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明之學
關燈
小
中
大
知是,非便知非,更瞞他一些不得。
爾隻不要欺他;實實落落,依他做去;善便存,惡便去。
何等穩當?此便是緻知的實功”) 人心雖動于妄,而良知未嘗不知,故緻知之功,實大可恃。
良知雖無時不存,而不能不為物欲所蔽,故緻知之功,必不容緩。
以良知為足恃,而遂忘緻之之功,則所謂良知,亦終為物欲所蔽耳。
故曰:“良知之發,更無私意障礙,即所謂充其恻隐之心,而仁不可勝用。
常人不能無私意,所以須用緻知格物之功。
”又曰:“知得善,卻不依這個良知便做去。
知得不善,卻不依這個良知,便不去做。
這個良知,便遮蔽了。
”又曰:“天理即是良知。
良知愈思愈精明。
若不精思,漫然随事應去,良知便粗了。
”然“學以去其昏蔽,于良知之本體,初不能有加于毫末”,此義亦不可不知。
知是知非之良知,不能緻即将昏蔽,于何驗之?曰:觀于人之知而不行,即知之矣。
蓋良知之本體,原是即知即行。
苟知之而不能行,則其知巳非真知,即可知其為物欲所蔽矣。
“徐愛問:今人盡有知父當孝、兄當弟,卻不能孝、不能弟,知行分明是兩件。
曰:此已被人欲間斷,不是知行本體。
未有知而不行者。
知而不行,隻是未知。
聖賢教人知行,正是要複那本體。
故《大學》指個真知行與人看:說如好好色,如惡惡臭。
見好色屬知,好好色屬行。
隻見好色時,已自好了;不是見後又立個心去好。
聞惡臭屬知,惡惡臭屬行。
隻聞惡臭時,已自惡了;不是聞後别立個心去惡。
”(龍溪曰:“孟子說孩提之童,無不知愛其親;及其長也,無不知敬其兄。
止曰知而已;知便能了,更不消說能愛能敬。
”)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工夫。
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若會得時,隻說一個知,已自有行在;隻說一個行,已自有知在。
(故曰:“知之真切笃實處便是行,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。
”〇龍溪曰:知非見解之謂,行非履蹈之謂,隻從一念上取證。
“)古人所以既說知,又說行者?隻為世間有一種人,懵懵懂懂,任意去做;全不解思維省察;隻是個冥行妄作;所以必說個知,方才行得是。
又有一種人,茫茫蕩蕩,懸空去思索;全不肯着實躬行;隻是個揣摩影響;所以必說一個行,方才知得真。
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話。
”“此已被私欲間斷,不是知行本體”一語最精。
好好色、惡惡臭之喻尤妙。
“見好色時,已是好了,不是見後又立個心去好;聞惡臭時,已自惡了,不是聞後别立個心去惡。
”人之所知,一切如此,豈有知而不行之理?見好色而強抑其好之之心,聞惡臭而故絕其惡之之念,非有他念不能然。
此即所謂間斷也。
良知之有待于緻,即欲去此等間斷之念而已矣。
真知未有不行者;知而不行,隻是未知;故欲求真知,亦必須緻力于行。
此即所謂緻也。
故曰:“人若真切用功,則于此心天理之精微,日見一日;私欲之細微,亦日見一日。
若不用克己功夫,天理私欲,終不自見。
如走路一般。
走得一段,方認得一段。
走到歧路,有疑便問;問了又走,方才能到。
今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,已知之人欲不肯去;隻管愁不能盡知;閑講何益?” 知行既系一事,則不知自無以善其行。
陽明曰:“今人學問,隻因知行分作兩件,故有一念發動,雖是不善,卻未曾行,便不去禁止。
我今說個知行合一,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,便即是行;就将這不善的念克倒;不使那一念不善,潛伏在胸中。
”人之為如何人,見于著而實積于微。
知者行之微,行者知之著者耳。
若于念慮之微,不加禁止,則惡念日積,雖欲矯強于臨時,必不可得矣。
《大學》曰:“小人閑居為不善。
見君子,而後厭然。
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
