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學
關燈
小
中
大
理學何學也?談心說性,初不切于實際,而其徒自視甚高。
世之言學問者,苟其所言,與理學家小有出入,則理學家必斥為俗學,與之斤斤争辯。
其所争者,不過毫厘之微,而其徒視之,不翅丘山之重。
此果何義哉?果其别有所見欤?抑實無所有,而姑枵然以自大也? 随事應付,常人本自能之。
哲學家所以異于常人者,乃在每一問題,必追究到底,而不肯作就事論事之語。
此義前已言之。
理學亦一種哲學也。
故理學之異于尋常學問者,在于徹底。
(以一種學問與尋常人較,則尋常人之所言,恒不徹底,而學問家之所言,恒較徹底;以尋常學問與哲學較,則尋常學問之所言,恒不徹底,而哲學家之所言,恒較徹底。
故以尋常人與言學問者較,猶以尋常學問與哲學較也)徹底即追究到底之謂也。
理學家就宇宙間事物,追究到底,而得其不易之則焉,即其所謂理也。
此理也,自理學家言之:則亘古今而不變,通世界而無二。
大之至于書契所不能紀,巧曆所不能窮,而莫之能外;小之至于耳目所不能聽睹,心思所不能想象,而亦不能不由。
天下事由之則是,背之則非。
一切學問議論,與此合者,看似迂曲,實甚迳捷;看似背謬,實極得當。
而不然者,則皆似是而非;由之雖可得近功,而隐禍實已伏于其後者也。
是則所謂俗學也已(理學家曰:言天理而不能用諸人事,是謂虛無,是為異學。
言人事而不本之于天理,是為粗淺,是為俗學)。
職是故,理學家之行事,不求其有近功,而必求其根底上無絲毫破綻。
所以貴王賤霸者以此。
以一身論,亦必反諸己而無絲毫之慊,而後可以即安。
否則雖功蓋天下,澤被生民,猶為襲取,猶為僥幸也。
(理學家所以不肯輕出身任天下事者,有二義:(一)己不正,必不能善事。
朱子謂“多隻要求濟事。
不知自身不立,事決不能成。
自心若有一毫私意未盡,皆足敗事”是也。
(二)則論至精微處,天下至當不易之理,如幾何學之隻有一點。
此一點稍偏即不是,即必有後禍。
而有心為善,即已偏而與此點離矣。
鄒聚所曰:“今人要做忠臣的,隻倚着在忠上,便不中了。
為此驚世駭俗之事,便不庸了。
自聖人看,還是索隐行怪。
”理學家之精神,專注于内,事事求其至當不易,故覺得出身任事之時甚難)理學家之見解如此,其言,自不能不與尋常人大異。
尋常人目為迂曲、為背謬,彼正忻然而笑,以世人為未足與議也。
理學家之議論,自理論言之,周亦無以為難。
然天下事理,至無窮也。
凡事必從根柢上做起,不容絲毫苟且,固是一理。
然必先撐持目前,根柢上事,乃可徐圖,亦是一理。
(如謂産當公不當私,豈非正論。
然專将目前社會破壞,共産之蕲望,豈遂得達?欲求共産,有時或轉不得不扶翼私産矣。
世界大同,豈非美事?然欲跻世界于大同,必先自強其國。
若效徐偃、宋襄之為,轉足為世界和平之累也)以一人言之,必自己所學,十分到家,乃可出而任事。
又必事事照吾主張做去,不容有絲毫委曲,乃得免于枉尺直尋之诮,而其事亦無後災。
固是一理。
然如此,則天下将永無可為之日,而吾身亦永無出而任事之時。
以天下為己任者,正不容如此其拘。
亦是一理。
由前之說,則理學家之所以自處;由後之說,則非理學者之所以難理學家也。
宋時所謂浙學者即如此。
浙學分永嘉、永康二派。
永嘉一派,道源于薛艮齋,而大成于葉正則。
與宋時所謂理學者,根本立異。
永康一派,道源于呂東萊,變化于其弟子約及陳同甫。
其所争者,則以理學家所謂天理,範圍太隘,而欲擴而充之也。
今略述其說如下。
薛艮齋問學于袁道潔,袁道潔問學于二程,故永嘉之學,亦出伊洛。
艮齋好言禮樂兵農,而學始稍變。
陳君舉繼之,宗旨亦與艮齋同。
然不過講求實務,期見諸施行而已(君舉頗主《周官》,謂不能以王安石故,因噎廢食)。
于伊洛宗旨,未嘗顯有異同也。
至葉水心出,而其說大變。
水心之意,以為聖人之言,必務平實。
凡幽深玄遠者,皆非聖人之言。
理學巨子,當推周、張、二程,其哲理皆出于《易》。
故水心于《易》,力加排斥。
謂惟《彖》、《象》系孔子作,《十翼》不足信。
而後儒講誦,于此獨多。
魏晉而後,既與老莊并行,号為孔老。
佛說入中國,亦附會《十翼》,于是儒釋又并稱。
使儒與釋老相雜者,皆《十翼》為之。
世之好言《十翼》者,皆援儒以入釋老者也。
有範巽之者(名育,邠州三水人),受業于橫渠,而其序《正蒙》,謂其以“六經所未載,聖人所不言者,與浮屠老子辯,實為寇盜設郛郭,助之捍禦。
”水心深然其說。
謂浮屠之道非吾道,學者援《大傳》“天地缊”、“通晝夜之道而知”,“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”,子思“誠之不可掩”,孟子“大而化,聖而不可知”,而曰:吾所有之道固若是,實陽儒
