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門諸子
關燈
小
中
大
而不化,已落将迎意必之私,而非時止時行之用矣。
故先師曰:無善無惡者心之體。
是對後世格物窮理之學,先有乎善者言之也。
”然則緒山所謂無善無惡,即其所謂至善者也。
(龍溪、東廓所記,辭異意同。
〇緒山又曰:“善惡之機,縱其生滅相尋于無窮,是藏其根而惡其萌檗之生,濁其源而辨其末流之清也。
是以知善知惡為知之極,而不知良知之體,本無善無惡也。
知有為有去之為功,而不知究極本體,施功于無為,乃真功也。
正念無念。
正念之念,本體常寂。
”或問:“胸中擾擾,必猛加澄定,方得漸清。
”曰:“此是見上轉。
有事時,此知著在事上;事過,此知又著在虛上。
動靜二見,不得成片。
若透得此心徹底無欲,雖終日應酬百務,本體上何曾加得一毫?事了即休,一過無迹,本體上何曾減得一毫?”可與前所引之言參看。
〇周海門謂:“發明心性處,善不與惡對。
如中心安仁之仁,不與忍對。
主靜立極之靜,不與動對。
《大學》善上加一至字,實絕名言,無對待之辭。
天地貞觀,不可以貞觀為天地之善。
日月貞明,不可以貞明為日月之善。
星辰有常度,不可以有常度為星辰之善。
嶽不可以峙為善;川不可以流為善。
有不孝,而後有孝子之名;有不忠,而後有忠臣之名。
孝子無孝;若有孝,便非孝矣。
忠臣無忠;若有忠,便非忠矣。
”亦與緒山之說相發明。
〇海門,名汝登,字繼元,嵊縣人)蕺山、梨洲所疑,可以釋矣。
至善山所疑,亦在字句之間。
彼所謂“感應無迹,過而不留”者,即陽明所謂“理之靜”,亦即其所謂“盡乎天理之極,而無一毫人欲之私”。
其所謂“物而不化著于有”者,即其所謂“氣之動”,亦即其所謂“人欲”。
二者自然皆出于心。
特龍溪、東廓所記,皆辭取對偶,徑以心與意為相對之詞,未嘗詳言之曰:“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,乃心之動而離乎體者,亦謂之意。
”又未嘗于意字之下,加一注語曰:“即心之動而失其體者”,遂緻有此誤會耳(梨洲曰:“如善山之言,則心體非無善無惡,而有善有惡者,意之病也。
心既至善,意本澄然無動。
意之靈即是知。
意之明即是物。
”案此亦立名之異。
梨洲名澄然無動者為意,動而不善者為意之病。
緒山則名澄然無動者為心,其動而不善者,則但名之為意耳)。
羅念庵曰:“緒山之學數變:其始也,有見于為善去惡者,以為緻良知也。
已而曰:良知者,無善無惡者也。
吾安得執以為有而為之?而又去之?己又曰:吾惡夫言之者淆也。
無善無惡者,見也,非良知也。
吾惟即吾所知以為善者而行之,以為惡者而去之,此吾所能為者也。
其不出于此者,非吾所得為也。
又曰:向吾之言,猶二也,非一也。
夫子嘗有言矣,曰:至善者心之本體,動而後有不善也。
吾不能必其無不善,吾無動焉而已。
彼所謂意者動也,非是之謂動也。
吾所謂動,動于動焉者也。
吾惟無動,則在吾者常一矣。
”所謂“動于動”者,即陽明所謂“氣之動”之至微者也。
故知緒山之言,與陽明實不相背也。
至龍溪所謂“心體是無善無惡,則意亦是無善無惡,知亦是無善無惡,物亦是無善無惡;若說意有善惡;畢竟心體還有個善惡在”者?《證道記》自申其說曰:“顯微體用,隻是一機;心意如物,隻是一事。
天命之性,粹然至善,神感神應,其機自不容已。
惡固本無,善亦不可得而有也。
若有善有惡,則意動于物,非自然之流行,著于有矣。
自然流行者,動而無動;著于有者,動而動也。
”此原即緒山“虛靈之體,不可先有乎善”;善山“至善之體,感應無迹,過而不留;物而不化則為動”;陽明“理之靜,氣之動”之說。
其所争者,乃謂當在心體上用功,不當在意念上用功。
