橫渠之學
關燈
小
中
大
體也(釋老之言,實非如此,又當别論)。
張子以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。
夫天地萬物,其本體至善者也。
而人何以不能盡善?曰:張子固言之矣:“太虛為清,清則無礙,無礙則神。
反清為濁,濁則礙,礙則形。
”人亦有形之物,其所以不免于惡者,正以其不能無礙耳。
張子曰:“性通乎氣之外,命行乎氣之内。
”性通乎氣之外,謂人之性,與天地萬物之性是一,故可以為至善。
命行乎氣之内,命指耳之聰、目之明,知慧、強力等言,不能不為形體所限,人之所以不能盡善者以此。
夫“性者,萬物一源,非有我之所得而私也。
”然既寓于我之形,則不能不借我之形而現。
我之形不能盡善,而性之因形而現者,遂亦有不能盡善者焉。
此則張子所謂氣質之性也。
氣質之性,所以不能盡善者,乃因性為氣質所累而然,而非性之本不善。
猶水然,因方為圭,遇圓成壁;苟去方圓之器,固無圭壁之形。
然則人能盡除氣質之累,其性固可以複于至善。
故曰:“形而後有氣質之性。
善反之,則天地之性存焉。
故氣質之性,君子有弗性者焉。
”又曰:“性于人無不善,系其善反與不善反而已。
” 人之性,善反之,固可以複于至善。
然既雲性為氣質所限,則其能反與否,自亦不能無為氣質所拘。
故曰:“凡物莫不有是性。
由通蔽開塞,所以有人物之别。
由蔽有厚薄,故有智愚之别。
塞者牢不可開。
厚者可以開,而開之也難。
薄者開之也易。
”又曰:“上智下愚,習與性相遠既甚而不可變者也。
”橫渠論性之說,朱子實祖述之。
其說與純粹性善之說,不能相容。
為理學中一重公案。
氣質何以為性累?張子統括之曰:“攻取之欲”,“計度之私”。
前者以情言,後者以智言也。
人之性,即天地之性;天地之性固善感;使人之感物,亦如物性之自然相感,而無所容心于其間,固不得謂之不善。
所以不善者,因人之氣質,不能無偏,遂有因氣質而生之欲,如“口腹于飲食,鼻舌于臭味”是。
所謂“湛一氣之本,攻取氣之欲”也。
既有此欲,必思所以遂之,于是有“計度之私”。
抑且不必見可欲之物,而後計度以取之也;心溺于欲,則凡耳目所接,莫不惟可欲是聞,可欲是見;而非所欲者,則傾耳不聞,熟視無睹焉。
所謂“見聞之知,乃物交而知,非德性所知”也。
甚有無所見聞,亦憑空冥想者,則所謂“無所感而起者妄也”。
凡若此者,總由于欲而來,故又可總括之曰“人欲”。
對人欲而言,則曰“天理”。
故曰:“徇物喪心,人化物而滅天理者與?”又曰:“德不勝氣,性命于氣;德勝其氣,性命于德。
窮理盡性,則性天德,命天理。
氣之不可變者,獨死生壽夭而已。
”又曰:“為學大益,在自能變化氣質”也。
分性為氣質之性、義理之性,又以天理人欲對舉,皆理學中極重要公案。
而其源,皆自張子發之。
張子之于理學,實有開山之功者也。
反其性有道乎?曰:有。
為性之累者氣質,反其性者,去其氣質之累而已。
去氣質之累如之何?曰:因氣質而生者欲,去氣質之累者,去其心之欲而已。
故曰:“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
有思慮知識,則喪其天矣。
”又曰:“無所感而起,妄也。
感而通,誠也。
計度而知,昏也。
不思而得,素也。
”又曰:“成心者,意之謂與?成心忘,然後可與進于道。
” 此等功夫,貴不為耳目等形體所累,而又不能不借形體之用。
故曰:“世人之心,止于聞見之狹。
聖人盡性,不以聞見牿其心。
”又曰:“耳目雖為心累,然合内外之德,知其為啟之之要也。
”夫不蔽于耳目,而又不能不用耳目,果以何為主乎?曰:主于心。
主于心以複其性。
張子曰:“心統性情者也。
”與天地合一者謂之性,蔽于耳目者謂之情。
心能主于性而不為情之所蔽,則善矣。
故曰:“人病以耳目見聞累其心,而不務盡其心。
盡其心者,必知心所從來而後能。
”夫心所從來,則性之謂也。
能若此,則其所為,純乎因物付物,而無我之見存。
所謂“不得已而後為,至于不得為而止”也。
人之所以不善者,既全由乎欲,則欲之既除,其所為自無不善。
故曰:“不得已,當為而為之,雖殺人,皆義也。
有心為之,雖善,皆意也。
”蓋所行之善惡,視其有無欲之成分,不以所行之事論也。
故無欲即至善也。
故曰:“無成心者,時中而已矣。
”又曰:“天理也者,時義而已。
君子教人,舉天理以示之而已。
其行已,述天理而時措之者也。
” 人之所為,全與天理相合,是之謂誠。
《中庸》曰:“誠者,天之道也。
思誠者,人之道也。
”張子曰:“天所以長久不已之道,乃所謂誠。
”所謂誠者,天之道也。
又曰:“屈伸相感而利生,感以誠也。
情僞相感而利害生,雜之僞也。
至誠則順理而利,僞則不循理而害。
”又曰:“誠有是物,則有終有始。
僞實不有,何終始之有?”所謂思誠者人之道也。
張子曰:“天人異用,不足以言誠。
天人異知,不足以盡明。
所謂誠明者,性與天道,不見乎大小之别也。
”謂在我之性,與天道合也
