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學之源
關燈
小
中
大
理學者,佛學之反動,而亦兼采佛學之長,以調和中國之舊哲學與佛學者也。
一種學術,必有其獨至之處,亦必有其流弊。
流弊不可無以矯之,獨至之處,亦不容埋沒。
故新興之學術,必能祛舊學術之流弊,而保其所長;謂為代興之新學術可,謂為改良之舊學術亦無不可也。
凡百學術,新舊遞嬗之際皆然。
佛學與理學,亦何獨不然。
又天下無突然而生之事物,新者之興,必有所資于舊。
天下亦無真刍狗可棄之事物,一種學術,一時為人所厭棄,往往隔若幹年而又盛行焉。
理學之于中國舊哲學則如是。
中國舊有之哲學,蓋自神教時代,遞演遞進,至周、秦之際而極盛。
兩漢、魏、晉,雖間有新思想,然其大體,固不越古代哲學之範圍。
佛教興而中國哲學一時退處于無權,然其中固不乏獨至之處。
宋學興,乃即以是為憑借,以與佛學相抗焉。
故不知佛學之大要,不可以言宋學;不知中國古代哲學之大要,亦不可以言宋學也。
哲學有其質,亦有其緣。
論其質,則世界哲學,無不從同;以人之所疑者同也。
論其緣,則各民族所處之境,不能無異;所處之境異,斯其所以釋其疑者,亦自異矣。
此世界各國之哲學,所以畢同畢異也。
明乎此,乃可據見在哲學之條理,以求中國古代之哲學。
哲學之根本雲何?曰:宇宙觀、人生觀是已。
人生而莫不求知;求知,則凡可知之物,莫不欲盡明其底蘊。
人生而莫不求善;求善,則我之所執以為我者,必求措諸至當之地而始安。
夫宇宙者,萬物之總括也;明乎宇宙,則于事物無不明。
我者,宇宙中之一物也;明乎宇宙之蘊,則我之所以自處者,不蕲得其道,而自無不得其道矣。
此宇宙觀與人生觀,所以二而實一,而各國哲學,莫不始于宇宙論也。
宇果有際乎?宙果有初乎?此非人之所能知也。
顧古之人,不知其不可知也。
不知其不可知,而其事又卒不可知,古之人果何以釋此疑哉?曰:不知彼者視諸此。
由近以推遠,即小以見大,此人類求知之恒蹊。
哲學之初,亦若是則已矣。
物必有其所由來,欲明其物者,必先知其所由來,此不易之理也。
芸芸萬物,果孰從而知其所由來哉?古之人則本諸身以為推。
見夫生物之生,必由牝牡之合也,則以為一切物亦若是而已矣。
所謂“物本乎天,人本乎祖”也(《禮記·郊特牲》)。
于是陰陽為萬有之本之義立焉。
是為哲學之第一步(古代哲學,殆無不自男女構精,推想而出者。
易之二畫,疑即象男女陰。
《老子》曰:“大國者下流,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。
牝常以靜勝,牡以靜為下。
故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;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。
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
大國不過欲兼畜人,小國不過欲入事人。
夫兩者各得所欲,大者宜為下。
”尤皆以男女之事為喻也。
哲學之初,雜以男女生殖之說,不獨中國為然。
實由古人所欲推求,首在萬物之所由來也)。
顧既求所謂原因,則必得其惟一者。
求萬物之所由來,而得陰陽二元,非人智之所能甘也,則必進而求之。
進而求之,而惟一之境,實非人所能知,則不得不出以假設,以為陰陽之前,實有一為陰陽之所自出者,是為兩儀所從生之大極。
是為哲學之第二步。
哲學者,所以解釋一切現象者也。
不能解釋一切現象,不足以為哲學。
