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道伊川之學
關燈
小
中
大
二程之性質,雖寬嚴不同,(二程之異,朱子“明道弘大,伊川親切”一語,足以盡之。
大抵明道說話較渾融,伊川則于躬行之法較切實。
朱子喜切實,故宗伊川。
象山天資高,故近明道也)然其學問宗旨,則無不同也。
故合為一篇講之。
欲知二程之學,首當知其所謂理氣者。
二程以凡現象皆屬于氣。
具體之現象固氣也,抽象之觀念亦氣。
必所以使氣如此者,乃謂之理。
大程曰:“有形總是氣,無形是道”;小程曰:“陰陽氣也,所以陰陽者道”是也(非謂别有一無形之物,能使有形者如此。
别有一所以陰陽者,能使陰陽為陰陽。
乃謂如此與使之如此者,其實雖不可知,然自吾曹言之,不妨判之為二耳。
小程曰:“沖穆無朕,萬象森然已具。
未應不是先,已應不是後。
如百尺之木,自根本至枝葉,皆是一貫。
不可上面一段,是無形無兆,卻待人安排引出來。
”此言殊有契于無始無終之妙。
若謂理别是一物,而能生氣,則正陷于所謂安排引出來者矣。
或謂程子所謂理能生氣,乃謂以此生彼,如橫渠所譏,“虛能生氣,虛無窮,氣有限,體用殊絕”者,乃未知程子之意者也。
〇程子所以歧理氣為二者,蓋以言氣不能離陰陽,陰陽已是兩端相對,不足為宇宙根源,故必離氣而言理。
亦猶周子于兩儀之上,立一太極也。
小程曰:“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,此已言人分上事。
若論道,則萬理皆具,更不說感與未感。
”其意可見。
然以陰陽二端,不足為世界根源,而别立一沖穆無朕之事以當之,殊不如橫渠之說,以氣即世界之實體,而陰陽兩現象,乃是其用之為得也。
〇小程以所謂惡者,歸之于最初之動。
其言曰:“天地之化,既是兩物,必動已不齊。
譬如兩扇磨行,使其齒齊不得。
齒齊既動,則物之出者,何可得齊?從此參差萬變,巧曆不能窮也。
”蓋程子之意,終以惡生于所謂兩者也。
夫如明道之言,“有形總是氣,無形是道。
”天地亦有形之物也,亦氣也。
天地有惡,誠不害于理之善。
然理與氣既不容斷絕,則動者氣也,使之動者理也,理既至善,何故氣有不善之動?是終不能自圓其說也。
故小程子又曰:“事有善有惡,皆天理也。
天理中物須有美惡。
蓋物之不齊,物之情也。
”至此,則理為純善之說,幾幾乎不能自持矣。
然以理為惡,于心究有不安。
乃又委曲其詞曰:“天下善惡皆天理。
謂之惡者本非惡,但或過或不及。
”未免進退失據矣。
〇又案二程之論,雖謂理氣是二,然後來主理氣是一者,其說亦多為二程所已見及。
如“惡本非惡,但或過或不及”一語,即主理氣是一者所常引用也。
小程又曰:“天地之化,一息不留。
疑其速也,然寒暑之變甚漸。
”又曰:“天地之化,雖廓然無窮,然而陰陽之度,日用寒暑晝夜之變,莫不有常。
此道之所以為中庸。
”此二說,後之持一元論者,亦常引用之。
要之二程論理氣道器,用思未嘗不深,而所見不如後人之瑩澈。
此自創始者難為功,繼起者易為力也)。
職是故,伊川乃不認氣為無增減,而以為理之所生。
《語錄》曰:“真元之氣,氣之所由生。
不與外氣相雜,但以外氣涵養而已。
若魚之在水,魚之性命,非是水為之,但必以水涵養,魚乃得生耳。
人居天地氣中,與魚在水無異。
至于飲食之養,皆是外氣涵養之道。
出入之息者,阖辟之機而已。
所出之息,非所入之氣。
但真元自能生氣。
所人之氣,正當辟時,随之而入,非假外氣以助真元也。
若謂既反之氣,複将為方伸之氣,則殊與天地之化不相似。
天地之化,自然生生不窮,更何資于既斃之形,既返之氣。