張子以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。
夫天地萬物,其本體至善者也。
而人何以不能盡善?曰:張子固言之矣:“太虛為清,清則無礙,無礙則神。
反清為濁,濁則礙,礙則形。
”人亦有形之物,其所以不免于惡者,正以其不能無礙耳。
張子曰:“性通乎氣之外,命行乎氣之内。
”性通乎氣之外,謂人之性,與天地萬物之性是一,故可以為至善。
命行乎氣之内,命指耳之聰、目之明,知慧、強力等言,不能不為形體所限,人之所以不能盡善者以此。
夫“性者,萬物一源,非有我之所得而私也。
”然既寓于我之形,則不能不借我之形而現。
我之形不能盡善,而性之因形而現者,遂亦有不能盡善者焉。
此則張子所謂氣質之性也。
氣質之性,所以不能盡善者,乃因性為氣質所累而然,而非性之本不善。
猶水然,因方為圭,遇圓成壁;苟去方圓之器,固無圭壁之形。
然則人能盡除氣質之累,其性固可以複于至善。
故曰:“形而後有氣質之性。
善反之,則天地之性存焉。
故氣質之性,君子有弗性者焉。
”又曰:“性于人無不善,系其善反與不善反而已。
” 人之性,善反之,固可以複于至善。
然既雲性為氣質所限,則其能反與否,自亦不能無為氣質所拘。
故曰:“凡物莫不有是性。
由通蔽開塞,所以有人物之别。
由蔽有厚薄,故有智愚之别。
塞者牢不可開。
厚者可以開,而開之也難。
薄者開之也易。
”又曰:“上智下愚,習與性相遠既甚而不可變者也。
”橫渠論性之說,朱子實祖述之。
其說與純粹性善之說,不能相容。
為理學中一重公案。
氣質何以為性累?張子統括之曰:“攻取之欲”,“計度之私”。
前者以情言,後者以智言也。
人之性,即天地之性;天地之性固善感;使人之感物,亦如物性之自然相感,而無所容心于其間,固不得謂之不善。
所以不善者,因人之氣質,不能無偏,遂有因氣質而生之欲,如“口腹于飲食,鼻舌于臭味”是。
所謂“湛一氣之本,攻取氣之欲”也。
既有此欲,必思所以遂之,于是有“計度之私”。
抑且不必見可欲之物,而後計度以取之也;心溺于欲,則凡耳目所接,莫不惟可欲是聞,可欲是見;而非所欲者,則傾耳不聞,熟視無睹焉。
所謂“見聞之知,乃物交而知,非德性所知”也。
甚有無所見聞,亦憑空冥想者,則所謂“無所感而起者妄也”。
凡若此者,總由于欲而來,故又可總括之曰“人欲”。
對人欲而言,則曰“天理”。
故曰:“徇物喪心,人化物而滅天理者與?”又曰:“德不勝氣,性命于氣;德勝其氣,性命于德。
窮理盡性,則性天德,命天理。
氣之不可變者,獨死生壽夭而已。
”又曰:“為學大益,在自能變化氣質”也。
分性為氣質之性、義理之性,又以天理人欲對舉,皆理學中極重要公案。
而其源,皆自張子發之。
張子之于理學,實有開山之功者也。
反其性有道乎?曰:有。
為性之累者氣質,反其性者,去其氣質之累而已。
去氣質之累如之何?曰:因氣質而生者欲,去氣質之累者,去其心之欲而已。
故曰:“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
有思慮知識,則喪其天矣。
”又曰:“無所感而起,妄也。
感而通,誠也。
計度而知,昏也。
不思而得,素也。
”又曰:“成心者,意之謂與?成心忘,然後可與進于道。
” 此等功夫,貴不為耳目等形體所累,而又不能不借形體之用。
故曰:“世人之心,止于聞見之狹。
聖人盡性,不以聞見牿其心。
”又曰:“耳目雖為心累,然合内外之德,知其為啟之之要也。
”夫不蔽于耳目,而又不能不用耳目,果以何為主乎?曰:主于心。
主于心以複其性。
張子曰:“心統性情者也。
”與天地合一者謂之性,蔽于耳目者謂之情。
心能主于性而不為情之所蔽,則善矣。
故曰:“人病以耳目見聞累其心,而不務盡其心。
盡其心者,必知心所從來而後能。
”夫心所從來,則性之謂也。
能若此,則其所為,純乎因物付物,而無我之見存。
所謂“不得已而後為,至于不得為而止”也。
人之所以不善者,既全由乎欲,則欲之既除,其所為自無不善。
故曰:“不得已,當為而為之,雖殺人,皆義也。
有心為之,雖善,皆意也。
”蓋所行之善惡,視其有無欲之成分,不以所行之事論也。
故無欲即至善也。
故曰:“無成心者,時中而已矣。
”又曰:“天理也者,時義而已。
君子教人,舉天理以示之而已。
其行已,述天理而時措之者也。
” 人之所為,全與天理相合,是之謂誠。
《中庸》曰:“誠者,天之道也。
思誠者,人之道也。
”張子曰:“天所以長久不已之道,乃所謂誠。
”所謂誠者,天之道也。
又曰:“屈伸相感而利生,感以誠也。
情僞相感而利害生,雜之僞也。
至誠則順理而利,僞則不循理而害。
”又曰:“誠有是物,則有終有始。
僞實不有,何終始之有?”所謂思誠者人之道也。
張子曰:“天人異用,不足以言誠。
天人異知,不足以盡明。
所謂誠明者,性與天道,不見乎大小之别也。
”謂在我之性,與天道合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