山弟子。

    朱子辟之,以為洪水猛獸)。

     老、釋相較,釋氏之說,遠較老氏為高。

    理學家雖以二氏并稱,實則其所辟者,十九在釋氏也。

    儒家辟佛之說,為宋儒所稱者,為韓退之之《原道》。

    其說實極粗淺。

    宋初辟佛者,有石介之《中國論》,歐陽修之《本論》,亦《原道》之類耳。

    稍進而其說乃精。

     宋儒辟佛第一要語,為程子之“吾儒本天,異端本心”。

    為所謂天者,即天地萬物之定理。

    謂宇宙間一切皆有定則,為人所當遵守而不逾。

    釋氏惟任其心之所見,則一切無定。

    故以知識言,則不能明理;以制行論,遂至猖狂妄行也。

    張子謂釋氏“不能窮理,故不能盡理”,意亦同此。

    其實天下無不明事理,可成學問者。

    釋氏之注重一心,乃将人類一切罪惡,加以窮究,謂其根源皆出于心耳。

    能所二者,不能相離。

    承認有我,即不啻承認有物;承認有物,亦不啻承認有我矣。

    理學家謂“吾儒知有理,故其言心也,從至變之中而得其不變者。

    釋氏但見流行之體。

    ”未免以禅宗之流失,概佛教之本來也。

     又謂:“釋氏有敬以直外,無義以方外。

    ”(亦明道之言)案佛氏有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。

    更進而言之,則有六波羅蜜。

    凡可以饒益有情者,善巧方便,無所不為。

    戒律之嚴,尤為他教所莫比。

    安得謂無制行之義邪? 延平雲:“吾儒異于異端者,理一而分殊也。

    理不患不一,所難者分殊耳。

    ”朱子曰:“理一,體也。

    分殊,用也。

    ”蓋謂釋氏有仁而無義也。

    然冤親平等,乃以究極之義言之。

    至于應事,則釋氏亦有種種方便,曲盡其妙。

    試讀《華嚴》之五十三參可知。

    正不得謂有仁,而無義也。

    況理不患不一,所難者分殊,語亦有病。

    此則陽明之心學,足以正之矣。

     有以善為吾心所本有,疑釋氏一切空之,遂并善而欲空之者。

    明道謂其“直欲和這些秉彜,都消铄得盡”是也。

    然善者心之本體,正空無一物之謂(如鑒之明),若先有世間之所謂善者,雜乎其中(如鑒中美景),則眼中金屑矣。

    心學家謂心體本空,恻隐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,皆自此空體流出,頗得佛意。

    空者,空其欲障。

    四端即心之本體。

    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