人氣之生,生于貞元。
天地之氣,亦自然生生不窮。
至如海水,陽盛而涸,及陰盛而生,亦不是将已涸之氣卻生水,自然能生往來屈伸,隻是理也。
盛則便有衰,晝則便有夜,往則便有來。
天地中如洪爐,何物不銷铄。
”此說與質力不滅之理不合;且于張子所謂“無無”之旨,見之未瑩,宜後人之譏之也。
凡哲學家,隻能認一事為實。
主理氣合一者,以氣之屈伸往來即是理。
所謂理者,乃就氣之狀态而名之,故氣即是實也。
若二程,就氣之表,别立一使氣如是者之名為理,則氣不得為實,惟此物為實審矣。
故小程謂“天下無實于理者”也。
二程認宇宙之間,惟有一物,即所謂理也。
宇宙間既惟此一物,則人之所禀受以為人者,自不容舍此而有他。
故謂性即理。
大程曰:“在天為命,在人為性,主于身為心。
”(小程亦有此語)小程曰:“道與性一”是也。
明道又曰:“窮理盡性,以至于命,二事一時并了。
”《伊川語錄》:“問人之形體有限量,心有限量否?曰:以有限之形,有限之氣,苟不通之以道,安得無限量?苟能通之以道,又豈有限量?天下更無性外之物。
若曰有限量,除是性外有物始得。
”其所謂理者,既為脫離現狀、無可指名之物,故其所謂性者,亦異常超妙,無可把捉。
大程謂“生之謂性,性即氣”,“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;才說性,便已不是性”是也。
《伊川語錄》:“季明問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曰:當中之時,耳無聞,目無見否?曰:雖耳無聞、目無見,然見聞之理在始得。
賢且說靜時如何?曰:謂之無物則不可。
然自有知覺處。
曰:既有知覺,即是動也,怎生言靜?人說《複》以靜見天地之心,非也。
《複》之卦,下面一畫,便是動也,安得謂之靜?”又:“或問先生于喜怒哀樂未發
大抵明道說話較渾融,伊川則于躬行之法較切實。
朱子喜切實,故宗伊川。
象山天資高,故近明道也)然其學問宗旨,則無不同也。
故合為一篇講之。
欲知二程之學,首當知其所謂理氣者。
二程以凡現象皆屬于氣。
具體之現象固氣也,抽象之觀念亦氣。
必所以使氣如此者,乃謂之理。
大程曰:“有形總是氣,無形是道”;小程曰:“陰陽氣也,所以陰陽者道”是也(非謂别有一無形之物,能使有形者如此。
别有一所以陰陽者,能使陰陽為陰陽。
乃謂如此與使之如此者,其實雖不可知,然自吾曹言之,不妨判之為二耳。
小程曰:“沖穆無朕,萬象森然已具。
未應不是先,已應不是後。
如百尺之木,自根本至枝葉,皆是一貫。
不可上面一段,是無形無兆,卻待人安排引出來。
”此言殊有契于無始無終之妙。
若謂理别是一物,而能生氣,則正陷于所謂安排引出來者矣。
或謂程子所謂理能生氣,乃謂以此生彼,如橫渠所譏,“虛能生氣,虛無窮,氣有限,體用殊絕”者,乃未知程子之意者也。
〇程子所以歧理氣為二者,蓋以言氣不能離陰陽,陰陽已是兩端相對,不足為宇宙根源,故必離氣而言理。
亦猶周子于兩儀之上,立一太極也。
小程曰:“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,此已言人分上事。
若論道,則萬理皆具,更不說感與未感。
”其意可見。
然以陰陽二端,不足為世界根源,而别立一沖穆無朕之事以當之,殊不如橫渠之說,以氣即世界之實體,而陰陽兩現象,乃是其用之為得也。
〇小程以所謂惡者,歸之于最初之動。
其言曰:“天地之化,既是兩物,必動已不齊。
譬如兩扇磨行,使其齒齊不得。
齒齊既動,則物之出者,何可得齊?從此參差萬變,巧曆不能窮也。
”蓋程子之意,終以惡生于所謂兩者也。
