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門諸子
關燈
小
中
大
黃龍無首,行雨至崇文門,變為人立。
晨起往候,而先生适至。
時陽明之學,謗議蜂起,而先生冠服言動,不與人同,都人以怪魁目之。
同門在京者勸之歸。
陽明亦移書責之。
先生始還會稽。
陽明以先生意氣太高,行事太怪,痛裁抑之。
及門,三日不得見。
陽明送客出門,先生長跪道旁,曰:‘艮知過矣。
’陽明不顧而入。
先生随之,至庭下,厲聲曰:‘仲尼不為已甚。
’陽明乃揖之起。
陽明卒于師,先生迎哭,至桐廬,經紀其家而後返。
開門授徒,遠近皆至。
同門會講者,必請先生主席。
陽明而下,辯才推龍溪,然有信有不信。
惟先生于眉睫之間,省覺人最多。
先生以九二見龍為正位。
孔子修身講學,以見于世,未嘗一日隐也。
有以伊、傅稱先生者。
先生曰:‘伊、傅之事我不能,伊、傅之學我不由。
伊、傅得君,可謂奇遇。
如其不遇,終身獨善而已。
孔子則不然也。
’黃梨洲曰:‘此終是蒲輪轍環意見。
于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之學,終隔一塵也。
’”)故其後多豪傑之士,而其決裂亦最甚焉。
心齋格物之說:以身與天下國家為物。
身為本,天下國家為末。
行有不得,皆反求諸己,是為格物工夫。
故齊治平在于安身。
知安身者必愛身敬身。
愛身敬身者,必不敢不愛人,不敬人。
愛人者人恒愛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,而身安矣。
一家愛我、敬我則家齊,一國愛我、敬我則國治,天下愛我、敬我則天下平。
亦仍是蒲輪轍環意見也。
心齋弟子,著者為王一庵(名棟,字隆吉,泰州人)、徐波石(名樾,字子直,貴溪人)。
一庵謂誠意即慎獨,其說頗精。
(其說曰:“身之主宰謂之心,心之主宰謂之意。
心者,虛靈善應,而其中自有寂然不動者,為之主宰,是之為意。
人心所以應萬變而不失者,隻緣有此靈體;不慮而知,為之主宰耳。
聖狂之分,即在此主宰之誠不誠。
故誠意工夫,即是慎獨。
獨者,意之别名。
慎者,誠之用力者耳。
以此靈體,不慮而知,自作主張,自裁生化,故謂之獨。
少間,攙以見聞才識之能,情感利害之便,則不可謂之獨矣。
若謂意為心之發動,而欲審機于動念之初,則情念一動,便屬流行,于此用功,恐倉促之際,物化神馳,雖有敏者,莫措其手。
非聖門誠意之功,先天易簡之學矣。
”)波石之學,則以不犯手為妙。
謂人心自然明覺。
起居食息,無非天者。
又從而知覺之,是二知覺也。
所謂“見成良知”也。
波石之學,傳諸顔山農(名鈞,吉安人)及趙大洲(名貞吉,字孟靜,内江人)山農好俠,學主率性而行。
大洲亦謂禅不害人。
山農之學,傳諸何心隐(本性梁,名汝元,字夫山,後自改姓名。
吉州永豐人)及羅近溪(名汝芳,字維德,江西南城人)心隐亦豪傑之士。
嘗授計乩者,以去嚴嵩。
近溪之學,以赤子良心,不學不慮為的;以天地萬物同體,徹形骸,忘物我為大。
謂“此理生生不息。
不須把持,不須接續,當下渾淪順适。
工夫難得湊泊,即以不屑湊泊為工夫。
胸次茫無畔岸,便以不依畔岸為胸次。
解纜放船,順風張棹,無之非是。
學人不省,妄以澄然湛然為心之本體,沈滞胸鬲,留戀景光,是為鬼窟活計。
”實禅語之精者也。
近溪之傳,為焦澹園(名竑,字弱侯,南京旗手衛人)及周海門(見前)。
澹園嘗駁明道辟佛之說。
海門教人,亦以直下承當為貴。
嘗問門人劉塙曰:“信得當下否?”曰:“信得。
”“然則汝是聖人否?”曰:“也是聖人。
”曰:“又多一也字。
”洪舒民問:“認得心時,聖人與我一般。
今人終身講學,到底隻做得鄉人,何也?”曰:“隻是信不及耳。
汝且道,今日滿堂問答詠歌,一種平心實意,與杏壇時有二乎?”曰:“無二也。
