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學源流派别

關燈
明(陳苑,字立大,江西上饒人。

    學者稱靜明先生)、寶峰(趙偕,字子永,宋宗室與籌後。

    慈溪人。

    隐大寶山麓,學者稱寶峰先生),得其遺書而再振之。

    元代科舉用朱,朱學幾于一統。

    至明,王陽明出,乃表彰陸氏焉。

     元代理學,不過衍紫陽之緒餘,明人則多能自樹立者,而陽明其尤也。

    明初學者,笃守宋儒矩矱。

    方正學(方孝孺,字希直,台之甯海人。

    自名其讀書之堂曰正學。

    正學大節凜然,論者謂其“持守之嚴,剛大之氣。

    與紫陽相伯仲”焉)、曹月川(曹瑞,字正夫,号月川,河南渑池人。

    劉蕺山雲:方正學後,斯道之絕而複續,實賴曹月川。

    即薛敬軒,亦聞其風而興起者)、吳康齋(吳與弼,字子傅,号康齋,撫州崇仁人。

    刻苦奮厲,辭官躬耕。

    或譏其所學未見精微。

    然其克己安貧,操持不懈,凜乎其不可犯,要不易及也)、薛敬軒(薛瑄,字德溫,号敬軒,山西河津人。

    其學兢兢于言行間檢點,悃愊無華,可謂恪守宋人矩矱。

    然有未見性之譏),皆其卓卓者。

    河東之學,傳諸泾野(呂柟,字仲木,号柟野,陝之高陽人。

    徑野講學,所至甚廣,講席幾與陽明中分。

    一時笃行之士,多出其門)、三原(王恕,字宗貫,号介庵,晚又号石渠,陝之三原人),仍重禮樂,笃躬行,存關學之面目,與師門少異其趣。

    康齋之學,傳諸白沙,主張“靜中養出端倪”,則于師門大變手眼矣。

    (陳獻章,字公甫,号石齋,新會白沙裡人,谥文恭。

    〇康齋弟子,又有胡居仁,字叔心,饒州餘幹人,學者稱敬齋先生;婁諒,字元貞,号一齋,廣信上饒人。

    一齋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,以“何思何慮、勿忘勿助”為居敬要指;敬齋辟之,謂其陷入異教)論者謂“有明之學,至白沙而後精,至陽明而後大”,白沙實陽明之前驅也。

     有明之學,自當以陽明(王守仁,字伯安,餘姚人)為大宗。

    理學名家,非衍陽明之緒餘,即與陽明相出入者也。

    陽明之學,蓋承朱學之敝而起。

    其學實近法象山,遠承明道,特較象山、明道,尤精且大耳。

    傳陽明之學者,當分浙中、江右、泰州三大派:浙中之學,以龍溪、緒山為眉目。

    (浙中王門,實以徐曰仁為稱首。

    曰仁名愛,号橫山,餘姚人。

    陽明之内兄弟也。

    受業最早。

    及門有未信者,曰仁辄為騎郵,門人益親。

    陽明稱為吾之顔淵。

    早卒。

    龍溪、緒山,講學最久,遂為王門之翹楚。

    龍溪王氏,名畿,字汝中,山陰人。

    緒山錢氏,名德洪,字洪甫,餘姚人)江右則東廓(鄒守益,字謙之,江西安福人)、念庵(羅洪先,字達夫,江西吉水人)、兩峰(劉文敏,字宜充,安福人)、雙江(聶敬,字文蔚,江西永豐人);及再傳塘南(王時槐,字子植,安福人。

    師兩峰)、思默(萬廷言,字以忠,江西南昌人。

    師念庵),皆有發明。

    泰州多豪傑之士,其流弊亦最甚。

    末年得劉蕺山(劉宗周,字起東,号念台,山陰人),提唱慎獨,又王學之一轉手也。

    與王學同時角立者,有止修、甘泉二家。

    (李材,字孟誠,号見羅,江西豐城人。

    以“止修”二字為學鹄。

    湛若水,字元照,号甘泉,廣東增城人。

    師白沙)其繼起而矯正其末流之弊者,則東林中之高、顧也(高攀龍,字存之,别号景逸;顧憲成,字叔時,别号泾陽,皆常州無錫人。

    泾陽契陽明,而深辟無善無惡之論)。

     明末大儒:梨洲(黃宗羲,字大沖,餘姚人)、夏峰(孫奇逢,字啟泰,号鐘元,北直容城人)、二曲(李中孚,盩匡人。

    家在二曲間,學者稱二曲先生),皆承王學;而亭林(顧炎武,初名绛,字甯人,昆山人)、船山(王夫之,字而農,号姜齋,衡陽人)、蒿庵(張爾岐,字稷若,濟陽人)、楊園(張履祥,字考夫,号念芝。

    居桐鄉之楊園,學者稱楊園先生。

    楊園嘗師蕺山,然學宗程、朱)、桴亭(陸世儀,字道威,太倉人),則皆宗朱。

    其後清獻起于南(陸隴其,字稼書,平湖人。

    辟陸、王最力),清恪起于北(張伯行,字孝先,号敬庵,儀封人),而學風乃漸變。

    湯文正(湯斌,字孔伯,号荊岘,晚号潛庵,睢州人)嘗師夏峰,後亦折入程、朱,但不辟陸、王耳。

    清代名臣,負理學重名者頗多,皆宗朱,然實多曲學阿世之流;心學承晚明之猖狂,彌以不振。

    蓋至是而宋明之哲學,垂垂盡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