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學源流派别
關燈
小
中
大
正則,永嘉人。
永康之眉目為陳亮。
字同甫,永康人,學者稱瑞安先生)王伯厚(王應麟,字伯厚,慶元鄞縣人,學者稱厚齋先生)長于經制,全謝山以為呂學大宗,實則其學問宗旨,亦與朱氏為近也。
朱門之著者,有蔡西山父子(蔡元定,字季通,建之建陽人。
居西山。
子沈,字仲默),其律曆象數之學,足補師門之缺。
勉齋(黃幹,字直卿,閩縣人)以愛婿為上座,實能總持朱子之學。
勉齋殁而後異說興,猶孔門七十子喪而大義乖矣。
勉齋之學,一傳而為金華(何基,字子恭,金華人。
居金華山,學者稱金華先生),再傳而為魯齋(王柏,字會之,金華人)、白雲(許謙,字益之,金華人。
學者稱白雲先生)、仁山(金履祥,字吉父,蘭溪人。
居仁山下,學者稱仁山先生)、雙峰(饒魯,字伯輿,一字仲元,餘幹人。
築石洞書院,前有兩峰,因号雙峰),皆卓有聲光。
輔漢卿(輔廣,字漢卿,号潛庵,崇德人)學于朱子,兼受學于成公,其傳為魏鶴山(魏了翁,字華父,邛州蒲江人。
築室白鶴山下,學者稱鶴山先生)。
詹元善(詹體仁,字元善,浦城人)亦學于朱子,其傳為真西山(真德秀,字景元,後更曰希元,建之浦城人),皆宋末名儒。
詹氏再傳,輔氏四傳而得黃東發(黃震,字東發,慈溪人。
學者稱于越先生。
東發學于餘端臣及王壄。
野學于詹元善。
端臣學于韓性。
性,字明善,私谥曰莊節先生。
性之學,出自其父翼甫。
翼甫,字灼齋,會稽人。
輔漢卿之弟子也),則體大思精,又非其師所能逮矣。
此朱學之在南者也。
其衍于北者,始于趙江漢。
(趙複,字仁甫,德安人。
學者稱江漢先生。
元屠德安,姚樞在軍前,以歸,教授于燕,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學)姚樞(字公茂,柳城人。
後徙洛陽。
〇樞從子燧,字端甫,學于許衡)、許衡(字仲平,河内人。
學者稱魯齋先生)、郝經(字伯常,澤州陵川人)、劉因(字夢吉,雄州容城人。
學者稱靜修先生),皆出其門。
朱學自宋理宗時,得朝廷表彰;元延祐科舉,又用其法,遂如日中天矣。
洛學明道、伊川,性質本有區别。
學于其門者,亦因性之所近,所得各有不同。
故龜山之後為朱,而上蔡、信伯,遂啟象山之緒。
(朱子謂上蔡“說仁說覺,分明是禅”。
又謂“今人說道,愛從高妙處說,自上蔡已如此”。
又雲:“上蔡之說,一轉而為張子韶。
子韶一轉而為陸子靜。
”案上蔡近乎剛,龜山近乎柔。
朱子謂“上蔡之言,多踔厲風發;龜山之言,多優柔平緩”是也。
王蘋,字信伯。
世居福之福清,父徙吳。
師伊川。
龜山最稱許之。
全謝山曰:“象山之學,本無所承。
東發以為遙出上蔡,予以為兼出信伯。
”案信伯嘗奏高宗:“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之道,若合符節。
非傳聖人之道,傳其心也。
非傳聖人之心,傳己之心也。
己之心,無異聖人之心,萬善皆備。
欲傳堯、舜以來之道,擴充此心焉耳。
”可見其學之一斑)金溪之學,梭山啟之,複齋昌之,象山成之,與朱學雙峰并峙。
(象山兄弟六人:長九思,字子疆。
次九叙,字子儀。
次九臯,字子昭,号庸齋。
次九韶,字子美,講學梭山,号梭山居士。
次九齡,字子壽,學者稱複齋先生。
次九淵,字子靜,号存齋,結廬象山,學者稱象山先生)傳陸學者,為明州四先生。
(舒沈,字元質,一字元賓,奉化人。
沈煥,字叔晦,定海人。
袁燮,字和叔,鄞縣人。
楊簡,字敬仲,慈溪人。
築寶德潤湖上,更其名曰慈湖)袁、楊仕宦高,其名較顯。
袁言有矩矱,楊則頗入于禅。
攻象山者,每以為口實焉。
朱子門下,辟陸氏最力者為陳安卿(陳淳,字安卿,龍溪人),至草廬而和會朱、陸。
(吳澄,字幼清,學者稱草廬先生,撫州崇仁人。
繼草廬而和會朱、陸者,又有鄭師山。
名玉,字子美,徽州歙縣人。
嘗構師山書院,以處學者,故稱師山先生。
論者謂師山多右朱,草廬多右陸)陸氏門下,至安仁三湯,而息庵、存齋,皆入于朱,惟晦靜仍守陸學。
(湯幹,字升伯,學者稱息庵先生,安仁人。
弟巾,字仲能,學者稱晦靜先生。
巾,字季庸,學者稱存齋先生)傳之從子東澗(湯漢,字伯紀)及徑阪。
(徐霖,字景說,衢之西安人。
謝疊山其門人也。
疊山名枋得,字君直,戈陽人)徑阪之後,陸學浸衰。