人之視己,如見其肺肝然,則何益矣?此謂誠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。
”正是此理。
凡事欲倉促取辦,未有能成者。
非其事之不可成,乃其敗壞之者已久也。
然則凡能成事者,皆非取辦于臨時,乃其豫之者已久也。
欲求豫,則必謹之于細微;欲謹之于細微,則行之微(即知)有不容不措意者矣。
故非知無以善其行也。
故曰:知行是一也。
知行合一之理,固确不可易。
然常人習于二之之既久,驟聞是說,不能無疑。
陽明則一一釋之。
其說皆極精當。
今錄其要者如下: “徐愛問;至善隻求諸心,恐于天下事理,有不能盡。
曰:心即理也。
此心無私欲之蔽,即是天理。
不須外面添一分。
以此純乎天理之心,發之事父便是孝;發之事君便是忠;發之交友治民,便是信與仁。
愛曰:如事父一事,其間溫涼定省之類,有許多節目,亦須講求否?曰:如何不講求?隻是有個頭腦,隻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。
此心若無人欲,純是天理:是個誠于孝親之心;冬時自然思量父母寒,自去求溫的道理。
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熱,自去求清的道理。
譬之樹木:這誠孝的心便是根;許多條件,便是枝葉。
須先有根,然後有枝葉。
不是先尋了枝葉,然後去種根。
”陽明此說,即陸子所謂先立乎其大者也。
“溫清定省之類,有許多節目”,最為恒人所質疑。
得此說而存之,而其疑可以豁然矣(陽明曰:“聖人無所不知,隻是知個天理。
無所不能,隻是能個天理。
天下事物,如名物度數、草木鳥獸之類,不勝其煩。
雖是本體明了,亦何緣能盡知。
但不必知的,聖人自不消求知。
其所當知者,聖人自能問人。
知得一個天理,便自有許多節文度數出來。
”此說與朱子“生而知之者義理,禮樂名物,必待學而後知”之說,似亦無以異。
然朱子謂人心之知,必待理無不窮而後盡。
陽明則雖名物度數之類,有所不知,而仍不害其為聖人。
此其所以為異也)。
枝葉條件,不但不必豫行講求也,亦有無從豫行講求者。
陽明曰:“良知之于
爾隻不要欺他;實實落落,依他做去;善便存,惡便去。
何等穩當?此便是緻知的實功”) 人心雖動于妄,而良知未嘗不知,故緻知之功,實大可恃。
良知雖無時不存,而不能不為物欲所蔽,故緻知之功,必不容緩。
以良知為足恃,而遂忘緻之之功,則所謂良知,亦終為物欲所蔽耳。
故曰:“良知之發,更無私意障礙,即所謂充其恻隐之心,而仁不可勝用。
常人不能無私意,所以須用緻知格物之功。
”又曰:“知得善,卻不依這個良知便做去。
知得不善,卻不依這個良知,便不去做。
這個良知,便遮蔽了。
”又曰:“天理即是良知。
良知愈思愈精明。
若不精思,漫然随事應去,良知便粗了。
”然“學以去其昏蔽,于良知之本體,初不能有加于毫末”,此義亦不可不知。
知是知非之良知,不能緻即将昏蔽,于何驗之?曰:觀于人之知而不行,即知之矣。
蓋良知之本體,原是即知即行。
苟知之而不能行,則其知巳非真知,即可知其為物欲所蔽矣。
“徐愛問:今人盡有知父當孝、兄當弟,卻不能孝、不能弟,知行分明是兩件。
曰:此已被人欲間斷,不是知行本體。
未有知而不行者。
知而不行,隻是未知。
聖賢教人知行,正是要複那本體。
故《大學》指個真知行與人看:說如好好色,如惡惡臭。
見好色屬知,好好色屬行。
隻見好色時,已自好了;不是見後又立個心去好。
聞惡臭屬知,惡惡臭屬行。
隻聞惡臭時,已自惡了;不是聞後别立個心去惡。
”(龍溪曰:“孟子說孩提之童,無不知愛其親;及其長也,無不知敬其兄。
止曰知而已;知便能了,更不消說能愛能敬。
”)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工夫。
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若會得時,隻說一個知,已自有行在;隻說一個行,已自有知在。
(故曰:“知之真切笃實處便是行,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。
”〇龍溪曰:知非見解之謂,行非履蹈之謂,隻從一念上取證。
