晦庵之學
關燈
小
中
大
捉得定,有個下手處。
要之,皆隻要人于此心上見得分明,自然有得爾。
然今之言敬者,乃皆裝點外事,不知直截于心上求功。
遂覺累墜不快活。
不若眼下于求放心處有功,則尤得力也。
”此朱子主敬之旨也(又曰:“敬有死敬,有活敬,若隻守着主一之敬,遇事不濟之以義,而不活。
熟後敬便有義,義便有敬。
靜則察其敬與不敬,動則察其義與不義。
敬義夾持,循環無端,則内外透徹”)。
其論緻知,則盡于《大學補傳》數語。
其言曰:“人心之靈,莫不有知。
而天下之物,莫不有理。
惟于理有未窮,故其知有不盡也。
是以大學始教,必使學者,即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,以求至乎其極。
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貫通焉,則衆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,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。
”此數語,謂理不在心而在物,最為言陽明之學者所诋訾。
然平心論之,實未嘗非各明一義。
至于緻知力行,朱子初未嘗偏廢。
謂朱子重知而輕行,尤誣诋之辭也。
今摘錄《語類》中論知行之語如下: 《語類》曰:“動靜無端,亦無截然為動為靜之理。
且如涵養緻知,亦何所始?謂學莫先于緻知,是知在先”又曰:“未有緻知而不在敬者,則敬亦在先。
從此推去,隻管恁地。
”是朱子初未嘗謂知在先、行在後也。
又曰:“自家若得知是人欲蔽了,便是明處。
隻這上,便緊緊着力主定。
一面格物。
”是朱子實謂力行緻知,當同時并進也。
又曰:“而今看道理不見,不是不知,隻是為物塞了。
而今粗法,須是打疊了胸中許多惡雜,方可。
”則并謂治心在緻知之前矣。
又曰:“方其知之而未及行之,則知尚淺。
既親曆其域,則知之益明,非前日之意味。
”則知必有待于行,幾與陽明之言,如出一口矣。
又朱子所謂格物緻知,乃大學之功,其下尚有小學一段工夫。
論朱子之說者,亦不可不知。
朱子答吳晦叔曰:“夫泛論知行之理,而就一事以觀之,則知之為先,行之為後,無可疑者。
然合夫知之淺深、行之大小而言,則非有以先成乎其小,亦将何以馴緻乎其大者哉?蓋古人之教:自其孩幼,而教之以孝悌誠敬之實;及其少長,而傳之以詩書禮樂之文;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間,各有以知其義理之所在,而緻涵養踐履之功也。
及其十五成童,學于大學,則其灑掃應對之間,禮樂射禦之際,所以涵養踐履之者,略已小成矣。
于是不離乎此,而教之以格物以緻其知焉。
緻知雲者,因其所已知者,推而緻之;以及其所未知者,而極其至也。
今就其一事之中而論之,則先知後行,固各有其序矣。
誠欲因夫小學之成,以進乎大學之始,則非涵養踐履之有素,亦豈能以其雜亂紛糾之心,而格物以緻其知哉?故《大學》之書,雖以格物緻知,為用力之始,然非謂初不涵養踐履,而直從事于此也;又非謂物未格、知未至,則意可以不誠,心可以不正,身可以不修,家可以不齊也。
若曰:必俟知至而後可行,則夫事親從兄,承上接下,乃人生所一日不能廢者,豈可謂吾知未至,而暫辍以俟其至而後行之哉?”讀此書,而朱子于知行二者,無所輕重先後,可以曉然矣。
偏重于知之說,朱子亦非無之。
