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門諸子
關燈
小
中
大
錢緒山曰:“昔者吾師之立教也,揭誠意為《大學》之要旨,緻知格物為誠意之功。
門弟子聞言,皆得入門用力之地。
用力勤者,究極此知之體,使天則流行,纖翳無作,千感萬應,而真體常寂,此誠意之極也。
故誠意之功,自初學用之,即得入手;自聖人用之,精詣無盡。
吾師既殁,吾黨病學者善惡之機,生滅不已,乃于本體提揭過重。
聞者遂謂誠意不足以盡道,必先有悟而意自不生;格物非所以言功,必先歸寂而物自化。
遂相與虛億以求悟,而不切乎民彜物則之常;執體以求寂,而無有乎圓神活潑之機。
師雲:誠意之極,止至善而已矣。
是止至善者,未嘗離誠意而得也。
言止則不必言寂,而寂在其中;言至善則不必言悟,而悟在其中。
然皆必本于誠意焉。
何也?蓋心無體,心之上,不可以言功也。
應感起物,而好惡形焉,于是乎有精察克治之功。
誠意之功極,則體自寂而應自順。
初學以至成德,徹始徹終,無二功也。
”案此所謂“誠意不足以盡道,必先有悟而意自不生”者,即龍溪之說也。
緒山謂“心之上不可以言功”,必于應感起物之時,緻其精察克治,即為善去惡是格物之說。
二家宗旨之不同如此。
至所評歸寂之說,則出于聶雙江。
陽明之緻良知,原兼靜處體悟、事上磨煉兩義。
其後浙中之學,偏于事上磨煉,遂有義襲助長之病。
其主于凝聚者,則江右諸家也。
江右王門、東廓、雙江、念庵、兩峰,皆有特見。
今略述其說。
東廓主戒懼。
其言曰:“敬也者,良知之精明而不雜以私欲者也。
性體流行,合宜處謂之善;障蔽而壅塞處,謂之不善。
忘戒懼,則障蔽而壅塞。
無往非戒懼之流行,即無往非性體之流行矣。
戒懼,禹之治水也。
堤而遏之,與不決不排,其失維鈞。
”東廓嘗曰:“諸君試驗心體,是放縱的?不放縱的?若是放縱的,添個戒懼,卻是加了一物。
若是不放縱的,則戒懼是複還本體。
”此即所謂“一念不發,兢業中存”,蓋以此保其循理之靜也。
雙江主歸寂。
雙江嘗為陝西按察副使,為輔臣夏言所惡,罷歸,逮系。
閑久靜極,忽見此心真體,光明瑩澈,萬物皆備。
出獄後,遂與來學者立靜坐法。
使之歸寂以通感,執體以應用。
謂獨知是良知萌芽處,與良知似隔一塵。
此處著力,雖與半路修行不同,要亦是半路話頭。
緻虛守寂,方是不睹不聞之學,歸根複命之要。
故夫子于《感卦》,特地提出虛寂二字,以立感應之本。
其言曰:“心無定體之說,謂心不在内也;百體皆心也,萬感皆心也。
亦嘗以是求之,譬之追風逐電,瞬息萬變,茫然無所措手,徒以亂吾之衷也。
”又曰:“無時不寂,無時不感者,心之體也。
感惟其時,而主之以寂者,學問之功也。
故謂寂感有二時者非也。
謂功夫無分于寂感,而不知歸寂以主夫感者,又豈得為是哉?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,惟養之豫者能之。
臨事而擇,不勝憧憧,中亦襲也,況未必中乎?”(雙江謂“感物之際,加格物之功,是迷其體以索用”)雙江之學,同門多相駁難。
惟念庵深相契。
兩峰晚乃是之。
梨洲謂“陽明之學,本以靜坐澄心為的。
慎獨便是緻中,中立而和生焉。
先生之學,實《傳習錄》中之正法眼藏也”。
(雙江之學,主于緻中而和應。
其餘諸家,則大抵謂已發、未發,非有二候,緻和即所以緻中。
其說曰:“以流動為感,則寂感異象,微波即蕩,感皆為寂累,固不待牿之反複,而後失其虛明之體。
若以鑒物為感,則終日鑒,固無傷于止也。
若患體之不正,故鑒之不明,亦當即鑒時言之,不當離鑒以求止。
何則?其本體常鑒,不可得而離也。
若欲涵養本原停當,而後待其發而中節,此延平以來相沿之學,非孔門宗旨矣。