夫如明道之言,“有形總是氣,無形是道。
”天地亦有形之物也,亦氣也。
天地有惡,誠不害于理之善。
然理與氣既不容斷絕,則動者氣也,使之動者理也,理既至善,何故氣有不善之動?是終不能自圓其說也。
故小程子又曰:“事有善有惡,皆天理也。
天理中物須有美惡。
蓋物之不齊,物之情也。
”至此,則理為純善之說,幾幾乎不能自持矣。
然以理為惡,于心究有不安。
乃又委曲其詞曰:“天下善惡皆天理。
謂之惡者本非惡,但或過或不及。
”未免進退失據矣。
〇又案二程之論,雖謂理氣是二,然後來主理氣是一者,其說亦多為二程所已見及。
如“惡本非惡,但或過或不及”一語,即主理氣是一者所常引用也。
小程又曰:“天地之化,一息不留。
疑其速也,然寒暑之變甚漸。
”又曰:“天地之化,雖廓然無窮,然而陰陽之度,日用寒暑晝夜之變,莫不有常。
此道之所以為中庸。
”此二說,後之持一元論者,亦常引用之。
要之二程論理氣道器,用思未嘗不深,而所見不如後人之瑩澈。
此自創始者難為功,繼起者易為力也)。
職是故,伊川乃不認氣為無增減,而以為理之所生。
《語錄》曰:“真元之氣,氣之所由生。
不與外氣相雜,但以外氣涵養而已。
若魚之在水,魚之性命,非是水為之,但必以水涵養,魚乃得生耳。
人居天地氣中,與魚在水無異。
至于飲食之養,皆是外氣涵養之道。
出入之息者,阖辟之機而已。
所出之息,非所入之氣。
但真元自能生氣。
所人之氣,正當辟時,随之而入,非假外氣以助真元也。
若謂既反之氣,複将為方伸之氣,則殊與天地之化不相似。
天地之化,自然生生不窮,更何資于既斃之形,既返之氣。
人氣之生,生于貞元。
天地之氣,亦自然生生不窮。
至如海水,陽盛而涸,及陰盛而生,亦不是将已涸之氣卻生水,自然能生往來屈伸,隻是理也。
盛則便有衰,晝則便有夜,往則便有來。
天地中如洪爐,何物不銷铄。
”此說與質力不滅之理不合;且于張子所謂“無無”之旨,見之未瑩,宜後人之譏之也。
凡哲學家,隻能認一事為實。
主理氣合一者,以氣之屈伸往來即是理。
所謂理者,乃就氣之狀态而名之,故氣即是實也。
若二程,就氣之表,别立一使氣如是者之名為理,則氣不得為實,惟此物為實審矣。
故小程謂“天下無實于理者”也。
二程認宇宙之間,惟有一物,即所謂理也。
宇宙間既惟此一物,則人之所禀受以為人者,自不容舍此而有他。
故謂性即理。
大程曰:“在天為命,在人為性,主于身為心。
”(小程亦有此語)小程曰:“道與性一”是也。
明道又曰:“窮理盡性,以至于命,二事一時并了。
”《伊川語錄》:“問人之形體有限量,心有限量否?曰:以有限之形,有限之氣,苟不通之以道,安得無限量?苟能通之以道,又豈有限量?天下更無性外之物。
若曰有限量,除是性外有物始得。
”其所謂理者,既為脫離現狀、無可指名之物,故其所謂性者,亦異常超妙,無可把捉。
大程謂“生之謂性,性即氣”,“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;才說性,便已不是性”是也。
《伊川語錄》:“季明問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曰:當中之時,耳無聞,目無見否?曰:雖耳無聞、目無見,然見聞之理在始得。
賢且說靜時如何?曰:謂之無物則不可。
然自有知覺處。
曰:既有知覺,即是動也,怎生言靜?人說《複》以靜見天地之心,非也。
《複》之卦,下面一畫,便是動也,安得謂之靜?”又:“或問先生于喜怒哀樂未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