“)古人所以既說知,又說行者?隻為世間有一種人,懵懵懂懂,任意去做;全不解思維省察;隻是個冥行妄作;所以必說個知,方才行得是。
又有一種人,茫茫蕩蕩,懸空去思索;全不肯着實躬行;隻是個揣摩影響;所以必說一個行,方才知得真。
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話。
”“此已被私欲間斷,不是知行本體”一語最精。
好好色、惡惡臭之喻尤妙。
“見好色時,已是好了,不是見後又立個心去好;聞惡臭時,已自惡了,不是聞後别立個心去惡。
”人之所知,一切如此,豈有知而不行之理?見好色而強抑其好之之心,聞惡臭而故絕其惡之之念,非有他念不能然。
此即所謂間斷也。
良知之有待于緻,即欲去此等間斷之念而已矣。
真知未有不行者;知而不行,隻是未知;故欲求真知,亦必須緻力于行。
此即所謂緻也。
故曰:“人若真切用功,則于此心天理之精微,日見一日;私欲之細微,亦日見一日。
若不用克己功夫,天理私欲,終不自見。
如走路一般。
走得一段,方認得一段。
走到歧路,有疑便問;問了又走,方才能到。
今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,已知之人欲不肯去;隻管愁不能盡知;閑講何益?” 知行既系一事,則不知自無以善其行。
陽明曰:“今人學問,隻因知行分作兩件,故有一念發動,雖是不善,卻未曾行,便不去禁止。
我今說個知行合一,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,便即是行;就将這不善的念克倒;不使那一念不善,潛伏在胸中。
”人之為如何人,見于著而實積于微。
知者行之微,行者知之著者耳。
若于念慮之微,不加禁止,則惡念日積,雖欲矯強于臨時,必不可得矣。
《大學》曰:“小人閑居為不善。
見君子,而後厭然。
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
人之視己,如見其肺肝然,則何益矣?此謂誠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。
”正是此理。
凡事欲倉促取辦,未有能成者。
非其事之不可成,乃其敗壞之者已久也。
然則凡能成事者,皆非取辦于臨時,乃其豫之者已久也。
欲求豫,則必謹之于細微;欲謹之于細微,則行之微(即知)有不容不措意者矣。
故非知無以善其行也。
故曰:知行是一也。
知行合一之理,固确不可易。
然常人習于二之之既久,驟聞是說,不能無疑。
陽明則一一釋之。
其說皆極精當。
今錄其要者如下: “徐愛問;至善隻求諸心,恐于天下事理,有不能盡。
曰:心即理也。
此心無私欲之蔽,即是天理。
不須外面添一分。
以此純乎天理之心,發之事父便是孝;發之事君便是忠;發之交友治民,便是信與仁。
愛曰:如事父一事,其間溫涼定省之類,有許多節目,亦須講求否?曰:如何不講求?隻是有個頭腦,隻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。
此心若無人欲,純是天理:是個誠于孝親之心;冬時自然思量父母寒,自去求溫的道理。
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熱,自去求清的道理。
譬之樹木:這誠孝的心便是根;許多條件,便是枝葉。
須先有根,然後有枝葉。
不是先尋了枝葉,然後去種根。
”陽明此說,即陸子所謂先立乎其大者也。
“溫清定省之類,有許多節目”,最為恒人所質疑。
得此說而存之,而其疑可以豁然矣(陽明曰:“聖人無所不知,隻是知個天理。
無所不能,隻是能個天理。
天下事物,如名物度數、草木鳥獸之類,不勝其煩。
雖是本體明了,亦何緣能盡知。
但不必知的,聖人自不消求知。
其所當知者,聖人自能問人。
知得一個天理,便自有許多節文度數出來。
”此說與朱子“生而知之者義理,禮樂名物,必待學而後知”之說,似亦無以異。
然朱子謂人心之知,必待理無不窮而後盡。
陽明則雖名物度數之類,有所不知,而仍不害其為聖人。
此其所以為異也)。
枝葉條件,不但不必豫行講求也,亦有無從豫行講求者。
陽明曰:“良知之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