既有哲學,則必對一切現象,力求有以解釋之。
故哲學以解釋事物而興,亦以解釋事物而生變遷。
有陰陽二者,足以釋天地之相對矣,足以釋日月之代明矣;然時則有四,何以釋之?于是分陰陽為大少,而有所謂四象。
人之前後左右,其方向亦為四,以四象配之足矣。
加以身之所處則為五,更加首之所戴則為六,四正加以四隅則為八,八加中央為九,九之周圍為十二,又何以說之?于是有以四時分配四方,更加中央為五帝,加昊天上帝為六帝;五帝分主四時化育,而昊天上帝,則無所事事之說出焉。
有上帝周行八方,而還息乎中央,所謂大一行九宮之說出焉。
九宮之周圍為十二,恰與一年十二月之數相當;于是天子之治天下,十二月各有其當行之政,謂其本乎天意也。
(五帝六天,說出緯候。
謂“東方青帝靈威仰,主春生;南方赤帝亦熛怒,主夏長;西方白帝白招拒,主秋成;北方黑帝汁光紀,主冬藏;中央黃帝含樞紐,則寄王四時”。
以四時化育,亦須土也。
更加昊天上帝耀魄寶,則為六帝。
昊天上帝為最尊之天神,餘五帝則分主化育之功者也。
大一行九宮,說出《乾鑿度》。
《鄭注》曰:“大一者,北辰神名。
下行八卦之宮,每四乃還于中央。
中央者,北辰之所居,故謂之九宮。
天數大分,以陽出,以陰入。
陽起于子,陰起于午。
是以大一下行九宮,從坎宮始。
自此而從于坤宮。
自此而從于震宮。
自此而從于巽宮。
所行半矣,還息于中央之宮。
既又自此而從于乾宮。
又自此而從于兌宮。
又自此而從于艮宮。
又自此而從于離宮。
行則周矣,上遊息于大一之星,而反紫宮。
行起從坎宮始,終于離宮也。
”案此所謂大一者,即昊天上帝耀魄寶也。
古說天有九野,故地有九州。
明堂亦有九室,王者居之,以出政令,蓋象昊天上帝也。
五官之設,則所以象五方帝也。
昊天上帝,無所事事,故古代君德,亦貴無為。
無為非無所事事,乃複起之義,其初蓋正謂無所事事耳。
古代神教,最尊天象,故舉四時八方等說,一一以此貫之也。
〇天有九野,見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)凡此者,皆舉錯雜之現象,一一以哲學釋之,且穿貫諸說為一說者也。
此為哲學之第三步。
自物質言之,則因天有四時,而萬物皆生于土,乃分物質為五行。
五行之生,以微著為次,此所以說萬物之生成。
(《尚書·洪範正義》:“萬物成形,以微著為漸。
五行先後,亦以微著為次。
水最微為一,火漸著為二,木形實為三,金體固為四,土質大為五也”)又有相生相勝之說,則所以說萬物之疊成疊毀者也(蕭吉《五行大義》:“木生火者,木性溫暖,伏其中,鑽灼而出。
火生土者,火熱,故能焚木。
木焚而成灰,灰即土也。
金居石,依山津潤而生;聯土成山必生石,故生金。
金生水者,少陰之氣,溫潤流澤;銷金亦為水。
水生木者,水潤而能生。
”《白虎通·五行篇》:“天地之性:衆勝寡,故水勝火也。
精勝堅,故火勝金。
剛勝柔,故金勝木。
專勝散,故木勝土。
實勝虛,故土勝水也。
”案此篇于萬物之成毀,無不以五行生勝釋之。
其說雖不足信,然在當時,實能遍釋一切現象,且頗有條理統系也)。
萬物之疊成疊毀,自淺者視之,則以為成者自無而出有,毀者自有而之無而已。
稍深思之,則知宇宙間物,隻有所謂變化,更無所謂有無。
質力不滅之理,固不必待科學為證,即據理推測,亦未嘗不可得之也。
既知宇宙間隻有變化,更無有無,則不得不以萬物之原質為一。
萬物之原質,古人名之曰氣。
“臭腐化為神奇,神奇化為臭腐”,皆此氣之變化也。
(《莊子·知北遊》:“人之生,氣之聚也。
聚則為生,生則死。
臭腐複化為神奇,神奇複化為臭腐,通天下一氣耳。
