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學源流派别

關燈
自宋以來,以理學名家者甚多,一一講之,勢将不可勝講。

    諸家有自有發明者,亦有僅守前人成說者。

    今先略述其源流派别,以下乃就其确有特見者,以次講之。

     宋學先河,當推安定(胡瑗,字翼之,泰州如臯人。

    世居安定,學者稱安定先生)、泰山(孫複,字明複,晉州陽平人。

    退居泰山,學者稱泰山先生)、徂徕(石介,字守道,奉符人。

    居徂徕山下,魯人稱為徂徕先生)。

    黃東發謂“本朝理學,雖至伊洛而精,實自三先生始”是也。

    安定于教育最有功。

    其在湖學,分經義、治事為兩齋,為宋人之學純于儒之始,亦宋儒喜言經世之學之始。

    泰山作《春秋尊王發微》,為宋學重綱紀、嚴名分之始。

    徂徕作《怪說》、《中國論》,以譏斥佛老、時文,則宋學排二氏、黜華采之始也。

    三先生者,雖未及心性之精微,然其為宋學之先河,則卓然不可誣矣。

     三先生同時,名儒甚多。

    其兼為名臣者,則有若範文正(範仲淹,字希文,蘇州吳縣人。

    文正之學,源出戚同文。

    同文,字同文,楚丘人。

    文正四子:長純祐,字天成;次純仁,字堯夫;次純禮,字彜叟;次純粹,字德孺。

    堯夫學最著。

    安定、泰山、徂徕,皆客文正門,堯夫皆從之遊。

    又從南城李觏。

    觏,字泰伯,學者稱盱江先生。

    〇橫渠少時喜言兵,嘗欲結客取洮西。

    谒文正,文正曰:“名教中自有樂地,何事于兵?”授以《中庸》。

    乃幡然志于道。

    故橫渠之學,實文正啟之也)韓忠獻(韓琦,字稚圭,安陽人)、歐陽文忠(歐陽修,字永叔,吉州廬陵人)、富文忠(富弼,字彥國,河南人)、司馬文正(司馬光,字君實,陝州夏縣人),而司馬氏最著。

    傳其學者,劉忠定(劉安世,字器之,大名人。

    忠定學最笃實。

    嘗問涑水:“有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乎?”曰:“其誠乎?”問其目。

    曰:“自不妄語始。

    ”學之七年而後成)、範正獻(範祖禹,字淳夫,一字夢得,華陽人。

    文正子康,字公休,又從正獻學)、晁景迂(晁說之,字以道,澶州人。

    傳涑水之數學)也。

    其窮而在下,或雖仕官而不以勳業著者,則有齊魯之士、劉、(士建中,字希道,郓州人。

    與泰山同時,泰山最推重之,徂徕亦服膺焉。

    劉顔,字子望,彭城人),閩中之四先生(陳襄,字述古,學者稱古靈先生。

    陳烈,字季慈,學者稱季甫先生。

    鄭穆,字闳中。

    周希孟,字公辟。

    四先生皆侯官人。

    少後于安定,而在周、程、張、邵之前。

    講學海上,有四先生之目。

    宋人溯道學淵源不之及。

    全謝山修《宋元學案》,為立《古靈四先生學案》),明州之楊、杜(楊适,字安道,慈溪人。

    杜淳,居慈溪),永嘉之儒志、經行(王開祖,字景山,學者稱儒志先生。

    丁昌期,學者稱經行先生。

    皆永嘉人),杭之吳師仁(字坦求,錢塘人),皆與湖學桴鼓相應。

    而閩中之章、黃(章望之,字表民,浦城人。

    黃晞,字景微,建安人),亦古靈一輩人。

    關中之申、侯(侯可,字無可,其先太原人,徙華陰。

    主華學二十年。

    為學極重禮樂。

    申顔,侯氏之友),開橫渠之先路。

    蜀之宇文止(宇文之邵,字公南,綿竹人)則範正獻之前茅也。

     宋學之确然自成為一種學問,實由周、程、張、邵。

    康節之學偏于數,理學家不認為正宗。

    (邵雍,字堯夫,範陽人。

    曾祖家衡漳;先生幼從父遷河南。

    元祐賜谥康節)橫渠之學純矣,然小程謂其“苦心極力之象多,寬裕溫和之氣少”,後人尊之,亦遂不如廉溪之甚。

    (張載,字子厚,鳳翔郿縣橫渠鎮人)濂溪作《太極圖說》及《通書》,實為宋儒言哲學之首出者。

    (周敦頤,字茂叔,道州營道人。

    知南康軍,家廬山蓮花峰下,有溪合于湓江,取營道故居濂溪名之)二程少嘗受業于濂溪,長而所學實由自得。

    然周子以主靜立人極,明道易之以主敬,伊川又益之以緻知,其學識一脈相承;朱子又謂二程之學,出自濂溪,後人遂尊為理學之正宗焉(程颢,字伯淳,洛陽人。

    學者稱明道先生。

    弟頤,字正叔,初稱廣平先生。

    後居伊陽,更稱伊川先生)。

     與五子同時者,有範蜀公(範鎮,字景仁,華陽人。

    祖禹其從孫也。

    蜀公猶子百祿,及從曾孫沖,亦皆理學家)、呂申公(呂公著,字晦叔,東萊人。

    谥正獻)、韓持國(韓維,谥持國,颍昌人);又有呂汲公(呂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