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山之學
關燈
小
中
大
侪今日之居心,則自象山視之。
皆不足讀書,亦不足磨煉者耳。
所謂先立乎其大者也。
象山與陽明,學皆以心為主,故有心學之稱。
凡從事于心學者,其于外務必較疏,自省之功則較切;其能發覺心之病痛,亦較常人為深。
故其言多足發人深省。
象山策勵人之語曰:“要當軒昂奮發,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處。
”又雲:“彘雞終日營營,無超然之意。
須是一刀兩斷。
何故營營如此?營營底讨個什麼?”此等語,真是暮鼓晨鐘,令吾輩日在世情路上讨生活者,悚然汗下矣。
陸子之訪朱子于南昌也,朱子請登白鹿洞講席,講“君子喻于義”一章。
後刻其文于石。
其言曰:“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,辭旨曉白。
然讀之者苟不切己觀省,恐亦未能有益也。
某平日讀此,不無所感。
竊謂學者于此,當辨其志。
人之所喻,由其所習;所習由其所志。
志乎義,則所習者必在于義;所習在義,斯喻于義矣。
志乎利,則所習者必在于利;所習在利,斯喻于利矣。
故學者之志,不可不辨也。
科舉取士久矣。
名儒巨公,皆由此出。
今為士者,固不能免此。
然場屋之得失,顧其技與有司好惡如何耳。
非所以為君子小人之辨也。
而今世以此相尚。
使汩沒于此,而不能自拔,則終日從事者,雖曰聖賢之書,而要其志之所鄉,則有與聖賢背而馳者矣。
推而上之,則又惟官資崇卑、祿廪厚薄是計。
豈能悉心力于國事民隐,以無負于任使之者哉?從事其間,更曆之多,講習之熟,安得不有所喻?顧恐不在于義耳。
誠能深思是身,不可使之為小人之歸,其于利欲之習,但焉為之痛心疾首;專志乎義,而日勉焉。
博學,審問,慎思,明辨而笃行之。
由是而進于場屋,其文,必皆道其平日之學,胸中之蘊,而不詭于聖人。
由是而仕,必皆供其職,勤其事;心乎國,心乎民;而不為身計。
其得不謂之君子乎?”此文滑口讀過,亦隻平平。
細思之,真乃一棒一條痕,一掴一掌血。
宜乎朱子謂其“切中學者隐微深痼之病”;而能令聽者悚然動心,至于泣下也。
夫鈞是人也,或為大人,或為小人,何也?流俗不察,或曰:是地位為之,遭際為之。
斯固然也。
然人即至貧至賤,必有可以自奮之途。
何以并此而不能為?解之者或曰:“人固有智愚賢不肖之不同,天限之也。
斯固然也。
然尚論古人,縱觀并世,或則立德,或則立功,或則立言,其天資高于我者固多,才智僅與我等者亦自不乏,而何以彼有成而我無成?解者将曰:彼學焉,我未嘗學。
彼學,我何以不學?流俗或又将曰:地位為之,遭際為之。
然則我之地位,我之遭際,果所成就者,必止于我之今日;而我之所以自靖者,已毫發無遺憾乎?無論何人,不敢應曰然也。
推論至此,則圖窮而匕首見矣。
志為之也。
天下盡有在同一境地中,彼之所見,此則不見;彼之所聞,此則不聞者。
否則同在一學校中,所讀之書同也,所師所友亦相同,因天資之高下,學業成就,有淺深大小可也;而何以或為聖賢,或為豪傑,或為中庸,或且入于下流哉?無他。
初則好惡不同,因好而趨之,因惡而去之。
久之,則所趨者以習焉而愈覺其便安,雖明知其非,而不能去;甚或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知其臭。
所惡者以不習焉而日益荊棘,雖明知其善,亦無由自奮以趨之;甚或并不知其善矣。
此則陸子所謂所喻由其所習,所習由其所志者也。
人徒見兩方向相反之線,引而愈遠,而惡知其始之發自一點哉?吾侪今日所志,果何如乎?誠有如陸子所謂先立必為聖賢之志者乎?抑亦如陸子所謂從事聖賢之書,而志之所向,則與聖賢背馳者乎?由前之說,則即陸子所謂才自警策,便與天地相似者,何善如之?由後之說,則豈徒不能上進為聖賢,誠恐如陸子所雲:更曆愈多,講習愈熟,所喻愈深,而去聖賢且益遠也。
可不懼哉?” 工夫既惟在一心,則從事于學者,首須将“田地打掃潔淨”。
然此事最難。
陸子曰:“人心隻愛去泊着事。
教他棄事時,如猢狲失了樹,更無住處。
”又曰:“内無所累,外無所累,自然自在。
才有一些子意,便沉重了。
”(恒人所好,不越聲色貨利名位之私。
終日泊着事,則将如彘雞之終日營營,無超然之意矣。
凡事根株盡絕最難。
世非無自謂能超然于利欲之外者。
然試一自檢勘,果能無一些子意,而免于陸子所謂沉重之患者乎?不可不深自省也)謂此義也。
然此自謂不可牽累于物欲。
至于心地澄澈,然後去理會事物,則非徒無害,抑且有益。
所謂“大綱提掇來,細細理會去”也(所謂先立乎其大者也)。
又人之所知,固由其最初意之所向。
然所知愈多,所志亦愈大,故知識亦不可以已。
陸子曰:“夫子曰:吾十有五,而志于學。
今千百年,無一人有志,也是怪他不得。
志個甚底?須是有智識,然後有志願。
”又曰:“人要有大志,常人汩沒于聲色富貴間,良心善性,都蒙蔽了。
今人如何便解有志,須先有智識始得。
