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論
關燈
小
中
大
以上各篇,舉理學中之重要家數,一一加以論列。
理學之為理學,亦略可見矣。
今再統其學而略論之。
理學之特色,在其精微徹底。
一事之是非,必窮至無可複窮之處,而始可謂定。
否則畫一境以自足,而曰:吾之所論者,姑止于是而已。
則安知所研究者出此以外,而其是非不翻然大變乎?理學家則不然。
或問伊川:“人有言:盡人道謂之仁,盡天道謂之聖。
此語何如?”曰:“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?道一也,豈人道自是一道,天道自是一道?揚子曰:通天地人曰儒,通天地而不通人曰技。
此亦不知道之言。
豈有通天地而不通于人者哉?天地人隻一道也。
才通其一,則餘皆通。
如後人解《易》,言乾天道也,坤地道也,便是亂道。
語其體,則天尊地卑;論其道,豈有異哉?”橫渠答範巽之雲:“所訪物怪神奸,此非難語,顧語未必信耳。
孟子所論,知性知天。
學至于知天,則物所從出,當源源自見。
知所從出,則物之當有當無,莫不心喻;亦不待語而後知。
諸公所論,但守之不失,不為異端所劫,則進進不已,物怪不須辨,異端不必攻,不逾期年,吾道勝矣。
若欲委之無窮,付之不可知,則學為疑撓,知為物昏,交來無間,卒無以自存,而溺于怪妄必矣。
”宋儒所謂理者,果能貫天地人幽明常變而無間否,自難斷言。
然其所求,則固如此。
其說自成一系統;其精粹處,确有不可磨滅者,則固不容誣也。
以其所求之徹底,故其所為,必衷諸究極之是非;而尋常人就事論事之言,悉在所不取。
或問伊川:“前世隐者,或守一節,或惇一行,不知有知道者否?”曰:“若知道,則不肯守一節一行也。
此等人鮮明理,多取古人一節事專行之。
古人有殺一不義,雖得天下不為;則我亦殺一不義,雖得天下不為。
古人有高尚隐逸,不肯就仕;則我亦高尚隐逸不仕。
如此,則仿效前人所為耳,于道鮮有得也。
是以東漢尚名節,有雖殺身不悔者,隻是不知道也。
”陽明亦曰:“聖賢非無功業氣節,但其循着天理,則便是道,不可以事功氣節名矣。
”蓋天下有真知其故而為之者;亦有并不真知,但慕悅他人之所為,而從而效之者。
不真知而為之,必有毫厘千裡之差;浸至冬葛夏裘之謬。
此宋儒之所以重明理也。
理學家之所謂理,果至當不易與否,自難斷言;然其心,則固求明乎究極之理,而後據之以行事也。
以此推之政治,則不肯做一苟且之事。
宋儒有一習道之語,曰“治非私智之所出”。
所惡于私智者,以其欲強自然之事實,以從我之欲。
不合乎天然之理,不足緻治,而轉益糾紛也。
伊川曰:“孔明有王佐之才,道則未盡。
王者如天地之無私心焉,行一不義,而得天下不為。
孔明必求有成,而取劉璋,聖人甯無成耳。
”一時一事之成功,就一時一事言之固有利,統全局言之實有害,故有所不為也。
呂與叔《明道哀辭》,謂其“甯學聖人而未至,不欲以一善成名。
甯以一物不被澤為己病,不欲以一時之利為己功”。
真理學家,都有此意。
其行諸己者,尤為卓絕。
橫渠曰:“學必如聖人而後已。
知人而不知天,求為賢而不求為聖,此秦漢以來學者之大蔽。
”伊川曰:“且莫說将第一等讓與别人,且做第二等。
才如此說,便是自棄。
雖與不能居仁由義者,差等不同,其自小則一也。
言學便以道為志,言人便以聖人為志。
自謂不能者,自賊者也。
謂其君不能者,賊其君者也。
”所以必希聖,必以第一等人自期者,以天下惟有一真是,舍此皆不免毫厘千裡之差也。
如此徹底之道,并不恃天賦之資。
其功皆在于學。
伊川曰:“别事都強得,惟識量不可強。
今人有鬥筲之量,有釜斛之量,有鐘鼎之量,有江河之量。
江河之量亦大矣,然有涯,有涯亦有時而滿。
惟天地之量則無滿。
聖人,天地之量也。
聖人之量,道也。
常人之有量者,天資也。
天資之量須有限。
大抵六尺之軀,力量隻如此,雖欲不滿,不可得也。
”讀“六尺之軀力量隻如此”九字,真足使困知勉行者,氣為之一壯矣。
理學家之學,于理求其至明,于行求其無歉。
然二者又非二事,明理者,所以定立身之趨向;立身者,所以完明理之功用也。
抑此非徒淑身,施之當世,亦無虧慊。
以天下惟有一理,治身之理,即治世之理也。
