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節之學

關燈
四千三百二十,一日十二時,則三百六十日,得四千三百二十時也。

    一世三十年,凡十二萬九千六百年,是為皇極經世一元之數。

    《注》曰:“一元在大化之間,猶一年也。

    ”更以日月星辰四者,經日月星辰四者,則其數如下: 至此而後數窮焉。

    《注》曰:“窮則變,變則生,生而不窮也。

    ”《皇極經世》,但著一元之數,使人引而伸之,可至于終而複始也。

    此等思想,蓋以為宇宙現象,一切周而複始,特其數悠久而非人之所能知,乃欲借其循環之近者,以推測其遠者耳。

    朱子曰:“小者大之影,隻晝夜便可見”,即此思想也。

     此等數術,其可信與否,渺不可知。

    即著此等書者,亦末必以為必可信;特以大化悠久,為經驗所不及,不得不借是以推測之耳。

    彼其信數可以推測宇宙者,以其深信“數起于質”一語也。

    此等數術家,視宇宙之間,無非物質;而物質運動,各有定律,是為彼輩所謂“數”。

    物質運動,既必循乎定律而不能違,則洞明物理者,固可以豫燭将來之變,此其所以深信發明真理,在乎“觀物”也。

    然今之所謂科學者,乃将宇宙現象,分為若幹部而研究之;研究愈精,分析愈細。

    謂其能知一部現象之原因結果則可;謂其能明乎全宇宙之現象,因以推測其将來,微論有所不能,并亦無人敢作此妄想也。

    然昔之治學問者,所求知者,實為全宇宙之将來。

    夫欲知全宇宙之将來,非盡明乎全宇宙之現在不可。

    全宇宙之現在,固非人所能知。

    夫全宇宙之現在,數術家所謂“質”也;全宇宙之将來,數術家所謂“數”也。

    明乎質,固可以知數。

    今也無從知全宇宙之質,而欲據一部分之質,以逆測其餘之質,以推得全宇宙之數焉,孰能保其必确?故彼輩雖據一種數以推測,彼輩亦未必自信也。

    此所以數術之家,各有其所據之數,而不相襲也(無從推測之事,姑立一法以推測之而已)。

     然則術數家之所謂術數,在彼亦并不自信;而世之迷信術數者,顧據昔人所造之數,謂真足以推測事變焉,則惑矣。

    邵子曰:“天下之數出于理。

    違乎理,則入于術。

    世人以數而入術,則失于理。

    ”此所謂術,謂私智穿鑿,強謂為可以逆測将來之術。

    所謂理,則事物因果必至之符。

    惟人于術,故失于理。

    邵子之說如此,此其所以究為一哲學家,而非迷信者流也。

     術數家所用之數,固系姑以此為推,未必謂其果可用。

    假使其所用之數,果能推測宇宙之變化,遂能盡洩宇宙之奧秘乎?仍不能也。

    何也?所用之數,而真能推測宇宙之變化,亦不過盡知宇宙之質,而能盡知其未來之數耳。

    宇宙間何以有是質?質之數何以必如是?仍不可知也。

    故曰:“天之象數,可得而推。

    如其神用,則不可得而測。

    ”此猶物理學家言:某物之理如何?可得而知也。

    何以有是物?何以有是理?不可得而知也。

    又曰:“道與一,神之強名也。

    以神為神者,至言也。

    ”此猶言宇宙之秘奧,終不可知;以不可知說宇宙,乃最得當之論也。

    此邵子之所以終為一哲學家,而非迷信者流也。

     皇王帝霸,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春秋》,乃邵子應世運之變,而謂治法當如是變易者。

    《觀物内篇》曰:“昊天之盡物,聖人之盡民,皆有四府焉。

    昊天之四府,春夏秋冬之謂也;陰陽升降于其間矣。

    聖人之四府,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春秋》之謂也;禮樂隆污于其間矣。

    ”是也。

     邵子求知真理之法,由于觀物。

    其觀物之法,果何如乎?曰:邵子之觀物,在于求真;其求真之法,則貴乎無我。

    《觀物内篇》曰:“所謂觀物者,非以目觀之也;非觀之以目,而觀之以心也;非觀之以心,而觀之以理也。

    聖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,謂能反觀也。

    反觀者,不以我觀物,以物觀物之謂也。

    ”《行篇》曰:“物理之學,或有所不通,不可以強通。

    強通則有我,有我則失理而入于術矣。

    ”以物觀物,謂純任物理之真,而不雜以好惡之情、穿鑿之見,即今所謂客觀;有我則流于主觀矣。

     宇宙之原理,邵子名之曰道。

    雖以為不可知,然極尊崇之。

    故曰:“天由道而生,地由道而成,人物由道而行。

    天、地、人物則異,其由于道則一也。

    ”道之所以然不可知,其然則無不可知。

    所以知之,觀物而得其理而已。

    故曰:“道也者,道也。

    道無形,行之則見于事矣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以天地觀萬物,則萬物為物。

    以道觀天地,則天地亦為物。

    道之道,盡于天矣。

    天之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