”诋陸王之學者,每謂
皆不足讀書,亦不足磨煉者耳。
所謂先立乎其大者也。
象山與陽明,學皆以心為主,故有心學之稱。
凡從事于心學者,其于外務必較疏,自省之功則較切;其能發覺心之病痛,亦較常人為深。
故其言多足發人深省。
象山策勵人之語曰:“要當軒昂奮發,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處。
”又雲:“彘雞終日營營,無超然之意。
須是一刀兩斷。
何故營營如此?營營底讨個什麼?”此等語,真是暮鼓晨鐘,令吾輩日在世情路上讨生活者,悚然汗下矣。
陸子之訪朱子于南昌也,朱子請登白鹿洞講席,講“君子喻于義”一章。
後刻其文于石。
其言曰:“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,辭旨曉白。
然讀之者苟不切己觀省,恐亦未能有益也。
某平日讀此,不無所感。
竊謂學者于此,當辨其志。
人之所喻,由其所習;所習由其所志。
志乎義,則所習者必在于義;所習在義,斯喻于義矣。
志乎利,則所習者必在于利;所習在利,斯喻于利矣。
故學者之志,不可不辨也。
科舉取士久矣。
名儒巨公,皆由此出。
今為士者,固不能免此。
然場屋之得失,顧其技與有司好惡如何耳。
非所以為君子小人之辨也。
而今世以此相尚。
使汩沒于此,而不能自拔,則終日從事者,雖曰聖賢之書,而要其志之所鄉,則有與聖賢背而馳者矣。
推而上之,則又惟官資崇卑、祿廪厚薄是計。
豈能悉心力于國事民隐,以無負于任使之者哉?從事其間,更曆之多,講習之熟,安得不有所喻?顧恐不在于義耳。
誠能深思是身,不可使之為小人之歸,其于利欲之習,但焉為之痛心疾首;專志乎義,而日勉焉。
博學,審問,慎思,明辨而笃行之。
由是而進于場屋,其文,必皆道其平日之學,胸中之蘊,而不詭于聖人。
由是而仕,必皆供其職,勤其事;心乎國,心乎民;而不為身計。
其得不謂之君子乎?”此文滑口讀過,亦隻平平。
細思之,真乃一棒一條痕,一掴一掌血。
宜乎朱子謂其“切中學者隐微深痼之病”;而能令聽者悚然動心,至于泣下也。
夫鈞是人也,或為大人,或為小人,何也?流俗不察,或曰:是地位為之,遭際為之。
斯固然也。
然人即至貧至賤,必有可以自奮之途。
何以并此而不能為?解之者或曰:“人固有智愚賢不肖之不同,天限之也。
斯固然也。
然尚論古人,縱觀并世,或則立德,或則立功,或則立言,其天資高于我者固多,才智僅與我等者亦自不乏,而何以彼有成而我無成?解者将曰:彼學焉,我未嘗學。
彼學,我何以不學?流俗或又将曰:地位為之,遭際為之。
然則我之地位,我之遭際,果所成就者,必止于我之今日;而我之所以自靖者,已毫發無遺憾乎?無論何人,不敢應曰然也。
推論至此,則圖窮而匕首見矣。
志為之也。
天下盡有在同一境地中,彼之所見,此則不見;彼之所聞,此則不聞者。
否則同在一學校中,所讀之書同也,所師所友亦相同,因天資之高下,學業成就,有淺深大小可也;而何以或為聖賢,或為豪傑,或為中庸,或且入于下流哉?無他。
初則好惡不同,因好而趨之,因惡而去之。
久之,則所趨者以習焉而愈覺其便安,雖明知其非,而不能去;甚或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知其臭。
所惡者以不習焉而日益荊棘,雖明知其善,亦無由自奮以趨之;甚或并不知其善矣。
此則陸子所謂所喻由其所習,所習由其所志者也。
人徒見兩方向相反之線,引而愈遠,而惡知其始之發自一點哉?吾侪今日所志,果何如乎?誠有如陸子所謂先立必為聖賢之志者乎?抑亦如陸子所謂從事聖賢之書,而志之所向,則與聖賢背馳者乎?由前之說,則即陸子所謂才自警策,便與天地相似者,何善如之?由後之說,則豈徒不能上進為聖賢,誠恐如陸子所雲:更曆愈多,講習愈熟,所喻愈深,而去聖賢且益遠也。
可不懼哉?” 工夫既惟在一心,則從事于學者,首須将“田地打掃潔淨”。
然此事最難。
陸子曰:“人心隻愛去泊着事。
教他棄事時,如猢狲失了樹,更無住處。
”又曰:“内無所累,外無所累,自然自在。
才有一些子意,便沉重了。
”(恒人所好,不越聲色貨利名位之私。
終日泊着事,則将如彘雞之終日營營,無超然之意矣。
凡事根株盡絕最難。
世非無自謂能超然于利欲之外者。
然試一自檢勘,果能無一些子意,而免于陸子所謂沉重之患者乎?不可不深自省也)謂此義也。
然此自謂不可牽累于物欲。
至于心地澄澈,然後去理會事物,則非徒無害,抑且有益。
所謂“大綱提掇來,細細理會去”也(所謂先立乎其大者也)。
又人之所知,固由其最初意之所向。
然所知愈多,所志亦愈大,故知識亦不可以已。
陸子曰:“夫子曰:吾十有五,而志于學。
今千百年,無一人有志,也是怪他不得。
志個甚底?須是有智識,然後有志願。
”又曰:“人要有大志,常人汩沒于聲色富貴間,良心善性,都蒙蔽了。
今人如何便解有志,須先有智識始得。
”诋陸王之學者,每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