理學家最服膺之語曰:“體用一源,顯微無間。
”(語出伊川《易傳》序)其斥理學以外之學,則曰:“言天理而不用諸人事,是為虛無,是為異學。
言人事而不本諸天理,是為粗淺,是為俗學。
”二者之為失雖異,而其失惟鈞。
皆以不明乎獨一無二之理,故其所行遂至差謬也。
理學家視修己治人,非有二道。
故曰:“志伊尹之所志,學顔子之所學。
”雖然,物莫能兩大,有所重于此,勢必有所輕于彼。
理學家論治,每謂己不立則無以正物,其說固然。
(橫渠曰:“德未成而先以功業為事,是代大匠斲,希不傷手也。
”明道曰:“不立己後,雖向好事,猶為化物。
己立後,自能了當得天下萬物。
”朱子曰:“古人隻是日夜皇皇汲汲,去理會這個身心。
到得做事業時,隻随自家分量以應之。
”又曰:“多隻要求濟事,而不知自身不立,事決不能成。
人自心若一毫私意未盡,皆足敗事。
”或問:“學者講明義理之外,亦須理會時政,庶他日臨事,不至牆面。
”曰:“學者若得義理明,從此去量度事物,自然泛應曲當。
今世文人才士,開口便說國家利害,把筆便述時政得失,濟得甚事?隻是講明義理,以淑人心。
使世間識義理之人多,何患政治不舉?”)然因此,全副精神,皆貫注于内,而于外事遂有所不暇及,亦其勢也。
後來顔習齋所攻擊,專在于此。
凡事皆欲從源頭上做起,皆欲做到極徹底,而所言遂不免于迂闊,此亦理學之一弊也。
為治如行修途,眼光須看得極遠,腳步須走得極穩。
千裡之行,始于跬步,意不可不存于千裡,足不可不謹于跬步也。
徒顧目前之險夷,而遂忘其所欲至,此為理學家所譏之俗學。
目前雖幸免蹉跌,而所欲至之地,卒無可至之時,則其行為無謂矣。
反于此者,又或眼光看得極遠,而于目前之情形,有所不悉,遂不免于蹉跌,此則理學之弊。
理學家言治本,則緻謹于王霸之辨;言治法,則欲複封建井田。
姑勿論所言之是非,然見在之世界,去封建井田亦遠矣。
必如何而後封建井田可複,理學家不能言也。
(非不言之,然其言多迂闊,實與未嘗言等)則其欲複封建井田,亦徒存其願而已。
況夫封建井田之未必可複邪? 泥古之足以緻弊,宋儒亦非不知之,然其所以自解者,則曰:“必有《關雎》、《麟趾》之意,而後可以
理學之為理學,亦略可見矣。
今再統其學而略論之。
理學之特色,在其精微徹底。
一事之是非,必窮至無可複窮之處,而始可謂定。
否則畫一境以自足,而曰:吾之所論者,姑止于是而已。
則安知所研究者出此以外,而其是非不翻然大變乎?理學家則不然。
或問伊川:“人有言:盡人道謂之仁,盡天道謂之聖。
此語何如?”曰:“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?道一也,豈人道自是一道,天道自是一道?揚子曰:通天地人曰儒,通天地而不通人曰技。
此亦不知道之言。
豈有通天地而不通于人者哉?天地人隻一道也。
才通其一,則餘皆通。
如後人解《易》,言乾天道也,坤地道也,便是亂道。
語其體,則天尊地卑;論其道,豈有異哉?”橫渠答範巽之雲:“所訪物怪神奸,此非難語,顧語未必信耳。
孟子所論,知性知天。
學至于知天,則物所從出,當源源自見。
知所從出,則物之當有當無,莫不心喻;亦不待語而後知。
諸公所論,但守之不失,不為異端所劫,則進進不已,物怪不須辨,異端不必攻,不逾期年,吾道勝矣。
若欲委之無窮,付之不可知,則學為疑撓,知為物昏,交來無間,卒無以自存,而溺于怪妄必矣。
”宋儒所謂理者,果能貫天地人幽明常變而無間否,自難斷言。
然其所求,則固如此。
其說自成一系統;其精粹處,确有不可磨滅者,則固不容誣也。
以其所求之徹底,故其所為,必衷諸究極之是非;而尋常人就事論事之言,悉在所不取。
或問伊川:“前世隐者,或守一節,或惇一行,不知有知道者否?”曰:“若知道,則不肯守一節一行也。
此等人鮮明理,多取古人一節事專行之。
古人有殺一不義,雖得天下不為;則我亦殺一不義,雖得天下不為。
古人有高尚隐逸,不肯就仕;則我亦高尚隐逸不仕。
如此,則仿效前人所為耳,于道鮮有得也。
是以東漢尚名節,有雖殺身不悔者,隻是不知道也。
”陽明亦曰:“聖賢非無功業氣節,但其循着天理,則便是道,不可以事功氣節名矣。
”蓋天下有真知其故而為之者;亦有并不真知,但慕悅他人之所為,而從而效之者。
