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山之學
關燈
小
中
大
論亦止于是。
至于入主出奴,叫嚣狂悖,甚有非君子之詞者,則其門下士意氣用事者之失;及後世姝姝暖暖者,推波助瀾之為之也。
朱子之學,所以與陸子異者?在陸子以心為至善,而朱子則謂心雜形氣之私,必理乃可謂之至善。
故《語錄》謂“陸子靜之學,千般萬般病,隻在不知有氣禀之雜,把許多粗惡的氣,都把做心之妙理,合當恁地,自然做将去”也。
其所以一認心為至善,一以心為非至善者?則以陸子謂理具于心,朱子謂理在心外。
陸子曰:“天理人欲之言,亦不是至論。
若天是理,人是欲,則天人不同矣。
此其源蓋出于老氏。
《樂記》曰:人生而靜,天之性也。
感于物而動,性之欲也。
物至知知,然後好惡形焉。
不能反躬,天理滅矣。
天理人欲之言,蓋出于此?《樂記》之言,亦根于老氏。
”排天理人欲之說,即謂理出于心也。
朱子曰:“古人之學,所貴于存心者,蓋将推此以窮天下之理。
今之所謂識心者,乃欲恃此而外天下之理。
”(《答方賓王書》)則明謂理在心外矣。
然二家謂理在心之内外雖異,而其謂理之當順則同。
陸子與朱濟道書曰:“此理在宇宙間,未嘗有所隐遁。
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者,順此理而無私焉耳。
人與天地并立為三極,安得自私而不順此理哉?”其說與朱子初無以異。
此其所以途轍雖殊,究為一種學問中之兩派也。
劉蕺山曰:“世言上等資質人,宜從陸子之學;下等資質人,宜從朱子之學。
吾謂不然。
惟上等資質,然後可學朱子。
以其胸中已有個本領,去做零碎工夫,條分縷析,亦自無礙。
若下等資質,必須識得道在吾心,不假外求,有了本領,方去為學。
不然,隻是向外馳求,誤卻一生矣。
”又曰:“大抵諸儒之見,或同或異,多系轉相偏矯,因病立方。
盡是權教。
至于反身力踐之間,未嘗不同歸一路。
”黃梨洲《明儒學案發凡》曰:“學問之道,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。
凡倚門傍戶,依樣葫蘆者,非流俗之士,則經生之業也。
此編所刊,有一偏之見,有相反之論。
學者于其不同處,正宜着眼理會。
所謂一本而萬殊也。
以水濟水,豈是學問?”此數條,皆足為争朱陸異同者,痛下針砭。
象山之學,當以慈湖為嫡傳。
而其流弊,亦自慈湖而起。
象山常說顔子克己之學。
其所謂克己者,非如常人,謂克去利害憤欲之私也。
乃謂于意念起時,将來克去。
意念克去,則還吾心體之本然。
此心本廣大無邊,純粹至善。
功力至此,則得其一,萬事畢矣。
慈湖嘗撰《己易》,謂天地萬物皆一道,道即易,易即吾心。
(大旨謂“天者吾性中之象,地者吾性中之形。
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皆吾之所為也。
坤者,乾之兩者也;其他六卦,乾之錯綜者也。
故舉天下非有二物”)此即象山“宇宙内事,皆己分内事;己分内事,乃宇宙内事”之說也。
又謂人當以天地為己,不當以耳目鼻口為己,此則克去己私之本。
蓋人與道本一,(道與天地萬物為一)所以隔之者乃私意,而私意由形體而起也(由我而起)。
職是故,慈湖之學,以“不起意”為宗。
所謂意者?慈湖謂其狀不可勝窮。
“窮日之力,窮年之力,縱說橫說,廣說備說,不可得而盡。
”要之由己而起者皆是(以形體為己之己)。
然則心與意奚辨?曰:“一則為心,二則為意。
直則為心,支則為意。
通則為心,阻則為意。
”(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為心,物我相對待為意)人心本與道一,意則蔽之。
故須将意克盡心體乃複見也。
人之惡,何一非由意而起?苟能從此克去,則一切惡一掃而空。
此誠最根本之義,亦最簡易之法矣。
然此語談何容易?吾人自旦之暮,自暮至旦,刻刻不斷,生息于意念之中者,既非一日;加以衆生業力,相熏相染;直是意即我,我即意。
一朝覺悟,而欲克去,所費功力,蓋十百千萬于建立事功,研求學問者而未有已也。
能見及此,不過覺悟之始。
自此以往,功力方将無窮。
而慈湖以救當時學者沉溺于訓诂詞章之習,所說多在絕意明心,而不及于斬艾持守。
及門弟子,遂以入門義為究竟法。
偶有所見,即以為道在是,而不複加省察克治之功。
後來王門之弊,亦多如是。
此則自謂得心體之本然,而不知其仍息于意念之中也。
(《己易》:“昏者不思而遂己,可乎?曰:正恐不能遂己。
誠遂己,則不學之良能,不慮之良知,我所自有也;仁義禮知,我所自有也;萬善自備也,百非自絕也;意必固我,無自而生也;雖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子,何以異于是?”此中正恐“不能遂己”一句,最須注意。
〇袁絜齋稱慈湖:“平生踐履,無一瑕玷。
處閨門如對大賓,在暗室如臨上帝。
年登耄耋,兢兢敬謹,未嘗須臾放逸。
”可見其持守之嚴)此固學者之誤,不能以咎慈湖。
然慈湖立教之少偏,似亦不能辭其責矣。
袁潔齋宗旨,與慈湖同。
然其教人,謂“心明則本立”,又謂“當精思以得之,兢業以守之”,似較慈湖為周備也。
