晦庵之學

關燈
地則盡見之。

    若在蔀屋之下,有所蔽塞,則有見有不見。

    在人則蔽塞有可通之理。

    至于禽獸,則被形體所拘,生得蔽隔之甚,無可通處。

    ”朱子之見解如此,故曰:“人之為學,卻是要變化氣質,然極難變化”也。

    此等處,朱子以為皆從氣質上來。

    蓋朱子以全不着形迹者為理,而謂性即理,則性自無可指為不善。

    《語類》曰:“氣之精英者為神。

    金木水火土非神,所以為金木水火土者是神。

    在人則為理,所以為仁義禮智信者是也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人生而靜以上,即是人物未生時。

    人物未生時,隻可謂之理,說性未得,此所謂在天為命也。

    才謂之性,便是人生以後,此理已堕在形氣之中,不全是性之本體矣。

    ”夫如是,則所謂性者,全與實際相離,隻是一可以為善之物,又安得謂之不善。

    故朱子将一切不善,悉歸之于氣也。

    氣何以有不善?朱子則本其宇宙觀而為言曰:“人所禀之氣,雖皆是天地之正氣,然滾來滾去,便有昏明厚薄之異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天地之運,萬端而無窮。

    日月清明,氣候和正之時,人禀此氣,則為清明渾厚之氣,須做個好人。

    若是日月昏暗,寒暑反常,皆是天地之戾氣。

    人若禀此氣,則為不好的人。

    ”此朱子謂氣不盡善之由也。

    “性無氣質,卻無安頓處。

    ”自朱子觀之,既落形氣之中,無純粹至善者。

    (“或問:氣清的人,自無物欲。

    曰:也如此說不得。

    口之欲味,耳之欲聲,人人皆然。

    雖是禀得氣清,才不檢束,便流于欲去”)若不兼論形氣,則将誤以人所禀之性為純善,而昧于其實在情形矣。

    此所謂論性不論氣不備也。

     其謂論氣不論性不明者?則以天下雖極惡之人,不能謂其純惡而無善。

    抑且所謂惡者本非惡,特善之發而不得其當者耳。

    朱子論“惡亦不可不謂之性”,曰:“他源頭處都是善,因氣偏,這性便偏了。

    然此處亦是性。

    如人渾身都是恻隐而無羞惡,都羞惡而無恻隐,這個便是惡德。

    這個喚作性邪?不是?如墨子之性,本是恻隐。

    孟子推其弊,到得無父處。

    這個便是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。

    ”然則論氣不論性,不但不知惡人之善處,并其惡性質,亦無由而明矣。

    夫猶是善性也,所以或發而得其當,或發而不得其當者,形質實為之累,此所謂論性不論氣不備。

    然雖發不得當,而猶是可以發其當之物,則可見性無二性,理無二理。

    故《語類》譬諸隙中之日,謂“隙之大小長短不同,然其所受,卻隻是此日”;又謂“蔽锢少者,發出來天理勝;蔽锢多者,發出來私欲勝;便見本源之理,無有不善”也。

    此而不知其同出一源,則于性之由來,有所誤會矣。

    此所謂論氣不論性不明也。

     善惡既同是一性;所謂惡者,特因受形氣之累而然。

    夫形氣之累,乃後起之事;吾侪所見,雖皆既落形氣之性,然性即是理,不能謂理必附于形質。

    猶水然,置諸欹斜之器,則其形亦欹斜,不能因吾濟隻見欹斜之器,遂謂水之形亦欹斜也。

    故世雖無純善之性,而論性則不得不謂之善也。

     性既本善,而形氣之累,特後起之事,則善為本質,而不善實非必然。

    故曰:“人生都是天理。

    人欲卻是後來沒把鼻生底。

    ”此說實與釋氏真如無明之說,消息相通(朱子所謂善者,不外本性全不受形氣之累。

    本性全不受形氣之累而發出,則所謂天理。

    而不然者則所謂人欲也。

    所謂天理者,乃凡事适得其當之謂,此即周子之所謂中。

    朱子曰:“有個天理,便有個人欲。

    蓋緣這天理須有個安頓處,才安頓得不恰好,便有人欲出來。

    ”安頓得恰好,即周子所謂中;守此中而勿失,則周子所謂靜也。

    故朱子之學,實與周子一脈相承者也。

    〇安頓得恰好者,朱子曰:“飲食,天理也。

    要求美味,人欲也。

