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明之學
關燈
小
中
大
陽明之學,蓋遠承象山之緒。
而其廣大精微,又非象山所及。
一種哲學,必有其特異之宇宙觀及人生觀。
此理前已言之。
陽明之學,雖不能離乎宋儒,而别為一學;然以佛教譬之,固卓然立乎程朱之外,而自成一宗者矣。
其宇宙觀及人生觀,果有以特異于程朱乎?曰:有。
宋學至朱子而集其大成。
其異乎朱子者,如陸子,則當陽明時,其說不甚盛行。
故朱子之學,在當時,實宋學之代表也。
朱子以宇宙之間,有形迹可指目想象者,皆名為氣;而别假設一所以然者,名之曰理。
形迹之已然者,不能盡善;然追溯諸未然之時,固不能謂其必當如是。
故以理為善,凡惡悉委諸氣。
本此以論人,則人人可以為善,而未必人人皆能為善。
其可以為善者理,使之不能為善者氣也。
于是分性為義理、氣質兩端。
義理之性,惟未生時有之;已堕形氣之中,則無不雜以氣質者。
人欲為善,必須克去其氣質之偏,使不為天理之累而後可。
朱子論理氣及人性之說如此。
陽明之說則不然。
陽明以理、氣為一,謂:“理者氣之條理,氣者理之運用。
無條理固不能運用;無運用,亦無所謂條理矣。
”然則所謂理與氣者,明明由人之觀念,析之為二,在彼則實為一物也。
然則理不盡善,氣亦不盡善乎?曰:不然。
理者,氣之流行而不失其則者也。
春必繼以夏,秋必繼以冬,此即氣之流行之則,即是理,純粹至善者也。
其流行之際,不能無偶然之失。
則如冬而燠,夏而寒,是為愆陽伏陰。
愆陽伏陰,卒歸于太和。
可見流行雖有偶差,主宰初未嘗失。
主宰之不失,即至善也(陽明門下,論理氣合一最明白者,當推羅整庵。
整庵之說曰:“通天地,亘古今,無非一氣而已。
氣本一也,動靜往來,阖辟升降,循環無已。
積微而著,由著複微。
為四時之溫涼寒暑,為萬物之生長收藏,為斯民之日用彜倫,為人事之成敗得失。
千條萬緒,紛纭,而卒不克亂。
莫知其所以然而然。
是即所謂理也。
初非别有一物,依于氣而立,附于氣以行。
或因易有大極之說,乃疑陰陽之變易,類有一物主宰乎其間,是不然矣。
”〇“理者氣之條理”之說,雖暢發于陽明,實亦道原于宋儒。
張子謂“虛空即氣”,“天地之氣,雖聚散攻取百途,然其為理也,順而不妄”;程子謂“天地之化,一息不留。
疑其速也,然寒暑之變甚漸”;朱子曰:“有個天理,便有個人欲。
蓋緣這天理有個安頓處。
才安頓得不恰好,便有個人欲出來”,皆陽明之說之先河也)。
推此以論人,則氣即心,理即性。
心與性之不可歧而為二,猶理與氣之不可歧而為二也。
宇宙全體,無之非氣,即無之非理。
人禀氣以生,即禀理以生也。
人心千頭萬緒,感應紛纭而不昧。
其感應,流行也;其不昧,主宰也。
感應不能無失,猶氣之流行,不能無愆陽伏陰。
其終能覺悟其非,則即其主宰之不昧也。
故理善氣亦善,性善心亦善(上知下愚,所禀者同是一氣。
然一知一愚者,上知所禀之氣清,下愚所禀之氣濁也。
同一氣也,而有清濁之分,何也?曰:氣不能無運行,運行則有偏勝雜糅之處。
有偏勝雜糅,斯有清濁矣。
然論其本,則同是一氣。
惡在偏勝雜糅,不在氣也。
故氣不可謂之惡。
故曰性善。
〇宋儒以人之不善,歸咎于氣質。
陽明則歸咎于習。
所謂習者,非有知識後始有,并非有生後始有,禀氣時即有之。
氣之偏勝,即習之所從出也。
如仁者易貪,知者易詐,勇者易暴。
其仁即聖人之仁,其知即聖人之知,其勇即聖人之勇;以其所禀者,與聖人同是一氣也。
其所以流于貪、詐、暴者,則以其氣有偏勝故。
此當學以變化之。
惟雖有偏勝,而其本質仍善,故可變化。
若其質本惡,則不可變矣。
陽明之說如此,實亦自宋儒之說一轉手耳。
〇失在流行,不在本體,故隻有過不及,無惡)。
氣之流行而不失其則者,理也;心之感應而不昧其常者,性也。
理與氣非二,則性與心非二。