如曰:“講得道理明時,自是事親不得不孝,事兄不得不弟,交朋友不得不信。
”論前人以黑白豆澄治思慮(起一善念,則投一白豆于器中。
起一惡念,則投一黑豆于器中)曰:“此則是個死法。
若更加以讀書窮理底工夫,則去那般不正底思慮,何難之有?”皆以為知即能行。
(惟此所謂知者,亦非全離于行。
必且力行,且體驗,乃能知之)蓋講學者,大抵系對一時人說話。
陽明之時,理學既已大行。
不患此理之不明,惟患知之而不能有之于己,故陽明救以知行合一之說。
若朱子之時,則理學尚未大行,知而不行之弊未著,惟以人之不知為患,故朱子稍側重于知。
此固時代之異,不足為朱子諱,更不容為朱子咎。
朱子、王子,未必不易地皆然也。
讀前所引朱子論知行之說,正可見大賢立言之四平八穩,不肯有所偏重耳(在今日觀之,或以為不免偏重。
然在當日,則已力求平穩矣。
必先尚論其世,乃可尚論其人。
凡讀先賢之書皆然,亦不獨朱子也)。
以上為朱子學說之大略。
其與他家辯論之語,别于講他家之學時詳之。
朱子之不可及處,實在其立身之剛毅,進學之勇猛。
今錄其言之足資激發者如下,俾學者知所矜式焉。
《語類》曰:“事有不當耐者,豈可常學耐事。
學耐事,其弊至于苟賤不廉。
學者須有廉隅牆壁,便可擔負得大事去。
如子路,世間病痛都沒了。
親于其身為不善者不入,此大者立也。
”又曰:“恥有當忍者,有不當忍者。
今有一樣人,不能安貧,其氣錯屈,以至立腳不住,亦何所不至?因舉呂舍人《詩》雲:逢人即有求,所以百事非。
”又曰:“學者常常以志士不忘溝壑為念,則道理重而計較死生之心輕矣。
況衣食至微末事,不得亦未必死,亦何用犯義犯分,役心役志以求之邪?某觀今人,因不能咬菜根,而至于違其本心者,衆矣!可不戒哉?惟君子,然後知義理之必當為,與義理之必可恃。
利害得失,既無所入于其心;而其學,又足以應事物之變。
是以氣勇謀明,無所懾憚。
不幸蹉跌,死生以之。
小人之心,一切反是。
”答劉季章曰:“天下隻有一理,此是即彼非,此非即彼是,不容并立。
故古之聖賢,心存目見,隻有義理,都不見有利害可計較。
日用之間,應事接物,直是判斷得直截分明。
而推以及人,吐心吐膽,亦隻如此,更無回互。
若信得及,即相與俱入聖賢之域;若信不及,即在我亦無為人謀而不盡的心。
而此理是非,昭然明白;今日此人雖信不及,向後他人,須有信得及底,非但一人之計也。
若如此所論,則在我者,未免視人顔色之可否,以為語默,隻此意思,何由能使彼信得及乎?”以上數條,皆足見朱子立身之剛毅。
國有道,不變塞焉;國無道,之死不變。
真足使貪夫廉,懦夫有立志也。
其論進學之語雲:“書不記,熟讀可記。
義不精,細思可精。
惟有志不立,直是無着力處。
隻如而今,貪利祿而不貪道義,要做貴人而不要做好人,皆是志不立之病。
直須反複思量,究見病痛起處,勇猛奮躍,不複作此等人。
一躍躍出,見得聖賢所說,各言萬語,都無一事不是實語,方始立得此志。
就此積累工夫,迤逦向上去,大有事在。
”又曰:“直須抖擻精神,莫要昏鈍。
如救火治病然,豈可悠悠歲月?”又曰:“學者讀書,須是于無味處緻思。
至于群疑并興,寝食俱廢,乃能驟進。
因歎驟進二字,最下得好。
須是如此。
若進得些子,或進或退,若存若亡,不濟事。
如用兵相殺,争得些兒,小可一二十裡地,也不濟事。
須大殺一番,方是善勝。
”以上數條,皆足見朱子進學之勇猛。
能使玩時愒日者,讀之悚然汗下。
固知一代大儒,其立身行己,必有異于尋常人之處也。
凡我後學,可不懷見賢思齊之念哉?