”雙江則謂一未發寂然之體,未嘗離家國天下而别有其物,即感而寂然者在焉耳。
格緻之功,通于寂感體用)。
念庵之學,主于收攝保聚。
是時陽明門下之談學者,皆曰:知善知惡,即是良知。
依此行之,即是緻和。
其弊也,取足于知,而不原其所以良;且易緻字為依字。
失養其端,而任其所發。
遂至以見存之知,為事物之則;以外變之物,為知覺之體,而不知物我之倒置矣。
念庵謂善惡交雜,豈即為主于中者乎?中無所主,而謂知本常明,不可也。
知有未明,依此行之,而謂無乖戾于既發之後,能順應于事物之來,不可也。
故知善知惡之知,随出随泯,特一時之發見焉耳。
一時之發見,未可盡指為本體;則自然之明覺,固當反求其根源。
故必有收攝保聚之功,以為充達長養之地;而後定靜安慮,由此以出。
故緻知者,緻其靜無動有焉者也。
非經枯槁寂寞之後,一切退聽,天理炯然,未易及此。
其言曰:“不睹不聞,即吾心之常知處。
自其常知不可以形求者,謂之不睹;不可以言顯者,謂之不聞;非杳冥之狀也。
諸念皆泯,炯然中存,亦即吾之一事。
此處不令他意攙雜,即是必有事焉。
”又曰:“良知該動靜,合内外,其統體也。
吾之主靜,所以緻之,蓋言學也。
蓋動而後有不善,有欲而後有動,動于欲而後有學。
學者,學其未動焉者也。
學其未動,而動斯善矣,動無動矣。
”“故自良知言之,無分于已發未發也。
自知之所以能良者言之,則固有未發者以主之于中。
夫至動莫如心,聖人猶且危之。
苟無所主,随感而發,譬之馭馬,銜勒去手,求斯須馳驟之中度,豈可得哉?”念庵之說如此。
實足救一時之流弊也。
然念庵後來,又有進于此者。
其告龍溪曰:“一二年來,與前又别。
當時之為收攝保聚,偏矣。
蓋識吾心之本然者,猶未盡也。
以為寂在感先,不免于指感有時。
以為感由寂發,不免于指寂有處。
其流之弊,必至重于為我,疏于應物。
蓋久而後疑之。
夫心一而已。
自其不出位而言,謂之寂,非守内之謂也。
自其常通微言之
門弟子聞言,皆得入門用力之地。
用力勤者,究極此知之體,使天則流行,纖翳無作,千感萬應,而真體常寂,此誠意之極也。
故誠意之功,自初學用之,即得入手;自聖人用之,精詣無盡。
吾師既殁,吾黨病學者善惡之機,生滅不已,乃于本體提揭過重。
聞者遂謂誠意不足以盡道,必先有悟而意自不生;格物非所以言功,必先歸寂而物自化。
遂相與虛億以求悟,而不切乎民彜物則之常;執體以求寂,而無有乎圓神活潑之機。
師雲:誠意之極,止至善而已矣。
是止至善者,未嘗離誠意而得也。
言止則不必言寂,而寂在其中;言至善則不必言悟,而悟在其中。
然皆必本于誠意焉。
何也?蓋心無體,心之上,不可以言功也。
應感起物,而好惡形焉,于是乎有精察克治之功。
誠意之功極,則體自寂而應自順。
初學以至成德,徹始徹終,無二功也。
”案此所謂“誠意不足以盡道,必先有悟而意自不生”者,即龍溪之說也。
緒山謂“心之上不可以言功”,必于應感起物之時,緻其精察克治,即為善去惡是格物之說。
二家宗旨之不同如此。
至所評歸寂之說,則出于聶雙江。
陽明之緻良知,原兼靜處體悟、事上磨煉兩義。
其後浙中之學,偏于事上磨煉,遂有義襲助長之病。
其主于凝聚者,則江右諸家也。
江右王門、東廓、雙江、念庵、兩峰,皆有特見。
今略述其說。
東廓主戒懼。
其言曰:“敬也者,良知之精明而不雜以私欲者也。
性體流行,合宜處謂之善;障蔽而壅塞處,謂之不善。
忘戒懼,則障蔽而壅塞。
無往非戒懼之流行,即無往非性體之流行矣。
戒懼,禹之治水也。
堤而遏之,與不決不排,其失維鈞。
”東廓嘗曰:“諸君試驗心體,是放縱的?不放縱的?若是放縱的,添個戒懼,卻是加了一物。
若是不放縱的,則戒懼是複還本體。
”此即所謂“一念不發,兢業中存”,蓋以此保其循理之靜也。
雙江主歸寂。