欲知氣之善,觀其流行而不失其則,則知之矣;欲求心之善,于其感應之間,常勿失其主宰,即得之矣。
此主宰,即陽明之所謂知也。
而緻良知之說以立。
夫謂良知即人心之主宰者,何也?陽明以天地萬物為一體。
其言曰:“自其形體而言謂之天。
自其主宰而言謂之帝。
自其流行而言謂之命。
自其賦于人而言謂之性。
自其主于身而言謂之心。
心之發謂之意。
意之體謂之知。
其所在謂之物。
”蓋宇宙之間,本無二物。
我之所禀以生者,即宇宙之一部分;其原質,與天地萬物無不同。
(故曰:人與天地萬物一體,非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。
陽明之言曰:“人的良知,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。
豈惟草木瓦石,天地無人的良知,亦不可為天地矣。
蓋天地萬物,與人原是一體。
其發竅之最精處,是人心一點靈明。
故五谷禽獸之類,皆可以養人;藥石之類,皆可以療疾。
隻為同此一氣,故能相通耳。
”錢緒山曰:“天地間隻有此知。
天隻此知之虛明;地隻此知之凝聚;鬼神隻此知之妙用;日月隻此知之流行;人與萬物,隻此知之合散;而人隻此知之精粹也。
此知運行,萬古有定體,故曰太極。
無聲臭可即,故曰無極。
”歐陽南野曰:“道塞乎天地之間,所謂陰陽不測之神也。
神凝而成形,神發而為知。
知也者,神之所為也。
神無方無體。
其在人,為視聽,為言動,為喜怒哀樂。
其在天地萬物,則發育峻極。
故人之喜怒哀樂,與天地萬物,周流貫徹,而無彼此之間”雲雲。
陽明之學,于一元之論,可謂發揮盡緻矣)而此原質,自有其發竅最精之處。
此處即我之心。
心也,意也,知也,同物而異名。
故用力于知即用力于心。
而用力于心,即用力于造成我之物質發竅最精之處也。
此緻良知之說所由來也。
不曰用力于心,而曰用力于知者,何也?曰:
而其廣大精微,又非象山所及。
一種哲學,必有其特異之宇宙觀及人生觀。
此理前已言之。
陽明之學,雖不能離乎宋儒,而别為一學;然以佛教譬之,固卓然立乎程朱之外,而自成一宗者矣。
其宇宙觀及人生觀,果有以特異于程朱乎?曰:有。
宋學至朱子而集其大成。
其異乎朱子者,如陸子,則當陽明時,其說不甚盛行。
故朱子之學,在當時,實宋學之代表也。
朱子以宇宙之間,有形迹可指目想象者,皆名為氣;而别假設一所以然者,名之曰理。
形迹之已然者,不能盡善;然追溯諸未然之時,固不能謂其必當如是。
故以理為善,凡惡悉委諸氣。
本此以論人,則人人可以為善,而未必人人皆能為善。
其可以為善者理,使之不能為善者氣也。
于是分性為義理、氣質兩端。
義理之性,惟未生時有之;已堕形氣之中,則無不雜以氣質者。
人欲為善,必須克去其氣質之偏,使不為天理之累而後可。
朱子論理氣及人性之說如此。
陽明之說則不然。
陽明以理、氣為一,謂:“理者氣之條理,氣者理之運用。
無條理固不能運用;無運用,亦無所謂條理矣。
”然則所謂理與氣者,明明由人之觀念,析之為二,在彼則實為一物也。
然則理不盡善,氣亦不盡善乎?曰:不然。
理者,氣之流行而不失其則者也。
春必繼以夏,秋必繼以冬,此即氣之流行之則,即是理,純粹至善者也。
其流行之際,不能無偶然之失。
則如冬而燠,夏而寒,是為愆陽伏陰。
愆陽伏陰,卒歸于太和。
可見流行雖有偶差,主宰初未嘗失。
主宰之不失,即至善也(陽明門下,論理氣合一最明白者,當推羅整庵。
整庵之說曰:“通天地,亘古今,無非一氣而已。
氣本一也,動靜往來,阖辟升降,循環無已。
積微而著,由著複微。
為四時之溫涼寒暑,為萬物之生長收藏,為斯民之日用彜倫,為人事之成敗得失。
千條萬緒,紛纭,而卒不克亂。
莫知其所以然而然。
是即所謂理也。
初非别有一物,依于氣而立,附于氣以行。