要之,皆隻要人于此心上見得分明,自然有得爾。
然今之言敬者,乃皆裝點外事,不知直截于心上求功。
遂覺累墜不快活。
不若眼下于求放心處有功,則尤得力也。
”此朱子主敬之旨也(又曰:“敬有死敬,有活敬,若隻守着主一之敬,遇事不濟之以義,而不活。
熟後敬便有義,義便有敬。
靜則察其敬與不敬,動則察其義與不義。
敬義夾持,循環無端,則内外透徹”)。
其論緻知,則盡于《大學補傳》數語。
其言曰:“人心之靈,莫不有知。
而天下之物,莫不有理。
惟于理有未窮,故其知有不盡也。
是以大學始教,必使學者,即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,以求至乎其極。
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貫通焉,則衆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,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。
”此數語,謂理不在心而在物,最為言陽明之學者所诋訾。
然平心論之,實未嘗非各明一義。
至于緻知力行,朱子初未嘗偏廢。
謂朱子重知而輕行,尤誣诋之辭也。
今摘錄《語類》中論知行之語如下: 《語類》曰:“動靜無端,亦無截然為動為靜之理。
且如涵養緻知,亦何所始?謂學莫先于緻知,是知在先”又曰:“未有緻知而不在敬者,則敬亦在先。
從此推去,隻管恁地。
”是朱子初未嘗謂知在先、行在後也。
又曰:“自家若得知是人欲蔽了,便是明處。
隻這上,便緊緊着力主定。
一面格物。
”是朱子實謂力行緻知,當同時并進也。
又曰:“而今看道理不見,不是不知,隻是為物塞了。
而今粗法,須是打疊了胸中許多惡雜,方可。
”則并謂治心在緻知之前矣。
又曰:“方其知之而未及行之,則知尚淺。
既親曆其域,則知之益明,非前日之意味。
”則知必有待于行,幾與陽明之言,如出一口矣。
又朱子所謂格物緻知,乃大學之功,其下尚有小學一段工夫。
論朱子之說者,亦不可不知。
朱子答吳晦叔曰:“夫泛論知行之理,而就一事以觀之,則知之為先,行之為後,無可疑者。
然合夫知之淺深、行之大小而言,則非有以先成乎其小,亦将何以馴緻乎其大者哉?蓋古人之教:自其孩幼,而教之以孝悌誠敬之實;及其少長,而傳之以詩書禮樂之文;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間,各有以知其義理之所在,而緻涵養踐履之功也。
及其十五成童,學于大學,則其灑掃應對之間,禮樂射禦之際,所以涵養踐履之者,略已小成矣。
于是不離乎此,而教之以格物以緻其知焉。
緻知雲者,因其所已知者,推而緻之;以及其所未知者,而極其至也。
今就其一事之中而論之,則先知後行,固各有其序矣。
誠欲因夫小學之成,以進乎大學之始,則非涵養踐履之有素,亦豈能以其雜亂紛糾之心,而格物以緻其知哉?故《大學》之書,雖以格物緻知,為用力之始,然非謂初不涵養踐履,而直從事于此也;又非謂物未格、知未至,則意可以不誠,心可以不正,身可以不修,家可以不齊也。
若曰:必俟知至而後可行,則夫事親從兄,承上接下,乃人生所一日不能廢者,豈可謂吾知未至,而暫辍以俟其至而後行之哉?”讀此書,而朱子于知行二者,無所輕重先後,可以曉然矣。
偏重于知之說,朱子亦非無之。
如曰:“講得道理明時,自是事親不得不孝,事兄不得不弟,交朋友不得不信。