世之言學問者,苟其所言,與理學家小有出入,則理學家必斥為俗學,與之斤斤争辯。
其所争者,不過毫厘之微,而其徒視之,不翅丘山之重。
此果何義哉?果其别有所見欤?抑實無所有,而姑枵然以自大也? 随事應付,常人本自能之。
哲學家所以異于常人者,乃在每一問題,必追究到底,而不肯作就事論事之語。
此義前已言之。
理學亦一種哲學也。
故理學之異于尋常學問者,在于徹底。
(以一種學問與尋常人較,則尋常人之所言,恒不徹底,而學問家之所言,恒較徹底;以尋常學問與哲學較,則尋常學問之所言,恒不徹底,而哲學家之所言,恒較徹底。
故以尋常人與言學問者較,猶以尋常學問與哲學較也)徹底即追究到底之謂也。
理學家就宇宙間事物,追究到底,而得其不易之則焉,即其所謂理也。
此理也,自理學家言之:則亘古今而不變,通世界而無二。
大之至于書契所不能紀,巧曆所不能窮,而莫之能外;小之至于耳目所不能聽睹,心思所不能想象,而亦不能不由。
天下事由之則是,背之則非。
一切學問議論,與此合者,看似迂曲,實甚迳捷;看似背謬,實極得當。
而不然者,則皆似是而非;由之雖可得近功,而隐禍實已伏于其後者也。
是則所謂俗學也已(理學家曰:言天理而不能用諸人事,是謂虛無,是為異學。
言人事而不本之于天理,是為粗淺,是為俗學)。
職是故,理學家之行事,不求其有近功,而必求其根底上無絲毫破綻。
所以貴王賤霸者以此。
以一身論,亦必反諸己而無絲毫之慊,而後可以即安。
否則雖功蓋天下,澤被生民,猶為襲取,猶為僥幸也。
(理學家所以不肯輕出身任天下事者,有二義:(一)己不正,必不能善事。
朱子謂“多隻要求濟事。
不知自身不立,事決不能成。
自心若有一毫私意未盡,皆足敗事”是也。
(二)則論至精微處,天下至當不易之理,如幾何學之隻有一點。
此一點稍偏即不是,即必有後禍。
而有心為善,即已偏而與此點離矣。
鄒聚所曰:“今人要做忠臣的,隻倚着在忠上,便不中了。
為此驚世駭俗之事,便不庸了。
自聖人看,還是索隐行怪。
”理學家之精神,專注于内,事事求其至當不易,故覺得出身任事之時甚難)理學家之見解如此,其言,自不能不與尋常人大異。
尋常人目為迂曲、為背謬,彼正忻然而笑,以世人為未足與議也。
理學家之議論,自理論言之,周亦無以為難。
然天下事理,至無窮也。
凡事必從根柢上做起,不容絲毫苟且,固是一理。
然必先撐持目前,根柢上事,乃可徐圖,亦是一理。
(如謂産當公不當私,豈非正論。
然專将目前社會破壞,共産之蕲望,豈遂得達?欲求共産,有時或轉不得不扶翼私産矣。
世界大同,豈非美事?然欲跻世界于大同,必先自強其國。
若效徐偃、宋襄之為,轉足為世界和平之累也)以一人言之,必自己所學,十分到家,乃可出而任事。
又必事事照吾主張做去,不容有絲毫委曲,乃得免于枉尺直尋之诮,而其事亦無後災。
固是一理。
然如此,則天下将永無可為之日,而吾身亦永無出而任事之時。
以天下為己任者,正不容如此其拘。
亦是一理。
由前之說,則理學家之所以自處;由後之說,則非理學者之所以難理學家也。
宋時所謂浙學者即如此。
浙學分永嘉、永康二派。
永嘉一派,道源于薛艮齋,而大成于葉正則。
與宋時所謂理學者,根本立異。
永康一派,道源于呂東萊,變化于其弟子約及陳同甫。
其所争者,則以理學家所謂天理,範圍太隘,而欲擴而充之也。
今略述其說如下。
薛艮齋問學于袁道潔,袁道潔問學于二程,故永嘉之學,亦出伊洛。
艮齋好言禮樂兵農,而學始稍變。
陳君舉繼之,宗旨亦與艮齋同。
然不過講求實務,期見諸施行而已(君舉頗主《周官》,謂不能以王安石故,因噎廢食)。
于伊洛宗旨,未嘗顯有異同也。
至葉水心出,而其說大變。
水心之意,以為聖人之言,必務平實。
凡幽深玄遠者,皆非聖人之言。
理學巨子,當推周、張、二程,其哲理皆出于《易》。
故水心于《易》,力加排斥。
謂惟《彖》、《象》系孔子作,《十翼》不足信。
而後儒講誦,于此獨多。
魏晉而後,既與老莊并行,号為孔老。
佛說入中國,亦附會《十翼》,于是儒釋又并稱。
使儒與釋老相雜者,皆《十翼》為之。
世之好言《十翼》者,皆援儒以入釋老者也。
有範巽之者(名育,邠州三水人),受業于橫渠,而其序《正蒙》,謂其以“六經所未載,聖人所不言者,與浮屠老子辯,實為寇盜設郛郭,助之捍禦。
”水心深然其說。
謂浮屠之道非吾道,學者援《大傳》“天地缊”、“通晝夜之道而知”,“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”,子思“誠之不可掩”,孟子“大而化,聖而不可知”,而曰:吾所有之道固若是,實陽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