故曰:“意是心之所發。
若是有善有惡之意,則知與物一齊皆有,心亦不可謂之無矣。
”龍溪之意,蓋謂意念之生,皆由心體流行之不得其當。
吾人用功,當真徹根源,正其流行之體。
不當沿流逐末,以緻勞而少功也。
職是故,其教人,乃以正心為先天之學,誠意為後天之學。
其言曰:“吾人一切世情嗜欲,皆從意生。
心本至善,動于意始有不善。
能在先天心體上立根,則意所動自無不善;世情嗜欲,自無所容;緻知工夫,自然易簡省力。
若在後天動意上立根,不免有世情嗜欲之雜;緻知工夫,轉覺煩難。
”其言誠極超妙。
然其所謂先天心體者,實使人無從捉摸。
所謂緻知工夫,遂使人無從下手。
此則陽明所以有利根人難遇,苟非其人,懸空想象一個本體,一切事為,俱不着實,病痛非小之戒也。
龍溪曰:“良知即是獨知。
”又曰:“獨知便是本體,慎獨便是工夫。
”其說獨知曰:“非念動後知。
乃先天靈竅,不因念生,不随念遷,不與萬物作對。
”其說慎獨之工則曰:“慎非強制之謂。
兢業保護此靈竅,還他本來清淨”而已。
又曰:“渾然一體,無分于已發未發,亦無先後内外。
才認定些子,便有認定之病。
随物流轉,固是失卻主宰。
即曰:我于此收斂握固,便有樞可執;以為緻知之實,未免猶落内外二見。
才有執著,終成管帶。
即此管帶,便是放失之因。
”其言之超妙如此,誠令學者體悟不及,功力難施,故梨洲謂其“一著工夫,未免有礙虛無之體,則不得不近于禅。
流行即是主宰,懸崖撒手,茫無把握,以心息相依為權法,則不得不近于老。
”蓋幾于靜處體悟,事上磨煉,兩無依據矣。
唐荊川(名順之,字應德,武進人)最服膺龍溪。
自言于龍溪隻少一拜,然其言曰:“近來談學,謂認得本體,一超直入,不假階級。
竊恐雖中人以上,有所不能。
竟成一番議論,一番意見而已。
”又曰:“近來學者病痛,本不刻苦搜剔,洗空欲障。
以玄妙之語,文夾帶之心,直如空花,竟成自誤。
”過高之流弊,亦可見矣。
故先師曰:無善無惡者心之體。
是對後世格物窮理之學,先有乎善者言之也。
”然則緒山所謂無善無惡,即其所謂至善者也。
(龍溪、東廓所記,辭異意同。
〇緒山又曰:“善惡之機,縱其生滅相尋于無窮,是藏其根而惡其萌檗之生,濁其源而辨其末流之清也。
是以知善知惡為知之極,而不知良知之體,本無善無惡也。
知有為有去之為功,而不知究極本體,施功于無為,乃真功也。
正念無念。
正念之念,本體常寂。
”或問:“胸中擾擾,必猛加澄定,方得漸清。
”曰:“此是見上轉。
有事時,此知著在事上;事過,此知又著在虛上。
動靜二見,不得成片。
若透得此心徹底無欲,雖終日應酬百務,本體上何曾加得一毫?事了即休,一過無迹,本體上何曾減得一毫?”可與前所引之言參看。
〇周海門謂:“發明心性處,善不與惡對。
如中心安仁之仁,不與忍對。
主靜立極之靜,不與動對。
《大學》善上加一至字,實絕名言,無對待之辭。
天地貞觀,不可以貞觀為天地之善。
日月貞明,不可以貞明為日月之善。
星辰有常度,不可以有常度為星辰之善。
嶽不可以峙為善;川不可以流為善。
有不孝,而後有孝子之名;有不忠,而後有忠臣之名。
孝子無孝;若有孝,便非孝矣。
忠臣無忠;若有忠,便非忠矣。
”亦與緒山之說相發明。
〇海門,名汝登,字繼元,嵊縣人)蕺山、梨洲所疑,可以釋矣。
至善山所疑,亦在字句之間。
彼所謂“感應無迹,過而不留”者,即陽明所謂“理之靜”,亦即其所謂“盡乎天理之極,而無一毫人欲之私”。
其所謂“物而不化著于有”者,即其所謂“氣之動”,亦即其所謂“人欲”。
二者自然皆出于心。
特龍溪、東廓所記,皆辭取對偶,徑以心與意為相對之詞,未嘗詳言之曰:“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,乃心之動而離乎體者,亦謂之意。
