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學之源
關燈
小
中
大
動物亦不知也。
此特以大概言之。
若一一細别,則吾之所知者,人不能知;人之所知者,我亦不知。
人人自謂所知與人相同,實則無一真同者也。
然則一切皆心造無疑矣。
佛說創造此等者為第八識。
八識能總持萬法而不變壞。
法者,人所由以認識世界,康德所謂“先天範疇”也。
七識以八識所造之境為緣,恒審思量,執為實有;而所謂我,所謂世界,于是乎成矣。
)此其說,實與今之認識論相通。
其所異者,則今之認識論,但證明世界真相不可知,一切皆出人之認識而止;而佛教則于此義既明之後,又必有其蕲向之的、修持之法耳。
此則以佛教究為教而非徒學故也。
所謂世界,苦邪樂邪?自樂觀者言之,則曰樂,以世界本善也。
今之所以不善者,乃其未至于善,而非其終不能善。
抑且以進化之理言之,世界終當止于至善也(亞裡士多德之說即如此。
此西人進化之說所由來也)。
自悲觀者言之,則世界之為世界,不過如此。
今日固不可為善,将來亦未必能善。
以其質本惡也。
然則欲求去苦得樂,惟有消滅世界耳。
此佛教之終極,所以在于涅槃也。
夫世界何自始邪?自恒人言之,則曰:盤古一身,化為萬有;曰:上帝創造,七日而成耳。
自不講認識論之哲學家言之,則曰不可知耳。
自持唯識論者言,則人有識之始,即世界成立之時;世界者,識之所造也。
世界既為識所造,欲消滅世界,惟有滅識耳。
故佛教假名識所由起曰“無明”。
而曰:“無明生行,行生識,識生名色,名色生六人,人生觸,觸生受,受生愛,愛生取,取生有,有生生,生生生老病死苦。
”所謂“十二緣生”,亦即所謂“苦集二谛”也。
斷此二谛,時曰“滅谛”。
滅也者,滅此識也。
滅識非自殺之謂,自殺隻能殺其身,不能斷其識也。
斷其識者,所謂“轉識成智”也。
識所以可轉為智者,以佛教假名一切罪業之本為無明,本來清淨之體曰“真如”;“真如無明,同體不離”;(佛家喻之以水與波。
在今日,則有一更切而易明之譬,生理、病理是也。
病時生理,異乎平時,然非别有一身;去病還健,亦非别易一身也)“無明可熏真如而為迷,真如亦可還熏無明而成智也。
”佛之所謂寂滅者,雖曰轉識成智,非謂使識消滅。
然所謂世界,既系依識而立,識轉為智,即是識滅;識滅,即世界消滅矣。
故佛教之究竟,終不離于涅槃也。
夫如是,則佛教與中國哲學之同異,可知已矣。
佛家既謂一切迷誤皆起于識,則借智以探求真理,自然無有是處。
佛家所謂智,不徒不能借智以求,且必斷識而後能得,所謂“惟證相應”也。
夫如是,則其修持之法,必緻漠視事物,而徒緻力于一心;而其所謂緻力于一心者,又非求以此心,駕馭事物,而在斷滅此心之識。
此為佛教進步必至之符。
(一種學問,不能無所注重。
有所注重,即有所偏矣。
治理學者,曷嘗謂當摒棄事物,專談心性?然物莫能兩大,既以心性為重,終必至于遺棄事物,此勢所必至,無可如何者也。
佛家六度、萬行,曷嘗偏于寂滅?然既以心識為主,終亦必偏于治内。
亦猶理學未嘗教人以空疏,而卒不免于空疏也)諸宗之所以皆衰,禅宗之所以獨盛,蓋由于此。
又中國人之所求,為處置事物。
處置事物,至當不易之道,惟有一點,是為儒家所謂中庸。
仁義皆善,過即為惡。
(理學家所謂“無善惡,隻有過不及;中即善,過不及即惡”也)佛教既以去苦為的,較之中國,自不能不偏于仁。
其所謂“菩薩行”者,即純然一有人無我之境界。
(讀《華嚴經》,最可見之。
佛說四聖:曰“佛”,曰“菩薩”,曰“緣覺”,曰“聲聞”。
緣覺、聲聞,因怖畏生死而修道,猶有我之見存,故大乘斥其不足成佛。
菩薩則全與恒人相反。
恒人念念不離乎我,菩薩念念有人無我。
基督所行,方佛斯義。
