橫渠之學
關燈
小
中
大
必乘間而見。
故君子雖處幽獨,防亦不懈。
”夫鬼神所以與人為一體者,以天地萬物,本系一體也。
故曰:“知性知天,則陰陽鬼神,皆吾分内耳。
”此張子由其宇宙觀,以建立其人生觀者也。
宇宙之間,惟是一氣之運動。
而自人觀之,則有兩端之相對。
惟一者本體,兩端相對者,現象也。
故曰:“一物而兩體,其太極之謂與?”又曰:“一物兩體,氣也。
一故神,兩故化。
”又曰:“兩不立,則一不可見。
一不可見,則兩之用息。
兩體者,虛實也,動靜也,聚散也,清濁也其究一而已。
” 所謂現象者,總括之為陰陽兩端;細究之,則億兆京垓而未有已也。
故曰:“遊氣紛擾,合而成質者,生人物之萬殊。
其陰陽兩端,循環不已者,立天地之大義。
”又曰:“氣坱然太虛,升降飛揚,未嘗止息。
浮而上者陽之清,降而下者陰之濁。
其感遇聚散,為風雨,為霜雪。
萬品之流形,山川之融結,糟粕煨燼,無非教也。
”(張子之學,雖與邵子異,然格物之功,亦未嘗後人。
張子曰:“地純陰,凝聚于中。
天浮陽,運旋于外。
”又曰:一陰性凝聚,陽性發散。
陰聚之,陽必散之。
陽為陰累,則相持為雨而降;陰為陽得,則飄揚為雲而升。
雲物班布太虛者,陰為風驅,斂聚而未散者也。
陰氣凝聚,陽在内者不得出,則奮擊而為雷霆;在外者不得入,則周旋不舍而為風。
其聚有遠近虛實,故雷風有大小暴緩。
和而散,則為霜雪雨露;不和而散,則為戾氣曀霾。
又曰:“聲者,形氣相軋而成。
兩氣者,谷響雷聲之類;兩形者,桴鼓叩擊之類。
形軋氣,羽扇敲矢之類;氣軋形,人聲笙簧之類。
”皆其格物有得之言。
自今日觀之,雖不足信,然亦可見其用心之深矣。
〇敲矢,《莊子》作嚆矢,即鳴镝,今響箭也) 既知宇宙之間,惟有一氣,則一切現象,本來平等,無善惡之可言。
然清虛者易于變化,則謂之善;重濁者難于變化,則謂之惡。
又以寂然不動者為主,紛纭變化者為客。
此等思想,哲學家多有之。
蓋以靜為本體,動為現象。
本體不能謂之惡,凡惡,皆止可歸諸現象界也。
張子亦雲:“太虛無形,氣之本體。
其聚其散,變化之客形耳。
至靜無感,性之淵源。
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耳。
客感客形,與無感無形,惟盡性者能一之。
”又曰:“太虛為清,清則無礙,無礙故神。
反清為濁,濁則礙,礙則形。
”又曰:“凡氣清則通,昏則壅,清極則神。
”又曰:“凡天地法象,皆神化之糟粕。
”蓋凡有形可見者,皆不足當本體之名也。
認識所及,莫非紛纭之現象也,何以知其為客,而别有淵然而靜者為之主?以其動必有反,而不差忒,如久客者之必歸其故鄉也。
故曰:“天地之氣,雖聚散攻取百途,然其為理也,順而不妄。
”又曰:“天之不測謂之神,神之有常謂之天。
”然則紛纭錯雜者現象,看似紛纭錯雜,而實有其不易之則者,本體也。
現象之變化,不啻受制馭于本體矣。
故曰:“氣有陰陽,推行有漸為化,合一不測為神。
” 張子之論天然如此。
其論人,則原與天然界為一物。
蓋宇宙之間,以物質言,則惟有所謂氣,人固此氣之所成也。
以性情言,則氣之可得而言者,惟有所謂浮沉升降、動靜相感之性,而此性即人之性也。
故人也者,以物質言,以精神言,皆與自然是一非二也。
張子之言曰:“氣于人:生而不離,死而遊散者為魂。
聚成形質,雖死而不散者為魄。
”然則魂也者,即清而上浮之氣;魄也者,即濁而下降之氣也。
