橫渠之學

關燈


    夫是之謂能盡性。

    能盡性,則我之所以處我者,可謂不失其道矣。

    夫是之謂能盡命。

    故曰:“性其總,命其受。

    不極總之要,則不盡受之分。

    ”故盡性至命,是一事也。

    夫我之性,即天地人物之性。

    性既非二,則盡此即盡彼。

    故曰:“盡其性者,能盡人物之性。

    至于命者,亦能至人物之命。

    ”然則成己成物,以至于與天地參,又非二事也。

    此為人道之極緻,亦為修為之極功。

     此種功力,當以精心毅力行之,而又當持之以漸。

    張子曰:“神不可緻思,存焉可也。

    化不可助長,順焉可也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窮神知化,乃養盛自緻,非思勉之能強。

    故崇德而外,君子未之或知也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心之要,隻是欲乎曠。

    熟後無心,如天簡易不已。

    今有心以求其虛,則是已起一心,無由得虛。

    切不得令心煩。

    求之太切,則反昏惑。

    孟子所謂助長也。

    孟子亦隻言存養而已。

    此非可以聰明思慮,力所能緻也。

    ”張子之言如此,謂其學,由于苦思力索,非養盛自緻,吾不信也。

     張子之學,以天地萬物為一體,故其道歸結于仁。

    故曰:“性者,萬物一源,非有我所得私也。

    惟大人為能盡其性,故立必俱立,知必周知,愛必兼愛,成不獨成。

    ”蓋不如是,不足以言成已也。

    故曰:“天體物而不遺,猶仁體事而無不在也。

    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,無一物而非仁也。

    ”張子又曰:“君子于天下,達善達不善,無物我之私。

    遁理者共悅之,不循理者共攻之。

    攻之,其過雖在人,如在己不忘自訟。

    其悅之,善雖在己,蓋取諸人,必以與人焉。

    善以天下,不善以天下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正己而物正,大人也。

    正己以正物,猶不免有意之累也。

    有意為善,利之也,假之也。

    無意為善,性之也,由之也。

    ”渾然不見人我之别,可謂大矣。

     以上引張子之言,皆出《正蒙》及《理窟》。

    而張子之善言仁者,尤莫如《西銘》。

    今錄其辭如下。

    《西銘》曰:“乾稱父,坤稱母。

    予茲藐焉,乃混然中處。

    故天地之塞吾其體,天地之帥吾其性。

    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。

    大君者,吾父母宗子,其大臣,宗子之家相也。

    尊高年,所以長其長;慈孤弱,所以幼其幼。

    聖其合德,賢其秀也。

    凡天下疲癃殘疾,茕獨孤寡,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。

    于時保之,子之翼也。

    樂且不憂,純乎孝者也。

    違曰悖德,害仁曰賊。

    濟惡者不才,其踐行,維肖者也。

    知化則善述其事,窮神則善繼其志。

    不愧屋漏為無忝,存心養性為匪懈。

    惡旨酒,崇伯子之顧養。

    育英才,颍封人之錫類。

    不弛勞而底豫,舜其功也。

    無所逃而待烹,申生其恭也。

    體其受而全歸者參乎?勇于從而順令者,伯奇也。

    富貴福澤,将厚吾之生也。

    貧賤憂戚,庸玉汝于成也。

    存吾順事,沒吾甯也。

    ”寥寥二百餘言,而天地萬物為一體,不成物不足以言成己,成己即所以成物之旨,昭然若揭焉。

    可謂善言仁矣。

     楊龜山寓書伊川,疑《西銘》言體而不及用,恐其流于兼愛。

    伊川曰:“《西銘》理一而分殊,墨氏則二本而無分。

    子比而同之,過矣。

    ”劉剛中問:“張子《西銘》與墨子‘兼愛’何以異?”朱子曰:“異以理一分殊。

    一者一本,殊者萬殊。

    脈絡流通,真從乾父坤母源頭上連貫出來。

    其後支分派别,井井有條。

    非如夷之愛無差等。

    且理一體也,分殊用也。

    墨子‘兼愛’,隻在用上施行。

    如後之釋氏,人我平等,親疏平等,一味慈悲。

    彼不知分之殊,又惡知理之一哉?”釋氏是否不知分殊,又當别論。

    而張子之學,本末鹹備,體用兼該,則誠如程朱之言也。

     惟其如是,故張子極重禮。

    張子曰:“生有先後,所以為天序。

    小大高下,相并而相形焉,是為天秩。

    天之生物也有序,物之既形也有秩。

    知序然後經正,知秩然後禮行。

    ”蓋義所以行仁,禮所以行義也。

    張子又曰:“世學不講,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。

    到長,益兇狠。

    隻為未嘗為子弟之事,則于其親,已有物我,不肯屈下。

    病根常在,又随所居而長,至死隻依舊。

    為子弟,則不能安灑掃應對。

    在朋友,則不能下朋友,有官長,則不能下官長。

    為宰相,則不能下天下之賢。

    甚則至于徇私意,義理都喪,也隻為病根不去,随所居所接而長。

    人須一事事消了病,則義理常勝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某所以使學者先學禮者?隻為學禮,便除去了世俗一副當習熟纏繞。

    譬之延蔓之物,解纏繞即上去。

    上去,即是理明矣,又何求?苟能除去一副當世習,便自然灑脫也。

    ”可見張子之重禮,皆所以成其學。

    非若俗儒拘拘,即以節文之末,為道之所在矣。

    張子教童子以灑掃應對進退。

    女子未嫁者,使觀祭祀,納酒漿。

    其後學,益酌定禮文,行之教授感化所及之地。

    雖所行未必盡當,然其用意之善,則不可沒也。

    張子曰:“天下事大患,隻是畏人非笑。

    不養車馬,食粗衣惡,居貧賤,皆恐人非笑。

    不知當生則生,當死則死。

    今日萬鐘,明日棄之;今日富貴,明日饑餓;亦不恤,惟義所在。

    ”今日讀之,猶想見其泰山岩岩,壁立萬仞之氣象焉。

    吾師乎!吾師乎!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