至于入主出奴,叫嚣狂悖,甚有非君子之詞者,則其門下士意氣用事者之失;及後世姝姝暖暖者,推波助瀾之為之也。
朱子之學,所以與陸子異者?在陸子以心為至善,而朱子則謂心雜形氣之私,必理乃可謂之至善。
故《語錄》謂“陸子靜之學,千般萬般病,隻在不知有氣禀之雜,把許多粗惡的氣,都把做心之妙理,合當恁地,自然做将去”也。
其所以一認心為至善,一以心為非至善者?則以陸子謂理具于心,朱子謂理在心外。
陸子曰:“天理人欲之言,亦不是至論。
若天是理,人是欲,則天人不同矣。
此其源蓋出于老氏。
《樂記》曰:人生而靜,天之性也。
感于物而動,性之欲也。
物至知知,然後好惡形焉。
不能反躬,天理滅矣。
天理人欲之言,蓋出于此?《樂記》之言,亦根于老氏。
”排天理人欲之說,即謂理出于心也。
朱子曰:“古人之學,所貴于存心者,蓋将推此以窮天下之理。
今之所謂識心者,乃欲恃此而外天下之理。
”(《答方賓王書》)則明謂理在心外矣。
然二家謂理在心之内外雖異,而其謂理之當順則同。
陸子與朱濟道書曰:“此理在宇宙間,未嘗有所隐遁。
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者,順此理而無私焉耳。
人與天地并立為三極,安得自私而不順此理哉?”其說與朱子初無以異。
此其所以途轍雖殊,究為一種學問中之兩派也。
劉蕺山曰:“世言上等資質人,宜從陸子之學;下等資質人,宜從朱子之學。
吾謂不然。
惟上等資質,然後可學朱子。
以其胸中已有個本領,去做零碎工夫,條分縷析,亦自無礙。
若下等資質,必須識得道在吾心,不假外求,有了本領,方去為學。
不然,隻是向外馳求,誤卻一生矣。
”又曰:“大抵諸儒之見,或同或異,多系轉相偏矯,因病立方。
盡是權教。
至于反身力踐之間,未嘗不同歸一路。
”黃梨洲《明儒學案發凡》曰:“學問之道,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。
凡倚門傍戶,依樣葫蘆者,非流俗之士,則經生之業也。
此編所刊,有一偏之見,有相反之論。
學者于其不同處,正宜着眼理會。
所謂一本而萬殊也。
以水濟水,豈是學問?”此數條,皆足為争朱陸異同者,痛下針砭。
象山之學,當以慈湖為嫡傳。
而其流弊,亦自慈湖而起。
象山常說顔子克己之學。
其所謂克己者,非如常人,謂克去利害憤欲之私也。
乃謂于意念起時,将來克去。
意念克去,則還吾心體之本然。
此心本廣大無邊,純粹至善。
功力至此,則得其一,萬事畢矣。
慈湖嘗撰《己易》,謂天地萬物皆一道,道即易,易即吾心。
(大旨謂“天者吾性中之象,地者吾性中之形。
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皆吾之所為也。
坤者,乾之兩者也;其他六卦,乾之錯綜者也。
故舉天下非有二物”)此即象山“宇宙内事,皆己分内事;己分内事,乃宇宙内事”之說也。
又謂人當以天地為己,不當以耳目鼻口為己,此則克去己私之本。
蓋人與道本一,(道與天地萬物為一)所以隔之者乃私意,而私意由形體而起也(由我而起)。
職是故,慈湖之學,以“不起意”為宗。
所謂意者?慈湖謂其狀不可勝窮。
“窮日之力,窮年之力,縱說橫說,廣說備說,不可得而盡。
”要之由己而起者皆是(以形體為己之己)。
然則心與意奚辨?曰:“一則為心,二則為意。
直則為心,支則為意。
通則為心,阻則為意。
”(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為心,物我相對待為意)人心本與道一,意則蔽之。
故須将意克盡心體乃複見也。
人之惡,何一非由意而起?苟能從此克去,則一切惡一掃而空。
此誠最根本之義,亦最簡易之法矣。
然此語談何容易?吾人自旦之暮,自暮至旦,刻刻不斷,生息于意念之中者,既非一日;加以衆生業力,相熏相染;直是意即我,我即意。
一朝覺悟,而欲克去,所費功力,蓋十百千萬于建立事功,研求學問者而未有已也。
能見及此,不過覺悟之始。
自此以往,功力方将無窮。
而慈湖以救當時學者沉溺于訓诂詞章之習,所說多在絕意明心,而不及于斬艾持守。
及門弟子,遂以入門義為究竟法。
偶有所見,即以為道在是,而不複加省察克治之功。
後來王門之弊,亦多如是。
此則自謂得心體之本然,而不知其仍息于意念之中也。
(《己易》:“昏者不思而遂己,可乎?曰:正恐不能遂己。
誠遂己,則不學之良能,不慮之良知,我所自有也;仁義禮知,我所自有也;萬善自備也,百非自絕也;意必固我,無自而生也;雖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子,何以異于是?”此中正恐“不能遂己”一句,最須注意。
〇袁絜齋稱慈湖:“平生踐履,無一瑕玷。
處閨門如對大賓,在暗室如臨上帝。
年登耄耋,兢兢敬謹,未嘗須臾放逸。
”可見其持守之嚴)此固學者之誤,不能以咎慈湖。
然慈湖立教之少偏,似亦不能辭其責矣。
袁潔齋宗旨,與慈湖同。
然其教人,謂“心明則本立”,又謂“當精思以得之,兢業以守之”,似較慈湖為周備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