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明諸儒
關燈
小
中
大
前,才尋讨道理,即是行仁義;即是義外;即是義襲而取之者也。
”既曰天理為人人所固有,初學與聖人無異,又必待事物上察見,未免自相矛盾。
若曰心與事應而後天理見,則心豈有不感時邪?甘泉蓋恐人堕入見成良知一路,故欲加之以學、問、思、辨、行之功。
(或問:“先生嘗言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,此便是良知,亦便是天理。
依着自己是非之心,存養擴充将去,便是緻良知;亦便是随處體認天理也。
然而外人多言先生不欲學者言良知,豈慮其體察未到,将誤認于理欲之間,遂以為真知也邪?”曰:“如此看得好。
良知二字,自孟子發之,豈不欲學者言之?但學者往往徒以為言。
皆說心知是非皆良知;知得是便行到底,知得非便去到底;如是是緻。
恐師心自用。
還須學、問、思、辨、行,乃為善緻”)而不知言精察于吾心之理,以為規矩準繩,而施之于事為,與體認于事物之上,以求吾心天理之著見,然後持之以為應事之具,其簡直迂曲,則大有别矣。
若謂離事物無從精吾心之理,則又有說。
甘泉之言曰:“陽明與吾,看心不同。
吾所謂心,體萬物而不遺者也,故無内外。
陽明所謂心,指腔子裡而為言者也,故以吾之說為外。
”(陽明謂“随處體認天理,是求之于外”)梨洲評之曰:“天地萬物之理,不外于腔子裡,故見心之廣大。
若以天地萬物之理,即吾心之理,求之天地萬物,以為廣大,則先生仍為成說所拘也。
天理無處而心其處。
心無處而寂然未發者其處。
體認者,亦惟體認之于寂而已。
今日随處體認,毋乃體認于感?其言終有病也。
” 或問聶雙江:“随處體認天理何如?”曰:“此甘泉揭以教人之學,甘泉得之羅豫章。
豫章曰:為學不在多言。
但默坐澄心,體認天理。
若見天理,則人欲自退聽。
由此持守,庶幾有功。
”案雙江之說,殊能得其來曆。
甘泉之說,實與豫章之說,息息相通。
但豫章之說,少偏于靜。
甘泉不以為然。
乃改“默坐澄心”為“随處體認”,欲合“靜而存養,動而省察”為一耳。
然欲合此二語為一,随處體認天理,實遠不如緻良知之簡捷而深入也。
(陽明與毛古庵書:“緻良知之說,與體認天理之說,本亦無大相遠。
但微有直截、迂曲之差耳。
譬之種植:緻良知者,培其根本之生意,而達之枝葉者也;體認天理者,茂其枝葉之生意,而求複之根本者也。
”) 随處體認天理之說,雖曰理在吾心,實仍即物求理之變相。
其失易堕于支離。
故其後學,鹹欲以直截救之。
湛門如呂巾石(名懷,字汝德,廣信永豐人),則以為天理良知,本同宗旨。
如洪覺山(名垣,字峻之,徽州婺源人),則謂體認天理,是不離根之體認,工夫全在幾上用。
如唐一庵(名樞,字惟中,歸安人),則标“讨真心”三字為的,謂随處體認,或失于反身尋讨;緻良知,或失于誤認靈明。
如許敬庵(名孚遠,字孟仲,德清人。
學于唐一庵),則謂學以克己為要,謂人有血氣心知,便有種種交害,雖未至目前,而病根常在;必在根上看到方寸地不挂一塵,方是格物。
皆鞭辟入裡,浸浸近于王學矣。
其初學于許敬庵,後傾向王學,而又能救正王學之失者,厥惟劉蕺山。
蕺山标慎獨為宗旨。
其說曰:“知善知惡之知,即好善惡惡之意,亦即無善無惡之體。
意者,心之所存(心之主宰),非所以發也;心之體,非心之用也(流行為用),與起念之好惡不同(念有起滅,意則常存常發)。
人心無思無不思,無思慮未起時。
必物感相乘,思為物化,乃憧憧往來耳。
陽明以誠意為主意,緻良知為工夫。
謂誠意無工夫,工夫皆在緻知。
殊不知好善惡惡,即知善知惡;非知善後好,知惡後惡,故更無知善知惡之可言。