    ”設喻最妙)。

     朱子論性之說如此。

    蓋其所謂善者,标準極高,非全離乎形氣,不足以當之,故其說如此。

    因其所謂善者,标準極高,故于論性而涉及朱子之所謂氣者,無不加以駁斥;而于程、張氣質之說,程子性即理之言,極稱其有功于聖門,有補于後學。

    蓋論性一涉于氣質,即不免雜以人欲之私,不克與朱子之所謂善者相副;而朱子之所謂性者,實際初無其物,非兼以氣質立論,将不能自圓其說也(朱子評古來論性者之說:謂“孟子恐人謂性元來不相似,遂于氣質内挑出天之所命者,說性無有不善。

    不曾說下面氣質,故費分疏。

    荀子隻見得不好底。

    揚子又見得半上半下底。

    韓子所言,卻是說得稍近,惜其少一氣字,性那裡有三品來?”“以氣質論,則凡言性不同者,皆冰釋矣。

    ”“氣質之說,起于張、程,極有功于聖門,有補于後學。

    ”又謂“程先生論性,隻雲性即理也,豈不是見得明?真有功于聖門。

    ”〇朱子之堅持性即理,而力辟混氣質于性,亦由其欲辟佛而然。

    故曰:“大抵諸儒說性,多說着氣。

    如佛氏,亦隻是認知覺作用為性。

    ”知覺作用,固朱子所謂因形氣而有者也)。

     人之一生,兼備理氣二者,其兼備之者實為心。

    故朱子深有取于橫渠“心統性情”之說,以為颠撲不破。

    又詳言之曰:“性者,心之理。

    情者,性之動。

    心,性情之主。

    ”又譬之曰:“心如水,性猶水之靜,情則水之流,欲則水之波瀾。

    ”(又曰:“心如水,情是動處,愛即流向去處。

    ”又以“心為大極,心之動靜為陰陽”)孟子所善四端,朱子謂之情,曰:“性不可言,所以言性善者,隻看恻隐辭遜四端,如見水流之清,則知源頭必清矣。

    ”心兼動靜言,則動靜皆宜緻養。

    故朱子曰:“動靜皆主宰,非靜時無所用,至動時方有主宰。

    ”又謂:“惟動時能順理,則無事時能靜。

    靜時能存,則動時得力。

    須是動時也做工夫,靜時也做工夫也。

    ” 朱子論道德,亦以仁為最大之德,靜為求仁之方。

    其《仁說》:謂“仁者仁之本體。

    禮者仁之節文。

    義者仁之斷制。

    知者仁之分别。

    信以見仁義禮智,實有此理。

    必先有仁,然後有義禮智信。

    故以先後言之,則仁為先;以大小言之,則仁為大。

    ”又謂“明道聖人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,說得最好”。

    (《語類》曰:“動時靜便在這裡。

    順理而應,則雖動亦靜;不順理而應,則雖塊然不交于物,亦不能得靜。

    ”順理而應,即所謂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也)至于實行之方,則亦取伊川“涵養須用敬,進學在緻知”二語。

    而于用敬,則提出“求放心”三字;于緻和,則詳言格物之功。

    實較伊川言之,尤為親切也。

     《中庸》曰:“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

    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

    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

    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

    ”龜山門下,以“體認大本”,為相傳指訣。

    謂執而勿失,自有中節之和。

    朱子以為少偏。

    謂“才偏便做病。

    道理自有動時,自有靜時。

    學者隻是敬以直内,義以方外,見得世間無處不是道理。

    不可專要去靜處求。

    所以伊川謂隻用敬,不用靜,便說平也。

    ”又雲:“周先生隻說一者無欲也,這話頭高,卒急難湊泊。

    尋常人如何便得無欲?故伊川隻說個敬字,教人隻就這敬字上挨去。

    庶幾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