又曰:“氣,本之虛,則湛一無形。
感而生,則聚而有象。
有象斯有對,對必反其為。
有反斯有仇,仇必和而解。
故愛惡之情,同出于太虛,而卒歸于物欲。
倏而生,忽而成,不容有毫發之間。
”此言人之情感,亦即自然界之物理現象也。
故斷言之曰:“由太虛,有天之名;由氣化,有道之名。
合虛與氣,有性之名。
合性與知覺,有心之名。
”又曰:“惟屈伸動靜始終之能,一也。
故所以妙萬物而謂之神,通萬物而謂之道,體萬物而謂之性。
”天也,道也,性也,其名雖異,其實則一物也。
一元之論至此,可謂毫發無遺憾矣。
人之性與物之性是一,可以其善感驗之。
蓋宇宙之間,惟有一氣,而氣升降飛揚,未嘗止息。
其所以不止息者,以其有動靜相感之性也。
而人亦然。
故曰:“感者性之神,性者感之體。
”又曰:“天所不能自已者為命,不能無感者為性。
”夫人與物相感,猶物之自相感也。
此即所謂天道也。
故曰:“天性,乾坤陰陽也。
二端故有感,本一故能合。
”“天地生萬物,所受雖不同,皆無須臾之不感”,所謂性即天道也。
張子以天地萬物為一體,故深辟有無隐顯、歧而為二之論,其言曰:“知虛空即氣,則有無隐顯,神化性命,通一無二。
若謂虛能生氣,則虛無窮、氣有限,體用殊絕,入老氏有生于無,自然之論。
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,則物與虛不相資;形自形,性自性;形性天人不相待,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。
”以如是,則人與自然,不能合為一
故君子雖處幽獨,防亦不懈。
”夫鬼神所以與人為一體者,以天地萬物,本系一體也。
故曰:“知性知天,則陰陽鬼神,皆吾分内耳。
”此張子由其宇宙觀,以建立其人生觀者也。
宇宙之間,惟是一氣之運動。
而自人觀之,則有兩端之相對。
惟一者本體,兩端相對者,現象也。
故曰:“一物而兩體,其太極之謂與?”又曰:“一物兩體,氣也。
一故神,兩故化。
”又曰:“兩不立,則一不可見。
一不可見,則兩之用息。
兩體者,虛實也,動靜也,聚散也,清濁也其究一而已。
” 所謂現象者,總括之為陰陽兩端;細究之,則億兆京垓而未有已也。
故曰:“遊氣紛擾,合而成質者,生人物之萬殊。
其陰陽兩端,循環不已者,立天地之大義。
”又曰:“氣坱然太虛,升降飛揚,未嘗止息。
浮而上者陽之清,降而下者陰之濁。
其感遇聚散,為風雨,為霜雪。
萬品之流形,山川之融結,糟粕煨燼,無非教也。
”(張子之學,雖與邵子異,然格物之功,亦未嘗後人。
張子曰:“地純陰,凝聚于中。
天浮陽,運旋于外。
”又曰:一陰性凝聚,陽性發散。
陰聚之,陽必散之。
陽為陰累,則相持為雨而降;陰為陽得,則飄揚為雲而升。
雲物班布太虛者,陰為風驅,斂聚而未散者也。
陰氣凝聚,陽在内者不得出,則奮擊而為雷霆;在外者不得入,則周旋不舍而為風。
其聚有遠近虛實,故雷風有大小暴緩。
和而散,則為霜雪雨露;不和而散,則為戾氣曀霾。
又曰:“聲者,形氣相軋而成。
兩氣者,谷響雷聲之類;兩形者,桴鼓叩擊之類。
形軋氣,羽扇敲矢之類;氣軋形,人聲笙簧之類。
”皆其格物有得之言。
自今日觀之,雖不足信,然亦可見其用心之深矣。
〇敲矢,《莊子》作嚆矢,即鳴镝,今響箭也) 既知宇宙之間,惟有一氣,則一切現象,本來平等,無善惡之可言。