”曰:“如此何有鄉人疑?”曰:“隻為他時便不能如此。
”曰:“違則便覺,依舊不違。
”曰:“常常提起方可。
”曰:“違則提起,不違提個什麼?”皆禅機也。
海門之學,傳諸陶石蒉(名望齡,字周望,會稽人)亦泛濫方外,與澄然、澄密、雲悟諸僧交。
大洲之學,傳諸鄧太湖(名豁渠,初名鶴,内江人)。
太湖嘗為僧。
其學隻主見性,不主戒律。
身之與性,截然分為兩事。
又有方湛一者(名興時,黃陂人),曾入太和山,習攝心術。
又得黃白術于方外。
尚玄虛,侈談說。
龍溪、念庵,皆自為奇士。
耿楚倥(名定理,字子庸,黃安人)初出其門;後知其僞,去之。
事鄧豁渠、何心隐,皆有得。
不煩言說,當機指點,機鋒迅利。
其兄天台(名定向,字在倫)則排斥狂禅,力主實地。
然其弟子管東溟(名志道,字登之,婁江人)著書數十萬言,仍多鸠合儒釋。
蓋其末流之勢,業已不可遏止也。
王學流傳,梨洲《明儒學案》,分為七派(浙中,江右,南中,楚中,北方,粵閩,泰州),其嶄然見頭角者,實惟浙中、江右、泰州。
江右最純謹。
浙中之龍溪,泰州之心齋,天分皆極高。
然其後流弊皆甚。
論者謂陽明之學,得龍溪、心齋而風行天下,亦以龍溪、心齋故,決裂不可收拾焉。
蓋浙中之弊:純在應迹上安排、湊泊,則失之淺俗。
玩弄本體,以為别有一物,可以把持,則堕入魔障。
而純任流行,尤易緻解纜放船,絕無收束。
更益以泰州之猖狂機變,遂無所不至矣。
清張武承(名烈,大興人)撰《王學質疑》,攻王學流弊曰:“高者脫略職業,歇睡名庵。
卑者日沉迷于酒色名利。
案有《楞嚴》、《南華》者為名士。
挾妓呼盧、裸而夜飲者為高緻,抗官犯上、群噪而不遜者為氣節,矯詐嗜殺、僥倖苟利者為真經濟,謹綱常、重廉隅者為宋頭巾。
舉天下庠序之士,如沸如狂;入則诟于家,出則嘩于朝。
闖、獻之形,日積于學士大夫之心術,而天下不可為。
”流弊如此,宜其為一世所疾惡也。
然如張氏所述之情形,何代無之?則亦不必盡歸咎于王學耳。
晨起往候,而先生适至。
時陽明之學,謗議蜂起,而先生冠服言動,不與人同,都人以怪魁目之。
同門在京者勸之歸。
陽明亦移書責之。
先生始還會稽。
陽明以先生意氣太高,行事太怪,痛裁抑之。
及門,三日不得見。
陽明送客出門,先生長跪道旁,曰:‘艮知過矣。
’陽明不顧而入。
先生随之,至庭下,厲聲曰:‘仲尼不為已甚。
’陽明乃揖之起。
陽明卒于師,先生迎哭,至桐廬,經紀其家而後返。
開門授徒,遠近皆至。
同門會講者,必請先生主席。
陽明而下,辯才推龍溪,然有信有不信。
惟先生于眉睫之間,省覺人最多。
先生以九二見龍為正位。
孔子修身講學,以見于世,未嘗一日隐也。
有以伊、傅稱先生者。
先生曰:‘伊、傅之事我不能,伊、傅之學我不由。
伊、傅得君,可謂奇遇。
如其不遇,終身獨善而已。
孔子則不然也。
’黃梨洲曰:‘此終是蒲輪轍環意見。
于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之學,終隔一塵也。
’”)故其後多豪傑之士,而其決裂亦最甚焉。
心齋格物之說:以身與天下國家為物。
身為本,天下國家為末。
行有不得,皆反求諸己,是為格物工夫。
故齊治平在于安身。
知安身者必愛身敬身。
愛身敬身者,必不敢不愛人,不敬人。
愛人者人恒愛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,而身安矣。
一家愛我、敬我則家齊,一國愛我、敬我則國治,天下愛我、敬我則天下平。
亦仍是蒲輪轍環意見也。
心齋弟子,著者為王一庵(名棟,字隆吉,泰州人)、徐波石(名樾,字子直,貴溪人)。
一庵謂誠意即慎獨,其說頗精。
(其說曰:“身之主宰謂之心,心之主宰謂之意。
心者,虛靈善應,而其中自有寂然不動者,為之主宰,是之為意。
人心所以應萬變而不失者,隻緣有此靈體;不慮而知,為之主宰耳。