”)于是萬物之原因,乃不在其
一種學術,必有其獨至之處,亦必有其流弊。
流弊不可無以矯之,獨至之處,亦不容埋沒。
故新興之學術,必能祛舊學術之流弊,而保其所長;謂為代興之新學術可,謂為改良之舊學術亦無不可也。
凡百學術,新舊遞嬗之際皆然。
佛學與理學,亦何獨不然。
又天下無突然而生之事物,新者之興,必有所資于舊。
天下亦無真刍狗可棄之事物,一種學術,一時為人所厭棄,往往隔若幹年而又盛行焉。
理學之于中國舊哲學則如是。
中國舊有之哲學,蓋自神教時代,遞演遞進,至周、秦之際而極盛。
兩漢、魏、晉,雖間有新思想,然其大體,固不越古代哲學之範圍。
佛教興而中國哲學一時退處于無權,然其中固不乏獨至之處。
宋學興,乃即以是為憑借,以與佛學相抗焉。
故不知佛學之大要,不可以言宋學;不知中國古代哲學之大要,亦不可以言宋學也。
哲學有其質,亦有其緣。
論其質,則世界哲學,無不從同;以人之所疑者同也。
論其緣,則各民族所處之境,不能無異;所處之境異,斯其所以釋其疑者,亦自異矣。
此世界各國之哲學,所以畢同畢異也。
明乎此,乃可據見在哲學之條理,以求中國古代之哲學。
哲學之根本雲何?曰:宇宙觀、人生觀是已。
人生而莫不求知;求知,則凡可知之物,莫不欲盡明其底蘊。
人生而莫不求善;求善,則我之所執以為我者,必求措諸至當之地而始安。
夫宇宙者,萬物之總括也;明乎宇宙,則于事物無不明。
我者,宇宙中之一物也;明乎宇宙之蘊,則我之所以自處者,不蕲得其道,而自無不得其道矣。
此宇宙觀與人生觀,所以二而實一,而各國哲學,莫不始于宇宙論也。
宇果有際乎?宙果有初乎?此非人之所能知也。
顧古之人,不知其不可知也。
不知其不可知,而其事又卒不可知,古之人果何以釋此疑哉?曰:不知彼者視諸此。
由近以推遠,即小以見大,此人類求知之恒蹊。
哲學之初,亦若是則已矣。
物必有其所由來,欲明其物者,必先知其所由來,此不易之理也。
芸芸萬物,果孰從而知其所由來哉?古之人則本諸身以為推。
見夫生物之生,必由牝牡之合也,則以為一切物亦若是而已矣。
所謂“物本乎天,人本乎祖”也(《禮記·郊特牲》)。
于是陰陽為萬有之本之義立焉。
是為哲學之第一步(古代哲學,殆無不自男女構精,推想而出者。
易之二畫,疑即象男女陰。
《老子》曰:“大國者下流,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。
牝常以靜勝,牡以靜為下。
故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;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。
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
大國不過欲兼畜人,小國不過欲入事人。
夫兩者各得所欲,大者宜為下。
”尤皆以男女之事為喻也。
哲學之初,雜以男女生殖之說,不獨中國為然。
實由古人所欲推求,首在萬物之所由來也)。
顧既求所謂原因,則必得其惟一者。
求萬物之所由來,而得陰陽二元,非人智之所能甘也,則必進而求之。
進而求之,而惟一之境,實非人所能知,則不得不出以假設,以為陰陽之前,實有一為陰陽之所自出者,是為兩儀所從生之大極。
是為哲學之第二步。
哲學者,所以解釋一切現象者也。
不能解釋一切現象,不足以為哲學。
既有哲學,則必對一切現象,力求有以解釋之。
故哲學以解釋事物而興,亦以解釋事物而生變遷。