然清虛者易于變化,則謂之善;重濁者難于變化,則謂之惡。
又以寂然不動者為主,紛纭變化者為客。
此等思想,哲學家多有之。
蓋以靜為本體,動為現象。
本體不能謂之惡,凡惡,皆止可歸諸現象界也。
張子亦雲:“太虛無形,氣之本體。
其聚其散,變化之客形耳。
至靜無感,性之淵源。
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耳。
客感客形,與無感無形,惟盡性者能一之。
”又曰:“太虛為清,清則無礙,無礙故神。
反清為濁,濁則礙,礙則形。
”又曰:“凡氣清則通,昏則壅,清極則神。
”又曰:“凡天地法象,皆神化之糟粕。
”蓋凡有形可見者,皆不足當本體之名也。
認識所及,莫非紛纭之現象也,何以知其為客,而别有淵然而靜者為之主?以其動必有反,而不差忒,如久客者之必歸其故鄉也。
故曰:“天地之氣,雖聚散攻取百途,然其為理也,順而不妄。
”又曰:“天之不測謂之神,神之有常謂之天。
”然則紛纭錯雜者現象,看似紛纭錯雜,而實有其不易之則者,本體也。
現象之變化,不啻受制馭于本體矣。
故曰:“氣有陰陽,推行有漸為化,合一不測為神。
” 張子之論天然如此。
其論人,則原與天然界為一物。
蓋宇宙之間,以物質言,則惟有所謂氣,人固此氣之所成也。
以性情言,則氣之可得而言者,惟有所謂浮沉升降、動靜相感之性,而此性即人之性也。
故人也者,以物質言,以精神言,皆與自然是一非二也。
張子之言曰:“氣于人:生而不離,死而遊散者為魂。
聚成形質,雖死而不散者為魄。
”然則魂也者,即清而上浮之氣;魄也者,即濁而下降之氣也。
又曰:“氣,本之虛,則湛一無形。
感而生,則聚而有象。
有象斯有對,對必反其為。
有反斯有仇,仇必和而解。
故愛惡之情,同出于太虛,而卒歸于物欲。
倏而生,忽而成,不容有毫發之間。
”此言人之情感,亦即自然界之物理現象也。
故斷言之曰:“由太虛,有天之名;由氣化,有道之名。
合虛與氣,有性之名。
合性與知覺,有心之名。
”又曰:“惟屈伸動靜始終之能,一也。
故所以妙萬物而謂之神,通萬物而謂之道,體萬物而謂之性。
”天也,道也,性也,其名雖異,其實則一物也。
一元之論至此,可謂毫發無遺憾矣。
人之性與物之性是一,可以其善感驗之。
蓋宇宙之間,惟有一氣,而氣升降飛揚,未嘗止息。
其所以不止息者,以其有動靜相感之性也。
而人亦然。
故曰:“感者性之神,性者感之體。
”又曰:“天所不能自已者為命,不能無感者為性。
”夫人與物相感,猶物之自相感也。
此即所謂天道也。
故曰:“天性,乾坤陰陽也。
二端故有感,本一故能合。
”“天地生萬物,所受雖不同,皆無須臾之不感”,所謂性即天道也。
張子以天地萬物為一體,故深辟有無隐顯、歧而為二之論,其言曰:“知虛空即氣,則有無隐顯,神化性命,通一無二。
若謂虛能生氣,則虛無窮、氣有限,體用殊絕,入老氏有生于無,自然之論。
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,則物與虛不相資;形自形,性自性;形性天人不相待,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。
”以如是,則人與自然,不能合為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