或因易有大極之說,乃疑陰陽之變易,類有一物主宰乎其間,是不然矣。
”〇“理者氣之條理”之說,雖暢發于陽明,實亦道原于宋儒。
張子謂“虛空即氣”,“天地之氣,雖聚散攻取百途,然其為理也,順而不妄”;程子謂“天地之化,一息不留。
疑其速也,然寒暑之變甚漸”;朱子曰:“有個天理,便有個人欲。
蓋緣這天理有個安頓處。
才安頓得不恰好,便有個人欲出來”,皆陽明之說之先河也)。
推此以論人,則氣即心,理即性。
心與性之不可歧而為二,猶理與氣之不可歧而為二也。
宇宙全體,無之非氣,即無之非理。
人禀氣以生,即禀理以生也。
人心千頭萬緒,感應紛纭而不昧。
其感應,流行也;其不昧,主宰也。
感應不能無失,猶氣之流行,不能無愆陽伏陰。
其終能覺悟其非,則即其主宰之不昧也。
故理善氣亦善,性善心亦善(上知下愚,所禀者同是一氣。
然一知一愚者,上知所禀之氣清,下愚所禀之氣濁也。
同一氣也,而有清濁之分,何也?曰:氣不能無運行,運行則有偏勝雜糅之處。
有偏勝雜糅,斯有清濁矣。
然論其本,則同是一氣。
惡在偏勝雜糅,不在氣也。
故氣不可謂之惡。
故曰性善。
〇宋儒以人之不善,歸咎于氣質。
陽明則歸咎于習。
所謂習者,非有知識後始有,并非有生後始有,禀氣時即有之。
氣之偏勝,即習之所從出也。
如仁者易貪,知者易詐,勇者易暴。
其仁即聖人之仁,其知即聖人之知,其勇即聖人之勇;以其所禀者,與聖人同是一氣也。
其所以流于貪、詐、暴者,則以其氣有偏勝故。
此當學以變化之。
惟雖有偏勝,而其本質仍善,故可變化。
若其質本惡,則不可變矣。
陽明之說如此,實亦自宋儒之說一轉手耳。
〇失在流行,不在本體,故隻有過不及,無惡)。
氣之流行而不失其則者,理也;心之感應而不昧其常者,性也。
理與氣非二,則性與心非二。
欲知氣之善,觀其流行而不失其則,則知之矣;欲求心之善,于其感應之間,常勿失其主宰,即得之矣。
此主宰,即陽明之所謂知也。
而緻良知之說以立。
夫謂良知即人心之主宰者,何也?陽明以天地萬物為一體。
其言曰:“自其形體而言謂之天。
自其主宰而言謂之帝。
自其流行而言謂之命。
自其賦于人而言謂之性。
自其主于身而言謂之心。
心之發謂之意。
意之體謂之知。
其所在謂之物。
”蓋宇宙之間,本無二物。
我之所禀以生者,即宇宙之一部分;其原質,與天地萬物無不同。
(故曰:人與天地萬物一體,非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。
陽明之言曰:“人的良知,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。
豈惟草木瓦石,天地無人的良知,亦不可為天地矣。
蓋天地萬物,與人原是一體。
其發竅之最精處,是人心一點靈明。
故五谷禽獸之類,皆可以養人;藥石之類,皆可以療疾。
隻為同此一氣,故能相通耳。
”錢緒山曰:“天地間隻有此知。
天隻此知之虛明;地隻此知之凝聚;鬼神隻此知之妙用;日月隻此知之流行;人與萬物,隻此知之合散;而人隻此知之精粹也。
此知運行,萬古有定體,故曰太極。
無聲臭可即,故曰無極。
”歐陽南野曰:“道塞乎天地之間,所謂陰陽不測之神也。
神凝而成形,神發而為知。
知也者,神之所為也。
神無方無體。
其在人,為視聽,為言動,為喜怒哀樂。
其在天地萬物,則發育峻極。
故人之喜怒哀樂,與天地萬物,周流貫徹,而無彼此之間”雲雲。
陽明之學,于一元之論,可謂發揮盡緻矣)而此原質,自有其發竅最精之處。
此處即我之心。
心也,意也,知也,同物而異名。
故用力于知即用力于心。
而用力于心,即用力于造成我之物質發竅最精之處也。
此緻良知之說所由來也。
不曰用力于心,而曰用力于知者,何也?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