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門諸子
關燈
小
中
大
,謂之感,非逐外之謂也。
寂非守内,故未可言處(以其能感故也)。
感非逐外,故未可言時(以其本寂故也)。
絕感之寂,非真寂矣;離寂之感,非真感矣。
此乃同出異名。
吾心之本然酬酢萬變,而于寂者未嘗有礙。
非不礙也,吾有所主故也。
苟無所主,則亦馳逐而不反矣。
聲臭俱泯,而于感者未嘗有息。
非不息也,吾無所倚故也。
苟有所倚,則亦膠固而不通矣。
此所謂收攝保聚之功,君子知幾之學也。
舉者自信,于此灼然不移,即謂之守寂可也,謂之妙感亦可也;謂之主靜可也,謂之慎動亦可也。
使于真寂端倪,果能察識,随動随靜,無有出入;不與世界事物相對待;不倚自己知見作主宰;不著道理名目生證解,不借言語發揮添精神;則收攝保聚之功,自有準則矣。
”案此論試有契于心體之妙,宜龍溪之聞其說而無閑然也。
兩峰之學,以涵養本原為主。
梨洲曰:“雙江主于歸寂,同門辯說,動盈卷軸。
先生言:發與未發,本無二緻。
戒懼慎獨,本無二事。
若雲:未發不足以兼已發,緻中之外别有一段緻和之功;是不知順其自然之體,而加損焉,以學而能,以慮而知者也。
又言事上用功,雖愈于事上講求道理,均之無益于得也。
涵養本原,愈精愈一,愈一愈精,始是心事合一。
又言吾心之體,本止本寂。
參之以意念,飾之以道理,侑之以聞見,遂以感通為心之體。
而不知吾心雖千酬萬應,紛纭變化之無已,而其體本常止常寂。
彼以靜病之者,似涉靜景,非為物不貳,生物不測之體之靜也。
凡此所言,與雙江相視莫逆,故人謂雙江得先生而不孤雲。
” 塘南、思默,皆王門再傳弟子。
然其所言,實有視前輩為進者。
陽明殁後,緻良知一語,學者不深究其旨,多以情識承當。
雙江、念庵,舉未發以救其弊,終不免頭上安頭。
塘南謂:“生生之機,無有停息,不從念慮起滅。
今人将發字看粗,以澄然無念為未發。
澄然無念,是謂一念,乃念之至微者,非無念也。
生生之機,無一息之停,正所謂發。
譬之澄潭之水,乃流之至平至細者,非不流也。
未發水之性。
離水而求性曰支。
即水以為性曰混。
以水與性為二物曰歧。
惟時時冥念,研精入神,乃為道之所存。
”又曰:“意非念慮起滅之謂,乃生幾之動而未形者。
知者,意之體;物者,意之用。
但舉一意字,則寂感體用悉具。
有性則常發而為意,有意則漸著而為念。
意不可以動靜言,動靜者念也。
意本生生。
造化之幾不充,則不能生。
故學貴從收斂入。
收斂即慎獨,此凝道之樞要也。
欲悟未有天地之先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乃為不學不慮之體,此正邪說淫辭。
以念頭轉動為生幾,則落第二義矣。
”其分别生生之機與意念,實絕精之論也。
(塘南曰:“性之一字,本不容言,無可緻力。
知覺意念,總是性之呈露,皆命也。
性者,先天之理。
知屬發竅,是先天之子,後天之母也。
此知在體用之間。
若知前求體則著空,知後求用則逐物。
知前更無未發,知後更無已發;合下一齊俱了,更無二功,故曰獨。
獨者,無對也。
無對則一,故曰不貳。
意者,知之默運,非與之對立而為二也。
是故性不假修,隻可雲悟。
命則性之呈露,不無習氣隐伏其中,此則有可修矣。
修命者,盡性之功。
”又曰:“性廓然無際。
生幾者,性之呈露處也。
性無可緻力,善學者惟研幾。
研幾者,非于念頭萌動,辨别邪正之謂也。
此幾生而無生,至微至密,非有非無。
惟綿若存,退藏于密,庶其近之矣。
”) 思默亦主研幾。
其說曰:“所知因感而有,用之發也。
能知不因感有,常知而常無知,體之微也。
此體是古今天地人物之靈根,于穆中一點必不能自己之命脈。
聖門學者,惟顔子能在知上用功,其餘多在所知上用力。
”又曰:“誠無為,幾則有善惡。
何者?凡動便涉于為,為便易逐于有。
