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學之源

關燈
何以有,而在其何以變。

    (此時已知有無之不可知矣。

    《列子·湯問》:“殷湯問于夏革曰:‘古初有物乎?夏革曰:古初無物,今安得物?後之人将謂今之無物,可乎?’湯曰:‘然則物無先後乎?’夏革曰:‘物之終始,初無極已,始或為終,終或為始,惡知其紀?然自物之外,自事之先,朕所不知也。

    ’”言此義最明)世界質力之變化,非人之所能知也。

    即其變而名之,則曰動而已矣。

    于是時界之真原因,乃成為一種動力。

    《易·大傳》曰:“易不可見,則乾坤或幾乎息。

    ”(《易與《春秋》皆首元。

    元即動力也。

    《易》曰:“大哉乾元!萬物資始,乃統天。

    ”《春秋繁露·重政篇》曰:“元猶原也。

    元者,萬物之本,在乎天地之間。

    ”《乾鑿度》曰:“有太易,有太初,有太始,有太素。

    太易者,未見氣也;太初者,氣之始也;太始者,形之始也;太素者,質之始也。

    氣形質具而未相離,謂之混沌。

    混沌者,言萬物相混沌而未相離也。

    ”皆以一種動力,為宇宙之源也)《老子》曰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

    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;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

    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。

    ”皆指此而言之也。

    (谷者,空虛之義。

    神者,動力之謂。

    不死,言其不息。

    玄者,深遠之義。

    牝者,物之所由生。

    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,言天地由此而生也。

    綿綿若存言其力之不可見。

    用之不勤,仍言其不息也)是為哲學之第四步。

     宇宙之間,既無所謂有無,則尋常所謂有無之見破。

    尋常所謂有無之見破,則所謂無者,其實皆有。

    其實皆有,而又明見為無,則所謂有無者,非真有無,乃人能認識與不能認識之别耳。

    同一氣也,何以或為人所能認識?或為人所不能認識?以其氣有疏密故也。

    密則為人所能識,疏則非人所能識矣。

    故曰:“精氣為物,遊魂為變。

    ”(精者,物質凝集緊密之謂。

    《公羊》莊十年:“觕者曰侵,精者曰伐。

    ”《注》:“觕,粗也;精,猶密也。

    ”《老子》:“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。

    ”真阗同訓。

    《管子·内業》:“凡物之精,此則為生,下為河嶽,上為列星。

    ”即“精氣為物”之說。

    又曰:“流于天地之間,謂之鬼神。

    ”則“遊魂為變”之說也。

    遊訓遊散,見韓康伯《注》)古人說死生之故,恒以是言之(人所識謂之明,所不識謂之幽,有幽明而無死生也。

    後來言此理者,張橫渠最明)。

     既以宇宙萬物,為一氣所成,陰陽二元之說,其自此遂廢乎?曰:不然。

    陰陽之說,與一氣之說,相成而不相破者也。

    自其本質言之曰一氣,自其鼓蕩言之曰陰陽。

    蓋變動之象,為人所能識者,不外乎相迎相距。

    一迎一距,以理言,固可謂為同體而異用;以象論,夫固見其判然而不同。

    既已判然不同,即可立陰陽二名以命之矣。

    職是故,古人即所謂一氣者,而判之為輕清重濁二端。

    “輕清者上為天,重濁者下為地。

    ”(見《列子·天瑞篇》)物之輕浮而上升者,皆天類也。

    其重濁而下降者,皆地類也。

    (《易·文言》曰:“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則各從其類也”)天地之氣,初非各不相涉,而且彼此相求。

    春融和,夏炎暑,則曰“天氣下降,地氣上騰。

    ”秋肅殺,冬閉塞,則曰“天地不通”。

    (《月令》)自男女雌雄牝牡之相求,以至于日月之運行,寒暑之疊代,無不可以是釋之。

    陰陽二元之說,與宇宙原質為一氣之說,不惟不相背,且相得益彰、相待而成矣。

    是為哲學之第五步。

     宇宙一切現象,既莫非氣之所成;而其所由然,又皆一氣之自為鼓蕩,而非有物焉以為之主,(《莊子》所謂“吹萬不同,使其自己,鹹其自取,怒者其誰”也)則其說,已成今所謂泛神論。

