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山之學
關燈
小
中
大
一種學問,必有其興起之時,亦必有其成熟之時。
興起之時,往往萬籁争鳴,衆源并發。
至成熟之時,則漸彙為一二派。
北宋之世,蓋一種新哲學興起之時;南宋之世,則漸就成熟之時也。
其時講學有名者,乾淳三先生而外,當推陸象山。
乾淳三先生:呂之學較粗,其後遂流為永嘉、永康兩派。
雖可謂獨樹一幟,然在宋代學派中,不過成割據之局。
南軒之學,與朱子大同,并不能獨樹一幟。
(南軒亦主居敬窮理,惟稍側重于居敬耳。
其說謂“必先從事于敬,使人欲浸除,乃可以言格物。
否則辨擇于發見之際,恐不免于紛擾。
”案此等議論,朱子亦非無之。
朱子謂“南軒伯恭之學皆疏略。
南軒疏略,從高處去。
伯恭疏略,從卑處去。
”蓋謂其操持之功稍欠。
至其學問宗旨,則無甚異同也)其與朱學對峙,如晉楚之争霸中原者,則象山而已。
朱子謂“上蔡之說,一轉而為張子韶,張子韶一轉而為陸子靜”。
又謂“上蔡說仁說覺,分明是禅”。
又雲:“如今人說道,愛從高妙處說,便入禅去。
自上蔡以來已然。
”又謂“明道說話渾淪。
然太高,學者難看”。
又雲:“程門高第,如謝上蔡、遊定夫、楊龜山,稍皆入禅學去。
必是程先生當初說得高了,他們隻見上一截,少下面着實工夫,故流弊至此。
”然則象山之學,實遠承明道。
(象山不甚稱伊川,而稱明道處極多)蓋道理自有此兩派,至南宋衆流漸彙時,朱陸各主其一也(上蔡以有知覺痛癢為仁。
又曰:“桃杏之核,為種而生者謂之仁,言有生之意。
”又曰:“堯舜湯武事業,隻是與天理合一。
幾曾做作?蓋世的功業,如太空中一點雲相似,他把做什麼?”說皆極似象山。
然實自明道《識仁》、《定性篇》出)。
朱陸之異,象山謂“心即理”,朱子謂“性即理”而已。
惟其謂性即理,而心統性情也,故所謂性者,雖純粹至善;而所謂心者,則已不能離乎氣質之累,而不免雜有人欲之私。
惟其謂心即理也,故萬事皆具于吾心;吾心之外,更無所謂理;理之外,更無所謂事。
一切工夫,隻在一心之上。
二家同異,後來雖枝葉繁多,而溯厥根源,則惟此一語而已。
《象山年譜》雲:“象山三四歲時,思天地何所窮際,不得,至于不食。
父呵之,乃姑置,而胸中之疑終在。
後十餘歲,讀書,至宇宙二字,解者曰:四方上下曰宇,往古來今曰宙。
忽大省,曰:元來無窮。
人與天地萬物,皆在無窮之中者也。
乃援筆書曰:宇宙内事,乃己分内事。
己分内事,乃宇宙内事。
又曰: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即是宇宙。
東海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,此理同也。
西海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,此理同也。
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,此理同也。
千百世之上,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,此理同也。
千百世之下,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,此理同也。
”象山之攝萬有于一心,自小時已然矣。
惟其然也,故象山之學,極為“簡易直截”(此陽明稱之之語)。
其言曰:“道遍滿天下,無些小空阙。
四端萬善,皆天之所予,不勞人妝點。
但是人自有病,與他相隔了。
”此言人心之本善也。
又曰:“此理充塞宇宙。
所謂道外無事,事外無道。
舍此而别有商量,别有趨向,别有規模,别有形迹,别有行業,别有事功,則與道不相幹;則是異端,則是利欲;謂之陷溺,謂之臼窠;說隻是邪說,見隻是邪見。
”此言欲做工夫,惟有從事于一心也。
又曰:“涓涓之流,積成江河。
泉源方勳,雖隻有涓涓之微,卻有成江河之理。
若能不舍晝夜,如今雖未盈科,将來自盈科;如今雖未放乎四海,将來自放乎四海。
然學者不能自信,見夫标末之盛者,便自慌忙,舍其涓涓而趨之。
卻自壞了。
曾不知我之涓涓,雖微,卻是真;彼之标末,雖多,卻是僞。
恰似擔水來,其涸可立而待也。
”此言從事于此一途者之大可恃也。
象山嘗曰:“餘于踐履,未能純一。
然才自警策,便與天地相似。
”又語學者:“念慮之不正者,頃刻而知之,即可以正。
念慮之正者,頃刻而失之,即可不正。
”又謂:“我治其大而不治其小,一正則百正。
”誠不愧簡易直截矣。
象山之學,實陽明所自出,放其言有極相似者。
如曰:“人精神在外,至死也勞攘。
須收拾作主宰。
收得精神在内。
當恻隐,即恻隐;當羞惡,即羞惡。
誰欺得你?誰瞞得你?”居象山,多告學者曰:“汝耳自聰,目自明;事父自能孝,事兄自能弟。
本無欠阙,不必他求,在自立而已。
”皆與陽明如出一口。
象山之學,以先立乎其大者為主。
故于傍人門戶,無所自得者,深鄙視之。
于包藏禍心,作僞于外者,尤所痛絕。
其言曰:“志于聲色貨利者,固是小。
剿摸人之言語者,與他一般是小。
”又曰:“學者須是打疊田地淨潔,然後令他奮發植立。
若田地不淨潔,則奮發植立不得;亦讀書不得。
若讀書,則是借寇兵,資盜糧。