”論前人以黑白豆澄治思慮(起一善念,則投一白豆于器中。
起一惡念,則投一黑豆于器中)曰:“此則是個死法。
若更加以讀書窮理底工夫,則去那般不正底思慮,何難之有?”皆以為知即能行。
(惟此所謂知者,亦非全離于行。
必且力行,且體驗,乃能知之)蓋講學者,大抵系對一時人說話。
陽明之時,理學既已大行。
不患此理之不明,惟患知之而不能有之于己,故陽明救以知行合一之說。
若朱子之時,則理學尚未大行,知而不行之弊未著,惟以人之不知為患,故朱子稍側重于知。
此固時代之異,不足為朱子諱,更不容為朱子咎。
朱子、王子,未必不易地皆然也。
讀前所引朱子論知行之說,正可見大賢立言之四平八穩,不肯有所偏重耳(在今日觀之,或以為不免偏重。
然在當日,則已力求平穩矣。
必先尚論其世,乃可尚論其人。
凡讀先賢之書皆然,亦不獨朱子也)。
以上為朱子學說之大略。
其與他家辯論之語,别于講他家之學時詳之。
朱子之不可及處,實在其立身之剛毅,進學之勇猛。
今錄其言之足資激發者如下,俾學者知所矜式焉。
《語類》曰:“事有不當耐者,豈可常學耐事。
學耐事,其弊至于苟賤不廉。
學者須有廉隅牆壁,便可擔負得大事去。
如子路,世間病痛都沒了。
親于其身為不善者不入,此大者立也。
”又曰:“恥有當忍者,有不當忍者。
今有一樣人,不能安貧,其氣錯屈,以至立腳不住,亦何所不至?因舉呂舍人《詩》雲:逢人即有求,所以百事非。
”又曰:“學者常常以志士不忘溝壑為念,則道理重而計較死生之心輕矣。
況衣食至微末事,不得亦未必死,亦何用犯義犯分,役心役志以求之邪?某觀今人,因不能咬菜根,而至于違其本心者,衆矣!可不戒哉?惟君子,然後知義理之必當為,與義理之必可恃。
利害得失,既無所入于其心;而其學,又足以應事物之變。
是以氣勇謀明,無所懾憚。
不幸蹉跌,死生以之。
小人之心,一切反是。
”答劉季章曰:“天下隻有一理,此是即彼非,此非即彼是,不容并立。
故古之聖賢,心存目見,隻有義理,都不見有利害可計較。
日用之間,應事接物,直是判斷得直截分明。
而推以及人,吐心吐膽,亦隻如此,更無回互。
若信得及,即相與俱入聖賢之域;若信不及,即在我亦無為人謀而不盡的心。
而此理是非,昭然明白;今日此人雖信不及,向後他人,須有信得及底,非但一人之計也。
若如此所論,則在我者,未免視人顔色之可否,以為語默,隻此意思,何由能使彼信得及乎?”以上數條,皆足見朱子立身之剛毅。
國有道,不變塞焉;國無道,之死不變。
真足使貪夫廉,懦夫有立志也。
其論進學之語雲:“書不記,熟讀可記。
義不精,細思可精。
惟有志不立,直是無着力處。
隻如而今,貪利祿而不貪道義,要做貴人而不要做好人,皆是志不立之病。
直須反複思量,究見病痛起處,勇猛奮躍,不複作此等人。
一躍躍出,見得聖賢所說,各言萬語,都無一事不是實語,方始立得此志。
就此積累工夫,迤逦向上去,大有事在。
”又曰:“直須抖擻精神,莫要昏鈍。
如救火治病然,豈可悠悠歲月?”又曰:“學者讀書,須是于無味處緻思。
至于群疑并興,寝食俱廢,乃能驟進。
因歎驟進二字,最下得好。
須是如此。
若進得些子,或進或退,若存若亡,不濟事。
如用兵相殺,争得些兒,小可一二十裡地,也不濟事。
須大殺一番,方是善勝。
”以上數條,皆足見朱子進學之勇猛。
能使玩時愒日者,讀之悚然汗下。
固知一代大儒,其立身行己,必有異于尋常人之處也。
凡我後學,可不懷見賢思齊之念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