有陰陽二者,足以釋天地之相對矣,足以釋日月之代明矣;然時則有四,何以釋之?于是分陰陽為大少,而有所謂四象。
人之前後左右,其方向亦為四,以四象配之足矣。
加以身之所處則為五,更加首之所戴則為六,四正加以四隅則為八,八加中央為九,九之周圍為十二,又何以說之?于是有以四時分配四方,更加中央為五帝,加昊天上帝為六帝;五帝分主四時化育,而昊天上帝,則無所事事之說出焉。
有上帝周行八方,而還息乎中央,所謂大一行九宮之說出焉。
九宮之周圍為十二,恰與一年十二月之數相當;于是天子之治天下,十二月各有其當行之政,謂其本乎天意也。
(五帝六天,說出緯候。
謂“東方青帝靈威仰,主春生;南方赤帝亦熛怒,主夏長;西方白帝白招拒,主秋成;北方黑帝汁光紀,主冬藏;中央黃帝含樞紐,則寄王四時”。
以四時化育,亦須土也。
更加昊天上帝耀魄寶,則為六帝。
昊天上帝為最尊之天神,餘五帝則分主化育之功者也。
大一行九宮,說出《乾鑿度》。
《鄭注》曰:“大一者,北辰神名。
下行八卦之宮,每四乃還于中央。
中央者,北辰之所居,故謂之九宮。
天數大分,以陽出,以陰入。
陽起于子,陰起于午。
是以大一下行九宮,從坎宮始。
自此而從于坤宮。
自此而從于震宮。
自此而從于巽宮。
所行半矣,還息于中央之宮。
既又自此而從于乾宮。
又自此而從于兌宮。
又自此而從于艮宮。
又自此而從于離宮。
行則周矣,上遊息于大一之星,而反紫宮。
行起從坎宮始,終于離宮也。
”案此所謂大一者,即昊天上帝耀魄寶也。
古說天有九野,故地有九州。
明堂亦有九室,王者居之,以出政令,蓋象昊天上帝也。
五官之設,則所以象五方帝也。
昊天上帝,無所事事,故古代君德,亦貴無為。
無為非無所事事,乃複起之義,其初蓋正謂無所事事耳。
古代神教,最尊天象,故舉四時八方等說,一一以此貫之也。
〇天有九野,見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)凡此者,皆舉錯雜之現象,一一以哲學釋之,且穿貫諸說為一說者也。
此為哲學之第三步。
自物質言之,則因天有四時,而萬物皆生于土,乃分物質為五行。
五行之生,以微著為次,此所以說萬物之生成。
(《尚書·洪範正義》:“萬物成形,以微著為漸。
五行先後,亦以微著為次。
水最微為一,火漸著為二,木形實為三,金體固為四,土質大為五也”)又有相生相勝之說,則所以說萬物之疊成疊毀者也(蕭吉《五行大義》:“木生火者,木性溫暖,伏其中,鑽灼而出。
火生土者,火熱,故能焚木。
木焚而成灰,灰即土也。
金居石,依山津潤而生;聯土成山必生石,故生金。
金生水者,少陰之氣,溫潤流澤;銷金亦為水。
水生木者,水潤而能生。
”《白虎通·五行篇》:“天地之性:衆勝寡,故水勝火也。
精勝堅,故火勝金。
剛勝柔,故金勝木。
專勝散,故木勝土。
實勝虛,故土勝水也。
”案此篇于萬物之成毀,無不以五行生勝釋之。
其說雖不足信,然在當時,實能遍釋一切現象,且頗有條理統系也)。
萬物之疊成疊毀,自淺者視之,則以為成者自無而出有,毀者自有而之無而已。
稍深思之,則知宇宙間物,隻有所謂變化,更無所謂有無。
質力不滅之理,固不必待科學為證,即據理推測,亦未嘗不可得之也。
既知宇宙間隻有變化,更無有無,則不得不以萬物之原質為一。
萬物之原質,古人名之曰氣。
“臭腐化為神奇,神奇化為臭腐”,皆此氣之變化也。
(《莊子·知北遊》:“人之生,氣之聚也。
聚則為生,生則死。
臭腐複化為神奇,神奇複化為臭腐,通天下一氣耳。
”)于是萬物之原因,乃不在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