不真知而為之,必有毫厘千裡之差;浸至冬葛夏裘之謬。
此宋儒之所以重明理也。
理學家之所謂理,果至當不易與否,自難斷言;然其心,則固求明乎究極之理,而後據之以行事也。
以此推之政治,則不肯做一苟且之事。
宋儒有一習道之語,曰“治非私智之所出”。
所惡于私智者,以其欲強自然之事實,以從我之欲。
不合乎天然之理,不足緻治,而轉益糾紛也。
伊川曰:“孔明有王佐之才,道則未盡。
王者如天地之無私心焉,行一不義,而得天下不為。
孔明必求有成,而取劉璋,聖人甯無成耳。
”一時一事之成功,就一時一事言之固有利,統全局言之實有害,故有所不為也。
呂與叔《明道哀辭》,謂其“甯學聖人而未至,不欲以一善成名。
甯以一物不被澤為己病,不欲以一時之利為己功”。
真理學家,都有此意。
其行諸己者,尤為卓絕。
橫渠曰:“學必如聖人而後已。
知人而不知天,求為賢而不求為聖,此秦漢以來學者之大蔽。
”伊川曰:“且莫說将第一等讓與别人,且做第二等。
才如此說,便是自棄。
雖與不能居仁由義者,差等不同,其自小則一也。
言學便以道為志,言人便以聖人為志。
自謂不能者,自賊者也。
謂其君不能者,賊其君者也。
”所以必希聖,必以第一等人自期者,以天下惟有一真是,舍此皆不免毫厘千裡之差也。
如此徹底之道,并不恃天賦之資。
其功皆在于學。
伊川曰:“别事都強得,惟識量不可強。
今人有鬥筲之量,有釜斛之量,有鐘鼎之量,有江河之量。
江河之量亦大矣,然有涯,有涯亦有時而滿。
惟天地之量則無滿。
聖人,天地之量也。
聖人之量,道也。
常人之有量者,天資也。
天資之量須有限。
大抵六尺之軀,力量隻如此,雖欲不滿,不可得也。
”讀“六尺之軀力量隻如此”九字,真足使困知勉行者,氣為之一壯矣。
理學家之學,于理求其至明,于行求其無歉。
然二者又非二事,明理者,所以定立身之趨向;立身者,所以完明理之功用也。
抑此非徒淑身,施之當世,亦無虧慊。
以天下惟有一理,治身之理,即治世之理也。
理學家最服膺之語曰:“體用一源,顯微無間。
”(語出伊川《易傳》序)其斥理學以外之學,則曰:“言天理而不用諸人事,是為虛無,是為異學。
言人事而不本諸天理,是為粗淺,是為俗學。
”二者之為失雖異,而其失惟鈞。
皆以不明乎獨一無二之理,故其所行遂至差謬也。
理學家視修己治人,非有二道。
故曰:“志伊尹之所志,學顔子之所學。
”雖然,物莫能兩大,有所重于此,勢必有所輕于彼。
理學家論治,每謂己不立則無以正物,其說固然。
(橫渠曰:“德未成而先以功業為事,是代大匠斲,希不傷手也。
”明道曰:“不立己後,雖向好事,猶為化物。
己立後,自能了當得天下萬物。
”朱子曰:“古人隻是日夜皇皇汲汲,去理會這個身心。
到得做事業時,隻随自家分量以應之。
”又曰:“多隻要求濟事,而不知自身不立,事決不能成。
人自心若一毫私意未盡,皆足敗事。
”或問:“學者講明義理之外,亦須理會時政,庶他日臨事,不至牆面。
”曰:“學者若得義理明,從此去量度事物,自然泛應曲當。
今世文人才士,開口便說國家利害,把筆便述時政得失,濟得甚事?隻是講明義理,以淑人心。
使世間識義理之人多,何患政治不舉?”)然因此,全副精神,皆貫注于内,而于外事遂有所不暇及,亦其勢也。
後來顔習齋所攻擊,專在于此。
凡事皆欲從源頭上做起,皆欲做到極徹底,而所言遂不免于迂闊,此亦理學之一弊也。
為治如行修途,眼光須看得極遠,腳步須走得極穩。
千裡之行,始于跬步,意不可不存于千裡,足不可不謹于跬步也。
徒顧目前之險夷,而遂忘其所欲至,此為理學家所譏之俗學。
目前雖幸免蹉跌,而所欲至之地,卒無可至之時,則其行為無謂矣。
反于此者,又或眼光看得極遠,而于目前之情形,有所不悉,遂不免于蹉跌,此則理學之弊。
理學家言治本,則緻謹于王霸之辨;言治法,則欲複封建井田。
姑勿論所言之是非,然見在之世界,去封建井田亦遠矣。
必如何而後封建井田可複,理學家不能言也。
(非不言之,然其言多迂闊,實與未嘗言等)則其欲複封建井田,亦徒存其願而已。
況夫封建井田之未必可複邪? 泥古之足以緻弊,宋儒亦非不知之,然其所以自解者,則曰:“必有《關雎》、《麟趾》之意,而後可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