猶有人我之見存,與恒人處于對待之地位,未為盡善也。
佛則超乎對待之境之外矣。
佛教以超出世界為宗旨,故必至佛而後為究竟。
然佛無可學,恒人所能學者,止于菩薩。
行菩薩行,所以蕲成佛也)故可委身以飼餓虎,又可任人節節支解,不生嗔怒。
由中國之道言之,則過于仁而适成為不仁矣。
佛教修持之宗旨,可攝以一語曰:“悲智雙修。
”所謂悲者,本于佛教之悲觀。
其視世界,徹始徹終,皆為罪惡,無可改良之理。
欲求善美,惟有舉此世界而消滅之耳。
故其視世界之内,無一人一物而非流轉苦海,無一人一物而不可悲可憫也。
所謂智者,則為救此世界之法所自出。
必深觀此世界之究竟,乃能知其緻苦之由,乃知所以救之之道。
救之之道既得,則一切善巧方便,皆自此出焉。
其修持之法,亦可攝以一語,曰:“止觀雙修”。
止非寂然不動之謂,而常在正念之謂,(若以寂然不動為正念,則亦可,所謂“正念者無念”也)所謂“十二時中,常念于法,不相舍離”也。
蓋天下之禍,成于著而實起于微。
一九一四年歐洲之大戰,其禍可畏博矣。
推厥由來,則曰:由各民族有互相疾惡之心也;由資本家皆思朘人以自肥也。
各民族何以有互相疾惡之心?各資本家何故皆思朘人以自肥?其所由來者遠矣。
不能拔其本、塞其源,而徒欲去其相疾惡之心,與其朘人自肥之念,無益也。
然此等原因,極為深遠,推得一層,又有一層在其後,則将奈何?曰:原因雖極繁複,而其性質則極簡單,一言蔽之,曰“不正之念”而已。
一人起不正之念,則必傳遞激動第二人;第二人又激動第三人。
如水起微波,漸擴漸大。
其極,遂至于懷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
然分析之,原不過一一微波之相激。
苟能使千萬微波,同時靜止,水患固可以立除;即能于千萬微波中,靜止其一二,其靜止之力,亦必足以殺洶湧之勢,猶其洶湧之勢,足以破靜止之局也。
要之,止波其本矣,此止之義也。
觀則所以求智。
世界上事,恒人但觀其表面,故其論皆似是而非。
佛則必須觀鑒到底。
故世俗所謂大善,自佛觀之,悉成罪業。
且如愛國、愛世界,豈非世俗以為大善者哉?然愛其國,則必不愛異國,而兩國相争,伏屍流血之禍,伏于此矣。
貪戀執著,禍之所由起也。
愛世界而不知其方,使貪戀執著之情,波及于人人而不可拔,亦為世界造禍也。
故恒人之所謂善,佛譬之“以少水沃冰山,暫得融解,還增其厚”。
然則人固當常念于法,而何者為法,非觀鑒極深,亦何由知之哉?此止觀二者,所以如車兩輪,如鳥雙翼,不可偏廢也。
佛教立說之法,亦有與中國人異者,曰“徹底”。
中國人重實務。
先聖先賢之說,大抵就事論事之言。
誠不敢謂先聖先賢,不知究極之理,然其所傳之說,則固以就事論事者為多矣。
佛家則不然。
每立一說,必審其所“安立”之處。
曰“某說在某種标準之下言之,若易一标準,則不如是矣”;曰“某法不過一種方便,若語其究竟,則不如此矣”。
此等處,中國多不之及,佛家則極為謹嚴。
故其說路路可通,面面無病。
稱佛說者,所由以圓字美之也。
此實印度人言語之法,與中國不同也。
以上所述,中國古代之哲學,乃理學家之所取材也;佛教之哲學,則或為其所反對,或為其所攝取者也。
明乎此,而理學可以進論矣。
此特以大概言之。
若一一細别,則吾之所知者,人不能知;人之所知者,我亦不知。
人人自謂所知與人相同,實則無一真同者也。
然則一切皆心造無疑矣。
佛說創造此等者為第八識。
八識能總持萬法而不變壞。
法者,人所由以認識世界,康德所謂“先天範疇”也。
七識以八識所造之境為緣,恒審思量,執為實有;而所謂我,所謂世界,于是乎成矣。
)此其說,實與今之認識論相通。
其所異者,則今之認識論,但證明世界真相不可知,一切皆出人之認識而止;而佛教則于此義既明之後,又必有其蕲向之的、修持之法耳。