聖狂之分,即在此主宰之誠不誠。
故誠意工夫,即是慎獨。
獨者,意之别名。
慎者,誠之用力者耳。
以此靈體,不慮而知,自作主張,自裁生化,故謂之獨。
少間,攙以見聞才識之能,情感利害之便,則不可謂之獨矣。
若謂意為心之發動,而欲審機于動念之初,則情念一動,便屬流行,于此用功,恐倉促之際,物化神馳,雖有敏者,莫措其手。
非聖門誠意之功,先天易簡之學矣。
”)波石之學,則以不犯手為妙。
謂人心自然明覺。
起居食息,無非天者。
又從而知覺之,是二知覺也。
所謂“見成良知”也。
波石之學,傳諸顔山農(名鈞,吉安人)及趙大洲(名貞吉,字孟靜,内江人)山農好俠,學主率性而行。
大洲亦謂禅不害人。
山農之學,傳諸何心隐(本性梁,名汝元,字夫山,後自改姓名。
吉州永豐人)及羅近溪(名汝芳,字維德,江西南城人)心隐亦豪傑之士。
嘗授計乩者,以去嚴嵩。
近溪之學,以赤子良心,不學不慮為的;以天地萬物同體,徹形骸,忘物我為大。
謂“此理生生不息。
不須把持,不須接續,當下渾淪順适。
工夫難得湊泊,即以不屑湊泊為工夫。
胸次茫無畔岸,便以不依畔岸為胸次。
解纜放船,順風張棹,無之非是。
學人不省,妄以澄然湛然為心之本體,沈滞胸鬲,留戀景光,是為鬼窟活計。
”實禅語之精者也。
近溪之傳,為焦澹園(名竑,字弱侯,南京旗手衛人)及周海門(見前)。
澹園嘗駁明道辟佛之說。
海門教人,亦以直下承當為貴。
嘗問門人劉塙曰:“信得當下否?”曰:“信得。
”“然則汝是聖人否?”曰:“也是聖人。
”曰:“又多一也字。
”洪舒民問:“認得心時,聖人與我一般。
今人終身講學,到底隻做得鄉人,何也?”曰:“隻是信不及耳。
汝且道,今日滿堂問答詠歌,一種平心實意,與杏壇時有二乎?”曰:“無二也。
”曰:“如此何有鄉人疑?”曰:“隻為他時便不能如此。
”曰:“違則便覺,依舊不違。
”曰:“常常提起方可。
”曰:“違則提起,不違提個什麼?”皆禅機也。
海門之學,傳諸陶石蒉(名望齡,字周望,會稽人)亦泛濫方外,與澄然、澄密、雲悟諸僧交。
大洲之學,傳諸鄧太湖(名豁渠,初名鶴,内江人)。
太湖嘗為僧。
其學隻主見性,不主戒律。
身之與性,截然分為兩事。
又有方湛一者(名興時,黃陂人),曾入太和山,習攝心術。
又得黃白術于方外。
尚玄虛,侈談說。
龍溪、念庵,皆自為奇士。
耿楚倥(名定理,字子庸,黃安人)初出其門;後知其僞,去之。
事鄧豁渠、何心隐,皆有得。
不煩言說,當機指點,機鋒迅利。
其兄天台(名定向,字在倫)則排斥狂禅,力主實地。
然其弟子管東溟(名志道,字登之,婁江人)著書數十萬言,仍多鸠合儒釋。
蓋其末流之勢,業已不可遏止也。
王學流傳,梨洲《明儒學案》,分為七派(浙中,江右,南中,楚中,北方,粵閩,泰州),其嶄然見頭角者,實惟浙中、江右、泰州。
江右最純謹。
浙中之龍溪,泰州之心齋,天分皆極高。
然其後流弊皆甚。
論者謂陽明之學,得龍溪、心齋而風行天下,亦以龍溪、心齋故,決裂不可收拾焉。
蓋浙中之弊:純在應迹上安排、湊泊,則失之淺俗。
玩弄本體,以為别有一物,可以把持,則堕入魔障。
而純任流行,尤易緻解纜放船,絕無收束。
更益以泰州之猖狂機變,遂無所不至矣。
清張武承(名烈,大興人)撰《王學質疑》,攻王學流弊曰:“高者脫略職業,歇睡名庵。
卑者日沉迷于酒色名利。
案有《楞嚴》、《南華》者為名士。
挾妓呼盧、裸而夜飲者為高緻,抗官犯上、群噪而不遜者為氣節,矯詐嗜殺、僥倖苟利者為真經濟,謹綱常、重廉隅者為宋頭巾。
舉天下庠序之士,如沸如狂;入則诟于家,出則嘩于朝。
闖、獻之形,日積于學士大夫之心術,而天下不可為。
”流弊如此,宜其為一世所疾惡也。
然如張氏所述之情形,何代無之?則亦不必盡歸咎于王學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