”又未嘗于意字之下,加一注語曰:“即心之動而失其體者”,遂緻有此誤會耳(梨洲曰:“如善山之言,則心體非無善無惡,而有善有惡者,意之病也。
心既至善,意本澄然無動。
意之靈即是知。
意之明即是物。
”案此亦立名之異。
梨洲名澄然無動者為意,動而不善者為意之病。
緒山則名澄然無動者為心,其動而不善者,則但名之為意耳)。
羅念庵曰:“緒山之學數變:其始也,有見于為善去惡者,以為緻良知也。
已而曰:良知者,無善無惡者也。
吾安得執以為有而為之?而又去之?己又曰:吾惡夫言之者淆也。
無善無惡者,見也,非良知也。
吾惟即吾所知以為善者而行之,以為惡者而去之,此吾所能為者也。
其不出于此者,非吾所得為也。
又曰:向吾之言,猶二也,非一也。
夫子嘗有言矣,曰:至善者心之本體,動而後有不善也。
吾不能必其無不善,吾無動焉而已。
彼所謂意者動也,非是之謂動也。
吾所謂動,動于動焉者也。
吾惟無動,則在吾者常一矣。
”所謂“動于動”者,即陽明所謂“氣之動”之至微者也。
故知緒山之言,與陽明實不相背也。
至龍溪所謂“心體是無善無惡,則意亦是無善無惡,知亦是無善無惡,物亦是無善無惡;若說意有善惡;畢竟心體還有個善惡在”者?《證道記》自申其說曰:“顯微體用,隻是一機;心意如物,隻是一事。
天命之性,粹然至善,神感神應,其機自不容已。
惡固本無,善亦不可得而有也。
若有善有惡,則意動于物,非自然之流行,著于有矣。
自然流行者,動而無動;著于有者,動而動也。
”此原即緒山“虛靈之體,不可先有乎善”;善山“至善之體,感應無迹,過而不留;物而不化則為動”;陽明“理之靜,氣之動”之說。
其所争者,乃謂當在心體上用功,不當在意念上用功。
故曰:“意是心之所發。
若是有善有惡之意,則知與物一齊皆有,心亦不可謂之無矣。
”龍溪之意,蓋謂意念之生,皆由心體流行之不得其當。
吾人用功,當真徹根源,正其流行之體。
不當沿流逐末,以緻勞而少功也。
職是故,其教人,乃以正心為先天之學,誠意為後天之學。
其言曰:“吾人一切世情嗜欲,皆從意生。
心本至善,動于意始有不善。
能在先天心體上立根,則意所動自無不善;世情嗜欲,自無所容;緻知工夫,自然易簡省力。
若在後天動意上立根,不免有世情嗜欲之雜;緻知工夫,轉覺煩難。
”其言誠極超妙。
然其所謂先天心體者,實使人無從捉摸。
所謂緻知工夫,遂使人無從下手。
此則陽明所以有利根人難遇,苟非其人,懸空想象一個本體,一切事為,俱不着實,病痛非小之戒也。
龍溪曰:“良知即是獨知。
”又曰:“獨知便是本體,慎獨便是工夫。
”其說獨知曰:“非念動後知。
乃先天靈竅,不因念生,不随念遷,不與萬物作對。
”其說慎獨之工則曰:“慎非強制之謂。
兢業保護此靈竅,還他本來清淨”而已。
又曰:“渾然一體,無分于已發未發,亦無先後内外。
才認定些子,便有認定之病。
随物流轉,固是失卻主宰。
即曰:我于此收斂握固,便有樞可執;以為緻知之實,未免猶落内外二見。
才有執著,終成管帶。
即此管帶,便是放失之因。
”其言之超妙如此,誠令學者體悟不及,功力難施,故梨洲謂其“一著工夫,未免有礙虛無之體,則不得不近于禅。
流行即是主宰,懸崖撒手,茫無把握,以心息相依為權法,則不得不近于老。
”蓋幾于靜處體悟,事上磨煉,兩無依據矣。
唐荊川(名順之,字應德,武進人)最服膺龍溪。
自言于龍溪隻少一拜,然其言曰:“近來談學,謂認得本體,一超直入,不假階級。
竊恐雖中人以上,有所不能。
竟成一番議論,一番意見而已。
”又曰:“近來學者病痛,本不刻苦搜剔,洗空欲障。
以玄妙之語,文夾帶之心,直如空花,竟成自誤。
”過高之流弊,亦可見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