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明諸儒
關燈
小
中
大
惡必惡,故心善。
意者,心之所存。
好善惡惡之心,即好善惡惡之意,故意有善而無惡。
(惡惡即惡不善,惡不善即好善)此所謂獨知也。
良知不慮而知,誠者不思而得,故誠即知。
緻也者,誠之者也。
離卻意根一步,即無緻知可言。
故誠意慎獨非二事。
宋儒不從慎獨認取,故不得不提敬于格物之前。
陽明雲:有善有惡者意之動。
是以念為意。
善惡雜糅,何處得覓歸宿?專提緻良知三字,遂緻以流行心體承當。
今知誠意即慎獨,離意根一步,即妄而不誠,則愈收斂,是愈推緻;而動而省察可廢。
何也?存養不專屬靜,省察正存養之得力處也。
”案蕺山之說,蓋宗江右,而尤于塘南為近。
初為陽明之學,而後變焉者,又有李見羅。
(名材,字孟城,豐城人。
學于鄒東廓)見羅提“止修”二字,以止為主意,修為工夫。
謂“人生而靜以上是至善。
發為恻隐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四端,有善便有不善。
知是流動之物,都已向發邊去。
以此為緻,遠于人生而靜以上之體”。
故主“攝知歸止”。
“刻刻能止,則視聽言動,各當其則,不言修而修在其中。
稍有出入,不過點檢提撕修之工夫,使當歸于止而已。
”見羅辟陽明之說曰:“釋氏以知覺運動為性。
吾儒本天,故于性上隻道得一個善字。
就于發用之際,見其善之條理。
恻隐名仁,羞惡名義,辭讓名禮,是非名智。
未嘗雲有善無不善也。
後儒曰:無善無惡者心之體。
以其就知上看體,知固有良有不良故也。
玉本無瑕,隻合道個白,不可雲有白無黑。
水本無污,隻合道個清,不可雲有清無濁。
無善無惡既均,作善作惡亦等。
何也?總之非吾性所有也。
見性一差,弊至于此。
則知知覺運動,不可言性;儒者之學,斷須本天。
程朱之論,固自有其獨到之處也。
”案見羅此辯,殊失陽明本意,參觀前兩篇自明。
見羅又謂“緻知二字,并列于八目之中。
知本知止,特揭于八目之外。
略知本而揭緻知,五尺之童,知其不可。
自古之欲明明德,至一是皆以修身為本,詳數事物,而歸本于修身。
本在此,止在此。
知本者,知修身為本而本之。
知止者,知修身為本而止之。
知修身為本而止之,即止于至善也。
”合“此謂知本”之本,與“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之本”為一,亦未必其遂安耳。
東林之學,與陽明有異同者,為顧徑陽(名憲成,字叔時,無錫人)及高景逸(名攀龍,字存之,無錫人)。
泾陽提出性字,謂“性是心之根底。
舍性言心,必堕情識”。
“善即心之本色,說恁著不著?明目之本色,聰耳之本色,說得個不著否?何雲無善乃不著于善耶?”景逸主格物,謂“不窮其理,物是外物。
窮其理,物即吾心”。
“學者無窮工夫,心之一字,是大總括。
心有無窮工夫,敬之一字,是大總括。
心無一事為敬。
主一之謂敬。
無适之謂敬。
人心如何能無适?須先窮理,識其本體。
”“聖人隻從矩,不從心所欲。
徒知昭昭靈靈者為心,而外天下之物,是為無矩之心。
以應天下之物,師心自用而已。
”“陽明曰:緻知在格物者,緻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。
緻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,則事事物物,各得其理。
是格物在緻知。
又曰:格,正也。
格去心之不正,以歸于正。
是格物在正心誠意。
”“吾人日用,何嘗離格物。
開眼便是,開口便是,動念便是。
善格物者,時時知本。
善知本者,時時格物。
格透一分,則本地透一分,知地透一分。
談良知者,緻知不在格物,故虛靈之用,多為情識,而非天則之自然,去知遠矣。
”案高、顧所辟,皆王學末流之弊。
若陽明本說,則實不如是也(景逸又曰:“陽明曰:有善有惡意之動。
善謂善念,無善則無念。
吾以善為性,彼以善為念也。
”此說亦非。