逐于有,則雖善亦粗,多流于惡。
故學問全要研幾。
研者,研磨之謂。
研磨其逐有而粗者,務到極深極微處,常還他動而未形,有無之間的本色,則無動非神矣。
”其說亦極入微也。
傳姚江之學者,當以泰州為最雄偉,而其流弊亦最甚。
泰州之學,始自心齋。
其行本怪,其學又純是蒲翰轍環意見。
(王良,字汝止,号心齋,泰州安豐場人。
七歲,受書鄉塾。
貧不能竟學。
從父商于山東。
常袖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大學》,逢人質難。
久而信口談解,如或啟之。
雖不得專功于學,然默默參究,以經證悟,以悟釋經,曆有年所,人莫能窺其際也。
一夕,夢天堕壓身,萬人奔号求救。
先生舉臂起之。
視其日月星辰失次,複手整之。
覺而汗溢如雨,心體洞徹。
自此行住語默,皆在覺中。
乃按禮經,制五常冠、深衣、大帶、笏闆服之。
曰:“言堯之言,行堯之行,而不服堯之服,可乎?”時陽明巡撫江西,講良知之學。
大江之南,學者翕然信從。
顧先生僻處,未之聞也。
有黃文剛者,吉安人也,而寓泰州。
聞先生論,詫曰:此絕類王巡撫之談學也。
先生喜曰:有是哉?王公論良知,艮談格物。
如其同也,是天以王公與天下後世也。
如其異也,是天以艮與王公也。
即日啟行,以古服進見。
至中門,舉笏而立。
陽明出迎于門外,始入。
先生據上坐辯難。
久之,稍心折,移其坐于側。
論畢,乃歎曰:“簡易直截,艮不及也。
”下拜,稱弟子。
退繹所聞,間有不合。
悔曰:“吾輕矣。
”明日,入見,告之。
陽明曰:“善哉!子之不輕信從也。
”先生複上坐辯難。
久之,始大服。
遂為弟子如初。
陽明謂門人曰:“向者吾禽宸濠,一無所動,今卻為斯人動矣。
陽明歸越,先生從之。
來學者多從先生指授。
已而歎曰:‘千載絕學,天啟吾師,可使天下有不及聞者乎?’因問陽明以孔子轍環車制。
陽明笑而不答。
歸,自創蒲輪,招搖道路。
将至都。
有老叟,夢
寂非守内,故未可言處(以其能感故也)。
感非逐外,故未可言時(以其本寂故也)。
絕感之寂,非真寂矣;離寂之感,非真感矣。
此乃同出異名。
吾心之本然酬酢萬變,而于寂者未嘗有礙。
非不礙也,吾有所主故也。
苟無所主,則亦馳逐而不反矣。
聲臭俱泯,而于感者未嘗有息。
非不息也,吾無所倚故也。
苟有所倚,則亦膠固而不通矣。
此所謂收攝保聚之功,君子知幾之學也。
舉者自信,于此灼然不移,即謂之守寂可也,謂之妙感亦可也;謂之主靜可也,謂之慎動亦可也。
使于真寂端倪,果能察識,随動随靜,無有出入;不與世界事物相對待;不倚自己知見作主宰;不著道理名目生證解,不借言語發揮添精神;則收攝保聚之功,自有準則矣。
”案此論試有契于心體之妙,宜龍溪之聞其說而無閑然也。
兩峰之學,以涵養本原為主。
梨洲曰:“雙江主于歸寂,同門辯說,動盈卷軸。
先生言:發與未發,本無二緻。
戒懼慎獨,本無二事。
若雲:未發不足以兼已發,緻中之外别有一段緻和之功;是不知順其自然之體,而加損焉,以學而能,以慮而知者也。
又言事上用功,雖愈于事上講求道理,均之無益于得也。
涵養本原,愈精愈一,愈一愈精,始是心事合一。
又言吾心之體,本止本寂。
參之以意念,飾之以道理,侑之以聞見,遂以感通為心之體。
而不知吾心雖千酬萬應,紛纭變化之無已,而其體本常止常寂。
彼以靜病之者,似涉靜景,非為物不貳,生物不測之體之靜也。
凡此所言,與雙江相視莫逆,故人謂雙江得先生而不孤雲。
” 塘南、思默,皆王門再傳弟子。
然其所言,實有視前輩為進者。
陽明殁後,緻良知一語,學者不深究其旨,多以情識承當。
雙江、念庵,舉未發以救其弊,終不免頭上安頭。
塘南謂:“生生之機,無有停息,不從念慮起滅。
今人将發字看粗,以澄然無念為未發。
澄然無念,是謂一念,乃念之至微者,非無念也。
生生之機,無一息之停,正所謂發。
譬之澄潭之水,乃流之至平至細者,非不流也。