    泛神論者,世界之本體即神。

    于其浩無邊際,而見其偉大焉;于其更無起訖,而見其不息焉;于其變化無方,而仍有其不易之則,而見其不測與有秩序焉。

    泛神論之所謂神,較之一神論、多神論之所謂神,固覺其确實而可信;亦正因其确實可信,而彌覺其大也。

    故中國古籍,于神之一字,皆極其歎美。

    (《易·大傳》曰:“神無方而易無體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陰陽不測之謂神。

    ”言彌淪乎宇宙之間者,惟有一神,更不能偏指一物以當之也。

    故曰:“鬼神之為德,其盛矣乎!視之而不見,聽之而不聞,體物而不可遺。

    ”張橫渠說鬼神,亦深得古人之旨)而如“至誠無息”等之所謂至誠,亦皆所以狀世界之本體者也。

     通宇宙之間,既除一氣之外,更無餘物,則人亦自為此氣之所成,而為宇宙之一體。

    宇宙之一體,何以成為人?自宇宙言之謂之命,自人言之謂之性(《大戴禮記·本命篇》)。

    宇宙間一切,各有其不易之則。

    人為宇宙之一體,自亦有其當循之道,故人貴盡性。

    抑人既為宇宙之一體,非盡明乎宇宙之理,固無從知自處之方;苟真明乎自處之方,則于宇宙之理,已無不貫矣。

    故曰:“盡其心者,知其性也;知其性,則知天矣。

    ”(《孟子·盡心》)又曰:“窮理盡性,以至于命。

    ”(《本命篇》)我者,宇宙之一體;萬物亦宇宙之一體。

    萬物與我,既同為宇宙之一體,則明乎處我之道者,亦必明乎處物之道。

    故曰:“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;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;能盡物之性,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;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。

    ”(《中庸》。

    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有其時,地有其财,人有其治,夫是之謂能參。

    ”亦此義。

    所謂治,乃盡性後之辦法也)此所謂天人合一。

    至此,則人與自然,冥合無間,而推論之能事極,而力行之意蘊,亦盡于此矣。

    此為哲學之第六步。

     中國古代之道德倫理,無一不本于法自然者。

    以全宇宙皆一氣所成也,故我與天地萬物,可以為一體。

    (惠施之說,見《莊子·天下篇》。

    一體,即融合無間之謂;與上文所用一體字異義。

    上文所用一體,乃《孟子》“子夏、子遊、子張,皆有聖人之一體”之一體也)以全宇宙之動蕩不已也,故有自強不息之義。

    夫合全宇宙而為一動,則雖謂其動即其靜可也,故動靜交相資。

    以其變化不居,而仍有其一定之則也,故有變易、不易、易簡三義,乃盡《易》之蘊。

    (《周易正義·八論》引《乾鑿度》曰:“《易》一名而含三義:所謂易也、變易也、不易也。

    易者其德也:光明四通,簡易立節,天以爛明,日月星辰,布設張列,通精無門,藏神無穴,不煩不擾,澹泊不失。

    變易者其氣也:天地不變,不能通義。

    易者其位也:天在上,地在下。

    ”鄭玄依此作《易贊》及《易論》曰:“《易》一名而含三義:易簡,一也。

    變易,二也。

    不易,三也。

    ”案此《易》之大義也。

    自然現象從差别中見其平等,亦從平等中見其差别。

    從平等中見其差别,則所謂易也;從差别中見其平等,則所謂不易也。

    所謂易簡者,謂極錯雜之現象,統馭于極簡單之原理;莫之為而為,莫之緻而至:亘古如斯,從不差忒也)以時時變動不居也,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