參看上篇錢緒山之說自明)。
意者,心之所存。
好善惡惡之心,即好善惡惡之意,故意有善而無惡。
(惡惡即惡不善,惡不善即好善)此所謂獨知也。
良知不慮而知,誠者不思而得,故誠即知。
緻也者,誠之者也。
離卻意根一步,即無緻知可言。
故誠意慎獨非二事。
宋儒不從慎獨認取,故不得不提敬于格物之前。
陽明雲:有善有惡者意之動。
是以念為意。
善惡雜糅,何處得覓歸宿?專提緻良知三字,遂緻以流行心體承當。
今知誠意即慎獨,離意根一步,即妄而不誠,則愈收斂,是愈推緻;而動而省察可廢。
何也?存養不專屬靜,省察正存養之得力處也。
”案蕺山之說,蓋宗江右,而尤于塘南為近。
初為陽明之學,而後變焉者,又有李見羅。
(名材,字孟城,豐城人。
學于鄒東廓)見羅提“止修”二字,以止為主意,修為工夫。
謂“人生而靜以上是至善。
發為恻隐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四端,有善便有不善。
知是流動之物,都已向發邊去。
以此為緻,遠于人生而靜以上之體”。
故主“攝知歸止”。
“刻刻能止,則視聽言動,各當其則,不言修而修在其中。
稍有出入,不過點檢提撕修之工夫,使當歸于止而已。
”見羅辟陽明之說曰:“釋氏以知覺運動為性。
吾儒本天,故于性上隻道得一個善字。
就于發用之際,見其善之條理。
恻隐名仁,羞惡名義,辭讓名禮,是非名智。
未嘗雲有善無不善也。
後儒曰:無善無惡者心之體。
以其就知上看體,知固有良有不良故也。
玉本無瑕,隻合道個白,不可雲有白無黑。
水本無污,隻合道個清,不可雲有清無濁。
無善無惡既均,作善作惡亦等。
何也?總之非吾性所有也。
見性一差,弊至于此。
則知知覺運動,不可言性;儒者之學,斷須本天。
程朱之論,固自有其獨到之處也。
”案見羅此辯,殊失陽明本意,參觀前兩篇自明。
見羅又謂“緻知二字,并列于八目之中。
知本知止,特揭于八目之外。
略知本而揭緻知,五尺之童,知其不可。
自古之欲明明德,至一是皆以修身為本,詳數事物,而歸本于修身。
本在此,止在此。
知本者,知修身為本而本之。
知止者,知修身為本而止之。
知修身為本而止之,即止于至善也。
”合“此謂知本”之本,與“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之本”為一,亦未必其遂安耳。
東林之學,與陽明有異同者,為顧徑陽(名憲成,字叔時,無錫人)及高景逸(名攀龍,字存之,無錫人)。
泾陽提出性字,謂“性是心之根底。
舍性言心,必堕情識”。
“善即心之本色,說恁著不著?明目之本色,聰耳之本色,說得個不著否?何雲無善乃不著于善耶?”景逸主格物,謂“不窮其理,物是外物。
窮其理,物即吾心”。
“學者無窮工夫,心之一字,是大總括。
心有無窮工夫,敬之一字,是大總括。
心無一事為敬。
主一之謂敬。
無适之謂敬。
人心如何能無适?須先窮理,識其本體。
”“聖人隻從矩,不從心所欲。
徒知昭昭靈靈者為心,而外天下之物,是為無矩之心。
以應天下之物,師心自用而已。
”“陽明曰:緻知在格物者,緻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。
緻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,則事事物物,各得其理。
是格物在緻知。
又曰:格,正也。
格去心之不正,以歸于正。
是格物在正心誠意。
”“吾人日用,何嘗離格物。
開眼便是,開口便是,動念便是。
善格物者,時時知本。
善知本者,時時格物。
格透一分,則本地透一分,知地透一分。
談良知者,緻知不在格物,故虛靈之用,多為情識,而非天則之自然,去知遠矣。
”案高、顧所辟,皆王學末流之弊。
若陽明本說,則實不如是也(景逸又曰:“陽明曰:有善有惡意之動。
善謂善念,無善則無念。
吾以善為性,彼以善為念也。
”此說亦非。
參看上篇錢緒山之說自明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