靜
永康之眉目為陳亮。
字同甫,永康人,學者稱瑞安先生)王伯厚(王應麟,字伯厚,慶元鄞縣人,學者稱厚齋先生)長于經制,全謝山以為呂學大宗,實則其學問宗旨,亦與朱氏為近也。
朱門之著者,有蔡西山父子(蔡元定,字季通,建之建陽人。
居西山。
子沈,字仲默),其律曆象數之學,足補師門之缺。
勉齋(黃幹,字直卿,閩縣人)以愛婿為上座,實能總持朱子之學。
勉齋殁而後異說興,猶孔門七十子喪而大義乖矣。
勉齋之學,一傳而為金華(何基,字子恭,金華人。
居金華山,學者稱金華先生),再傳而為魯齋(王柏,字會之,金華人)、白雲(許謙,字益之,金華人。
學者稱白雲先生)、仁山(金履祥,字吉父,蘭溪人。
居仁山下,學者稱仁山先生)、雙峰(饒魯,字伯輿,一字仲元,餘幹人。
築石洞書院,前有兩峰,因号雙峰),皆卓有聲光。
輔漢卿(輔廣,字漢卿,号潛庵,崇德人)學于朱子,兼受學于成公,其傳為魏鶴山(魏了翁,字華父,邛州蒲江人。
築室白鶴山下,學者稱鶴山先生)。
詹元善(詹體仁,字元善,浦城人)亦學于朱子,其傳為真西山(真德秀,字景元,後更曰希元,建之浦城人),皆宋末名儒。
詹氏再傳,輔氏四傳而得黃東發(黃震,字東發,慈溪人。
學者稱于越先生。
東發學于餘端臣及王壄。
野學于詹元善。
端臣學于韓性。
性,字明善,私谥曰莊節先生。
性之學,出自其父翼甫。
翼甫,字灼齋,會稽人。
輔漢卿之弟子也),則體大思精,又非其師所能逮矣。
此朱學之在南者也。
其衍于北者,始于趙江漢。
(趙複,字仁甫,德安人。
學者稱江漢先生。
元屠德安,姚樞在軍前,以歸,教授于燕,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學)姚樞(字公茂,柳城人。
後徙洛陽。
〇樞從子燧,字端甫,學于許衡)、許衡(字仲平,河内人。
學者稱魯齋先生)、郝經(字伯常,澤州陵川人)、劉因(字夢吉,雄州容城人。
學者稱靜修先生),皆出其門。
朱學自宋理宗時,得朝廷表彰;元延祐科舉,又用其法,遂如日中天矣。
洛學明道、伊川,性質本有區别。
學于其門者,亦因性之所近,所得各有不同。
故龜山之後為朱,而上蔡、信伯,遂啟象山之緒。
(朱子謂上蔡“說仁說覺,分明是禅”。
又謂“今人說道,愛從高妙處說,自上蔡已如此”。
又雲:“上蔡之說,一轉而為張子韶。
子韶一轉而為陸子靜。
”案上蔡近乎剛,龜山近乎柔。
朱子謂“上蔡之言,多踔厲風發;龜山之言,多優柔平緩”是也。
王蘋,字信伯。
世居福之福清,父徙吳。
師伊川。
龜山最稱許之。
全謝山曰:“象山之學,本無所承。
東發以為遙出上蔡,予以為兼出信伯。
”案信伯嘗奏高宗:“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之道,若合符節。
非傳聖人之道,傳其心也。
非傳聖人之心,傳己之心也。
己之心,無異聖人之心,萬善皆備。
欲傳堯、舜以來之道,擴充此心焉耳。
”可見其學之一斑)金溪之學,梭山啟之,複齋昌之,象山成之,與朱學雙峰并峙。
(象山兄弟六人:長九思,字子疆。
次九叙,字子儀。
次九臯,字子昭,号庸齋。
次九韶,字子美,講學梭山,号梭山居士。
次九齡,字子壽,學者稱複齋先生。
次九淵,字子靜,号存齋,結廬象山,學者稱象山先生)傳陸學者,為明州四先生。
(舒沈,字元質,一字元賓,奉化人。
沈煥,字叔晦,定海人。
袁燮,字和叔,鄞縣人。
楊簡,字敬仲,慈溪人。
築寶德潤湖上,更其名曰慈湖)袁、楊仕宦高,其名較顯。
袁言有矩矱,楊則頗入于禅。
攻象山者,每以為口實焉。
朱子門下,辟陸氏最力者為陳安卿(陳淳,字安卿,龍溪人),至草廬而和會朱、陸。
(吳澄,字幼清,學者稱草廬先生,撫州崇仁人。
繼草廬而和會朱、陸者,又有鄭師山。
名玉,字子美,徽州歙縣人。
嘗構師山書院,以處學者,故稱師山先生。
論者謂師山多右朱,草廬多右陸)陸氏門下,至安仁三湯,而息庵、存齋,皆入于朱,惟晦靜仍守陸學。
(湯幹,字升伯,學者稱息庵先生,安仁人。
弟巾,字仲能,學者稱晦靜先生。
巾,字季庸,學者稱存齋先生)傳之從子東澗(湯漢,字伯紀)及徑阪。
(徐霖,字景說,衢之西安人。
謝疊山其門人也。
疊山名枋得,字君直,戈陽人)徑阪之後,陸學浸衰。
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