雙江嘗為陝西按察副使,為輔臣夏言所惡,罷歸,逮系。
閑久靜極,忽見此心真體,光明瑩澈,萬物皆備。
出獄後,遂與來學者立靜坐法。
使之歸寂以通感,執體以應用。
謂獨知是良知萌芽處,與良知似隔一塵。
此處著力,雖與半路修行不同,要亦是半路話頭。
緻虛守寂,方是不睹不聞之學,歸根複命之要。
故夫子于《感卦》,特地提出虛寂二字,以立感應之本。
其言曰:“心無定體之說,謂心不在内也;百體皆心也,萬感皆心也。
亦嘗以是求之,譬之追風逐電,瞬息萬變,茫然無所措手,徒以亂吾之衷也。
”又曰:“無時不寂,無時不感者,心之體也。
感惟其時,而主之以寂者,學問之功也。
故謂寂感有二時者非也。
謂功夫無分于寂感,而不知歸寂以主夫感者,又豈得為是哉?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,惟養之豫者能之。
臨事而擇,不勝憧憧,中亦襲也,況未必中乎?”(雙江謂“感物之際,加格物之功,是迷其體以索用”)雙江之學,同門多相駁難。
惟念庵深相契。
兩峰晚乃是之。
梨洲謂“陽明之學,本以靜坐澄心為的。
慎獨便是緻中,中立而和生焉。
先生之學,實《傳習錄》中之正法眼藏也”。
(雙江之學,主于緻中而和應。
其餘諸家,則大抵謂已發、未發,非有二候,緻和即所以緻中。
其說曰:“以流動為感,則寂感異象,微波即蕩,感皆為寂累,固不待牿之反複,而後失其虛明之體。
若以鑒物為感,則終日鑒,固無傷于止也。
若患體之不正,故鑒之不明,亦當即鑒時言之,不當離鑒以求止。
何則?其本體常鑒,不可得而離也。
若欲涵養本原停當,而後待其發而中節,此延平以來相沿之學,非孔門宗旨矣。
”雙江則謂一未發寂然之體,未嘗離家國天下而别有其物,即感而寂然者在焉耳。
格緻之功,通于寂感體用)。
念庵之學,主于收攝保聚。
是時陽明門下之談學者,皆曰:知善知惡,即是良知。
依此行之,即是緻和。
其弊也,取足于知,而不原其所以良;且易緻字為依字。
失養其端,而任其所發。
遂至以見存之知,為事物之則;以外變之物,為知覺之體,而不知物我之倒置矣。
念庵謂善惡交雜,豈即為主于中者乎?中無所主,而謂知本常明,不可也。
知有未明,依此行之,而謂無乖戾于既發之後,能順應于事物之來,不可也。
故知善知惡之知,随出随泯,特一時之發見焉耳。
一時之發見,未可盡指為本體;則自然之明覺,固當反求其根源。
故必有收攝保聚之功,以為充達長養之地;而後定靜安慮,由此以出。
故緻知者,緻其靜無動有焉者也。
非經枯槁寂寞之後,一切退聽,天理炯然,未易及此。
其言曰:“不睹不聞,即吾心之常知處。
自其常知不可以形求者,謂之不睹;不可以言顯者,謂之不聞;非杳冥之狀也。
諸念皆泯,炯然中存,亦即吾之一事。
此處不令他意攙雜,即是必有事焉。
”又曰:“良知該動靜,合内外,其統體也。
吾之主靜,所以緻之,蓋言學也。
蓋動而後有不善,有欲而後有動,動于欲而後有學。
學者,學其未動焉者也。
學其未動,而動斯善矣,動無動矣。
”“故自良知言之,無分于已發未發也。
自知之所以能良者言之,則固有未發者以主之于中。
夫至動莫如心,聖人猶且危之。
苟無所主,随感而發,譬之馭馬,銜勒去手,求斯須馳驟之中度,豈可得哉?”念庵之說如此。
實足救一時之流弊也。
然念庵後來,又有進于此者。
其告龍溪曰:“一二年來,與前又别。
當時之為收攝保聚,偏矣。
蓋識吾心之本然者,猶未盡也。
以為寂在感先,不免于指感有時。
以為感由寂發,不免于指寂有處。
其流之弊,必至重于為我,疏于應物。
蓋久而後疑之。
夫心一而已。
自其不出位而言,謂之寂,非守内之謂也。
自其常通微言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