未發水之性。
離水而求性曰支。
即水以為性曰混。
以水與性為二物曰歧。
惟時時冥念,研精入神,乃為道之所存。
”又曰:“意非念慮起滅之謂,乃生幾之動而未形者。
知者,意之體;物者,意之用。
但舉一意字,則寂感體用悉具。
有性則常發而為意,有意則漸著而為念。
意不可以動靜言,動靜者念也。
意本生生。
造化之幾不充,則不能生。
故學貴從收斂入。
收斂即慎獨,此凝道之樞要也。
欲悟未有天地之先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乃為不學不慮之體,此正邪說淫辭。
以念頭轉動為生幾,則落第二義矣。
”其分别生生之機與意念,實絕精之論也。
(塘南曰:“性之一字,本不容言,無可緻力。
知覺意念,總是性之呈露,皆命也。
性者,先天之理。
知屬發竅,是先天之子,後天之母也。
此知在體用之間。
若知前求體則著空,知後求用則逐物。
知前更無未發,知後更無已發;合下一齊俱了,更無二功,故曰獨。
獨者,無對也。
無對則一,故曰不貳。
意者,知之默運,非與之對立而為二也。
是故性不假修,隻可雲悟。
命則性之呈露,不無習氣隐伏其中,此則有可修矣。
修命者,盡性之功。
”又曰:“性廓然無際。
生幾者,性之呈露處也。
性無可緻力,善學者惟研幾。
研幾者,非于念頭萌動,辨别邪正之謂也。
此幾生而無生,至微至密,非有非無。
惟綿若存,退藏于密,庶其近之矣。
”) 思默亦主研幾。
其說曰:“所知因感而有,用之發也。
能知不因感有,常知而常無知,體之微也。
此體是古今天地人物之靈根,于穆中一點必不能自己之命脈。
聖門學者,惟顔子能在知上用功,其餘多在所知上用力。
”又曰:“誠無為,幾則有善惡。
何者?凡動便涉于為,為便易逐于有。
逐于有,則雖善亦粗,多流于惡。
故學問全要研幾。
研者,研磨之謂。
研磨其逐有而粗者,務到極深極微處,常還他動而未形,有無之間的本色,則無動非神矣。
”其說亦極入微也。
傳姚江之學者,當以泰州為最雄偉,而其流弊亦最甚。
泰州之學,始自心齋。
其行本怪,其學又純是蒲翰轍環意見。
(王良,字汝止,号心齋,泰州安豐場人。
七歲,受書鄉塾。
貧不能竟學。
從父商于山東。
常袖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大學》,逢人質難。
久而信口談解,如或啟之。
雖不得專功于學,然默默參究,以經證悟,以悟釋經,曆有年所,人莫能窺其際也。
一夕,夢天堕壓身,萬人奔号求救。
先生舉臂起之。
視其日月星辰失次,複手整之。
覺而汗溢如雨,心體洞徹。
自此行住語默,皆在覺中。
乃按禮經,制五常冠、深衣、大帶、笏闆服之。
曰:“言堯之言,行堯之行,而不服堯之服,可乎?”時陽明巡撫江西,講良知之學。
大江之南,學者翕然信從。
顧先生僻處,未之聞也。
有黃文剛者,吉安人也,而寓泰州。
聞先生論,詫曰:此絕類王巡撫之談學也。
先生喜曰:有是哉?王公論良知,艮談格物。
如其同也,是天以王公與天下後世也。
如其異也,是天以艮與王公也。
即日啟行,以古服進見。
至中門,舉笏而立。
陽明出迎于門外,始入。
先生據上坐辯難。
久之,稍心折,移其坐于側。
論畢,乃歎曰:“簡易直截,艮不及也。
”下拜,稱弟子。
退繹所聞,間有不合。
悔曰:“吾輕矣。
”明日,入見,告之。
陽明曰:“善哉!子之不輕信從也。
”先生複上坐辯難。
久之,始大服。
遂為弟子如初。
陽明謂門人曰:“向者吾禽宸濠,一無所動,今卻為斯人動矣。
陽明歸越,先生從之。
來學者多從先生指授。
已而歎曰:‘千載絕學,天啟吾師,可使天下有不及聞者乎?’因問陽明以孔子轍環車制。
陽明笑而不答。
歸,自創蒲輪,招搖道路。
将至都。
有老叟,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