然則知即意也。
好必善,
”既曰天理為人人所固有,初學與聖人無異,又必待事物上察見,未免自相矛盾。
若曰心與事應而後天理見,則心豈有不感時邪?甘泉蓋恐人堕入見成良知一路,故欲加之以學、問、思、辨、行之功。
(或問:“先生嘗言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,此便是良知,亦便是天理。
依着自己是非之心,存養擴充将去,便是緻良知;亦便是随處體認天理也。
然而外人多言先生不欲學者言良知,豈慮其體察未到,将誤認于理欲之間,遂以為真知也邪?”曰:“如此看得好。
良知二字,自孟子發之,豈不欲學者言之?但學者往往徒以為言。
皆說心知是非皆良知;知得是便行到底,知得非便去到底;如是是緻。
恐師心自用。
還須學、問、思、辨、行,乃為善緻”)而不知言精察于吾心之理,以為規矩準繩,而施之于事為,與體認于事物之上,以求吾心天理之著見,然後持之以為應事之具,其簡直迂曲,則大有别矣。
若謂離事物無從精吾心之理,則又有說。
甘泉之言曰:“陽明與吾,看心不同。
吾所謂心,體萬物而不遺者也,故無内外。
陽明所謂心,指腔子裡而為言者也,故以吾之說為外。
”(陽明謂“随處體認天理,是求之于外”)梨洲評之曰:“天地萬物之理,不外于腔子裡,故見心之廣大。
若以天地萬物之理,即吾心之理,求之天地萬物,以為廣大,則先生仍為成說所拘也。
天理無處而心其處。
心無處而寂然未發者其處。
體認者,亦惟體認之于寂而已。
今日随處體認,毋乃體認于感?其言終有病也。
” 或問聶雙江:“随處體認天理何如?”曰:“此甘泉揭以教人之學,甘泉得之羅豫章。
豫章曰:為學不在多言。
但默坐澄心,體認天理。
若見天理,則人欲自退聽。
由此持守,庶幾有功。
”案雙江之說,殊能得其來曆。
甘泉之說,實與豫章之說,息息相通。
但豫章之說,少偏于靜。
甘泉不以為然。
乃改“默坐澄心”為“随處體認”,欲合“靜而存養,動而省察”為一耳。
然欲合此二語為一,随處體認天理,實遠不如緻良知之簡捷而深入也。
(陽明與毛古庵書:“緻良知之說,與體認天理之說,本亦無大相遠。
但微有直截、迂曲之差耳。
譬之種植:緻良知者,培其根本之生意,而達之枝葉者也;體認天理者,茂其枝葉之生意,而求複之根本者也。
”) 随處體認天理之說,雖曰理在吾心,實仍即物求理之變相。
其失易堕于支離。
故其後學,鹹欲以直截救之。
湛門如呂巾石(名懷,字汝德,廣信永豐人),則以為天理良知,本同宗旨。
如洪覺山(名垣,字峻之,徽州婺源人),則謂體認天理,是不離根之體認,工夫全在幾上用。
如唐一庵(名樞,字惟中,歸安人),則标“讨真心”三字為的,謂随處體認,或失于反身尋讨;緻良知,或失于誤認靈明。
如許敬庵(名孚遠,字孟仲,德清人。
學于唐一庵),則謂學以克己為要,謂人有血氣心知,便有種種交害,雖未至目前,而病根常在;必在根上看到方寸地不挂一塵,方是格物。
皆鞭辟入裡,浸浸近于王學矣。
其初學于許敬庵,後傾向王學,而又能救正王學之失者,厥惟劉蕺山。
蕺山标慎獨為宗旨。
其說曰:“知善知惡之知,即好善惡惡之意,亦即無善無惡之體。
意者,心之所存(心之主宰),非所以發也;心之體,非心之用也(流行為用),與起念之好惡不同(念有起滅,意則常存常發)。
人心無思無不思,無思慮未起時。
必物感相乘,思為物化,乃憧憧往來耳。
陽明以誠意為主意,緻良知為工夫。
謂誠意無工夫,工夫皆在緻知。
殊不知好善惡惡,即知善知惡;非知善後好,知惡後惡,故更無知善知惡之可言。
然則知即意也。
好必善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