橫渠之學

關燈
周、程、張、邵五子中,惟邵子之學,偏于言數;周、張、二程,則學問途轍,大抵相同。

    然伊川謂橫渠:“以大概氣象言之,有苦心極力之象,而無寬裕溫和之氣。

    非明睿所照,而考索至此,故意屢偏而言多窒。

    ”朱子亦謂:“若論道理,他卻未熟。

    ”後人之尊張,遂不如周、程。

    然理學家中規模闊大,制行堅卓,實無如張子者。

    張子之學,合天地萬物為一體,而歸結于仁。

    聞人有善,喜見顔色。

    見餓莩,辄咨嗟,對案不食者經日。

    嘗以為欲緻太平,必正經界,欲與學者買田一方試之,未果而卒。

    是真能以民胞物與為懷者。

    其言曰:“學必如聖人而後已。

    知人而不知天,求為賢而不求為聖,此秦漢以來學者之大蔽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此道自孟子後,千有餘歲。

    若天不欲此道複明,則不使今日有知音者。

    既使人有知者,則必有複明之理。

    ”其自任之重為何如?又曰:“言有教,動有法。

    晝有為,宵有得。

    息有養,瞬有存。

    ”其自治之密為何如?朱子謂:“橫渠說做工夫處,更精切似二程。

    ”又謂:“橫渠之學,是苦心得之,乃是緻曲,與伊川異。

    ”則其克治之功,實不可誣也。

    朱子又曰:“明道之學,從容涵泳之味洽。

    橫渠之學,苦心力索之功深。

    ”又謂:“二程資禀,高明潔淨,不大段用工夫。

    橫渠資禀,有偏駁夾雜處,大段用工夫來。

    ”似終右程而左張。

    此自宋儒好以聖賢氣象論人,故有此語。

    其實以規模闊大、制行堅卓論,有宋諸家,皆不及張子也。

    張子之言曰: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

    ”此豈他人所能道哉? 橫渠之學,所以能合天地萬物為一者,以其謂天地萬物之原質唯一也。

    此原質惟何?曰:氣是已。

    橫渠之言曰:“凡可狀皆有也,凡有皆象也,凡象皆氣也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大和所謂道,中涵浮沉、升降、動靜相感之性;是生缊相蕩、勝負屈伸之始。

    其來也,幾微易簡;其究也,廣大堅固。

    散殊而可象為氣,清通而不可象為神。

    ”神也,道也,氣也,一物而異名。

    宇宙之間,惟此而已。

    宇宙本體,亦此而已。

     一非人所能識。

    宇宙本體,既惟是一氣,何以能入認識之域乎?以其恒動故也。

    宇宙之本體惟一,動則有缊相蕩、勝負屈伸之可見,而入于現象界矣。

    故曰:“氣,坱然太虛。

    升降飛揚,未嘗止息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,氣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。

    ”(謂聚則可見,散則不可見也。

    不可見而已,非無)又曰:“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,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。

    ”(太虛即氣之散而不可見者,非無)夫如是,則所謂有無者,特人能認識不能認識,而非真有所謂有無。

    故曰:“氣之聚散于太虛,猶冰之凝釋于水。

    知太虛即氣則無無。

    聖人語性與天道之極,盡于參伍之神,變易而已。

    諸子淺妄,有有無之分,非窮理之學也。

    ”(案諸子亦未嘗分有無為二;此張子之誤。

    朱子謂:“濂溪之言有無,以有無為一。

    老子之言有無,以有無為二。

    ”五千言中,曷嘗有以有無為二者耶?)又雲:“聖人仰觀俯察,但雲知幽明之故,不雲知有無之故。

    ”所謂幽明,即能認識、不能認識之謂也。

     知天下無所謂無,則生死之說,可不煩言而解。

    故曰:“氣之為物,散入無形,适得吾體;聚為有象,不失吾常。

    ”(此言質力無增減)“太虛不能無氣,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,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。

    循是出入,是皆不得已而然也。

    ”(此言質力之變化,一切皆機械作用)“彼語寂滅者,往而不反;(此辟佛。

    然佛之所謂寂滅者,實非如張子所辟。

    要之宋儒喜辟二氏,然于二氏之言,實未嘗真解)徇生執有者,物而不化(此辟流俗)。

    二者雖有間矣,以言乎失道則均焉。

    聚亦吾體,散亦吾體,知死之不亡者,可與言性矣。

    ”(張子之意,個體有生死,總體無所謂生死。

    個體之生死,則總體一部分之聚散而已。

    聚非有,散非無,故性不随生死為有無。

    故深辟告子“生之為性”之說,以為“不通晝夜之道”。

    然告子之意,亦非如張子所辟,亦張子誤也。

    如張子之說,則死生可一。

    故曰:“盡性,然後知生無所得,則死無所喪”) 生死之疑既決,而鬼神之疑随之。

    生死者,氣之聚散之名;鬼神者,氣之聚散之用也。

    張子之言曰:“鬼神者,往來屈伸之義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。

    ”蓋以往而屈者為鬼,來而伸者為神也。

    又詳言之曰:“動物本諸天,以呼吸為聚散之漸;植物本諸地,以陰陽升降為聚散之漸。

    物之初生,氣日至而滋息;物生既盈,氣日反而遊散。

    至之為神,以其伸也;反之為鬼,以其歸也。

    ”然則鬼神者,非人既死後之名,乃其方生方死、方死方生之時,自然界一種看似兩相反對之作用之名耳。

    然則鬼神者,終日與人不相離者也。

    然則人即鬼神也。

    然則盈宇宙之間,皆鬼神也。

    此論至為微妙。

    理學家之論鬼神,無能越斯旨者。

     鬼神與人為一體,則幽明似二而實一。

    幽明似二而實一,則隐微之間,不容不慎。

    故曰:“鬼神嘗不死,故誠不可掩。

    人有是心,在隐微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