”象山非謂不當讀書,亦非謂不當在事上磨煉。
特如吾
興起之時,往往萬籁争鳴,衆源并發。
至成熟之時,則漸彙為一二派。
北宋之世,蓋一種新哲學興起之時;南宋之世,則漸就成熟之時也。
其時講學有名者,乾淳三先生而外,當推陸象山。
乾淳三先生:呂之學較粗,其後遂流為永嘉、永康兩派。
雖可謂獨樹一幟,然在宋代學派中,不過成割據之局。
南軒之學,與朱子大同,并不能獨樹一幟。
(南軒亦主居敬窮理,惟稍側重于居敬耳。
其說謂“必先從事于敬,使人欲浸除,乃可以言格物。
否則辨擇于發見之際,恐不免于紛擾。
”案此等議論,朱子亦非無之。
朱子謂“南軒伯恭之學皆疏略。
南軒疏略,從高處去。
伯恭疏略,從卑處去。
”蓋謂其操持之功稍欠。
至其學問宗旨,則無甚異同也)其與朱學對峙,如晉楚之争霸中原者,則象山而已。
朱子謂“上蔡之說,一轉而為張子韶,張子韶一轉而為陸子靜”。
又謂“上蔡說仁說覺,分明是禅”。
又雲:“如今人說道,愛從高妙處說,便入禅去。
自上蔡以來已然。
”又謂“明道說話渾淪。
然太高,學者難看”。
又雲:“程門高第,如謝上蔡、遊定夫、楊龜山,稍皆入禅學去。
必是程先生當初說得高了,他們隻見上一截,少下面着實工夫,故流弊至此。
”然則象山之學,實遠承明道。
(象山不甚稱伊川,而稱明道處極多)蓋道理自有此兩派,至南宋衆流漸彙時,朱陸各主其一也(上蔡以有知覺痛癢為仁。
又曰:“桃杏之核,為種而生者謂之仁,言有生之意。
”又曰:“堯舜湯武事業,隻是與天理合一。
幾曾做作?蓋世的功業,如太空中一點雲相似,他把做什麼?”說皆極似象山。
然實自明道《識仁》、《定性篇》出)。
朱陸之異,象山謂“心即理”,朱子謂“性即理”而已。
惟其謂性即理,而心統性情也,故所謂性者,雖純粹至善;而所謂心者,則已不能離乎氣質之累,而不免雜有人欲之私。
惟其謂心即理也,故萬事皆具于吾心;吾心之外,更無所謂理;理之外,更無所謂事。
一切工夫,隻在一心之上。
二家同異,後來雖枝葉繁多,而溯厥根源,則惟此一語而已。
《象山年譜》雲:“象山三四歲時,思天地何所窮際,不得,至于不食。
父呵之,乃姑置,而胸中之疑終在。
後十餘歲,讀書,至宇宙二字,解者曰:四方上下曰宇,往古來今曰宙。
忽大省,曰:元來無窮。
人與天地萬物,皆在無窮之中者也。
乃援筆書曰:宇宙内事,乃己分内事。
己分内事,乃宇宙内事。
又曰: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即是宇宙。
東海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,此理同也。
西海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,此理同也。
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,此理同也。
千百世之上,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,此理同也。
千百世之下,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,此理同也。
”象山之攝萬有于一心,自小時已然矣。
惟其然也,故象山之學,極為“簡易直截”(此陽明稱之之語)。
其言曰:“道遍滿天下,無些小空阙。
四端萬善,皆天之所予,不勞人妝點。
但是人自有病,與他相隔了。
”此言人心之本善也。
又曰:“此理充塞宇宙。
所謂道外無事,事外無道。
舍此而别有商量,别有趨向,别有規模,别有形迹,别有行業,别有事功,則與道不相幹;則是異端,則是利欲;謂之陷溺,謂之臼窠;說隻是邪說,見隻是邪見。
”此言欲做工夫,惟有從事于一心也。
又曰:“涓涓之流,積成江河。
泉源方勳,雖隻有涓涓之微,卻有成江河之理。
若能不舍晝夜,如今雖未盈科,将來自盈科;如今雖未放乎四海,将來自放乎四海。
然學者不能自信,見夫标末之盛者,便自慌忙,舍其涓涓而趨之。
卻自壞了。
曾不知我之涓涓,雖微,卻是真;彼之标末,雖多,卻是僞。
恰似擔水來,其涸可立而待也。
”此言從事于此一途者之大可恃也。
象山嘗曰:“餘于踐履,未能純一。
然才自警策,便與天地相似。
”又語學者:“念慮之不正者,頃刻而知之,即可以正。
念慮之正者,頃刻而失之,即可不正。
”又謂:“我治其大而不治其小,一正則百正。
”誠不愧簡易直截矣。
象山之學,實陽明所自出,放其言有極相似者。
如曰:“人精神在外,至死也勞攘。
須收拾作主宰。
收得精神在内。
當恻隐,即恻隐;當羞惡,即羞惡。
誰欺得你?誰瞞得你?”居象山,多告學者曰:“汝耳自聰,目自明;事父自能孝,事兄自能弟。
本無欠阙,不必他求,在自立而已。
”皆與陽明如出一口。
象山之學,以先立乎其大者為主。
故于傍人門戶,無所自得者,深鄙視之。
于包藏禍心,作僞于外者,尤所痛絕。
其言曰:“志于聲色貨利者,固是小。
剿摸人之言語者,與他一般是小。
”又曰:“學者須是打疊田地淨潔,然後令他奮發植立。
若田地不淨潔,則奮發植立不得;亦讀書不得。
若讀書,則是借寇兵,資盜糧。
”象山非謂不當讀書,亦非謂不當在事上磨煉。
特如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