此則以佛教究為教而非徒學故也。
所謂世界,苦邪樂邪?自樂觀者言之,則曰樂,以世界本善也。
今之所以不善者,乃其未至于善,而非其終不能善。
抑且以進化之理言之,世界終當止于至善也(亞裡士多德之說即如此。
此西人進化之說所由來也)。
自悲觀者言之,則世界之為世界,不過如此。
今日固不可為善,将來亦未必能善。
以其質本惡也。
然則欲求去苦得樂,惟有消滅世界耳。
此佛教之終極,所以在于涅槃也。
夫世界何自始邪?自恒人言之,則曰:盤古一身,化為萬有;曰:上帝創造,七日而成耳。
自不講認識論之哲學家言之,則曰不可知耳。
自持唯識論者言,則人有識之始,即世界成立之時;世界者,識之所造也。
世界既為識所造,欲消滅世界,惟有滅識耳。
故佛教假名識所由起曰“無明”。
而曰:“無明生行,行生識,識生名色,名色生六人,人生觸,觸生受,受生愛,愛生取,取生有,有生生,生生生老病死苦。
”所謂“十二緣生”,亦即所謂“苦集二谛”也。
斷此二谛,時曰“滅谛”。
滅也者,滅此識也。
滅識非自殺之謂,自殺隻能殺其身,不能斷其識也。
斷其識者,所謂“轉識成智”也。
識所以可轉為智者,以佛教假名一切罪業之本為無明,本來清淨之體曰“真如”;“真如無明,同體不離”;(佛家喻之以水與波。
在今日,則有一更切而易明之譬,生理、病理是也。
病時生理,異乎平時,然非别有一身;去病還健,亦非别易一身也)“無明可熏真如而為迷,真如亦可還熏無明而成智也。
”佛之所謂寂滅者,雖曰轉識成智,非謂使識消滅。
然所謂世界,既系依識而立,識轉為智,即是識滅;識滅,即世界消滅矣。
故佛教之究竟,終不離于涅槃也。
夫如是,則佛教與中國哲學之同異,可知已矣。
佛家既謂一切迷誤皆起于識,則借智以探求真理,自然無有是處。
佛家所謂智,不徒不能借智以求,且必斷識而後能得,所謂“惟證相應”也。
夫如是,則其修持之法,必緻漠視事物,而徒緻力于一心;而其所謂緻力于一心者,又非求以此心,駕馭事物,而在斷滅此心之識。
此為佛教進步必至之符。
(一種學問,不能無所注重。
有所注重,即有所偏矣。
治理學者,曷嘗謂當摒棄事物,專談心性?然物莫能兩大,既以心性為重,終必至于遺棄事物,此勢所必至,無可如何者也。
佛家六度、萬行,曷嘗偏于寂滅?然既以心識為主,終亦必偏于治内。
亦猶理學未嘗教人以空疏,而卒不免于空疏也)諸宗之所以皆衰,禅宗之所以獨盛,蓋由于此。
又中國人之所求,為處置事物。
處置事物,至當不易之道,惟有一點,是為儒家所謂中庸。
仁義皆善,過即為惡。
(理學家所謂“無善惡,隻有過不及;中即善,過不及即惡”也)佛教既以去苦為的,較之中國,自不能不偏于仁。
其所謂“菩薩行”者,即純然一有人無我之境界。
(讀《華嚴經》,最可見之。
佛說四聖:曰“佛”,曰“菩薩”,曰“緣覺”,曰“聲聞”。
緣覺、聲聞,因怖畏生死而修道,猶有我之見存,故大乘斥其不足成佛。
菩薩則全與恒人相反。
恒人念念不離乎我,菩薩念念有人無我。
基督所行,方佛斯義。
猶有人我之見存,與恒人處于對待之地位,未為盡善也。
佛則超乎對待之境之外矣。
佛教以超出世界為宗旨,故必至佛而後為究竟。
然佛無可學,恒人所能學者,止于菩薩。
行菩薩行,所以蕲成佛也)故可委身以飼餓虎,又可任人節節支解,不生嗔怒。
由中國之道言之,則過于仁而适成為不仁矣。
佛教修持之宗旨,可攝以一語曰:“悲智雙修。
”所謂悲者,本于佛教之悲觀。
其視世界,徹始徹終,皆為罪惡,無可改良之理。
欲求善美,惟有舉此世界而消滅之耳。
故其視世界之内,無一人一物而非流轉苦海,無一人一物而不可悲可憫也。
所謂智者,則為救此世界之法所自出。
必深觀此世界之究竟,乃能知其緻苦之由,乃知所以救之之道。
救之之道既得,則一切善巧方便,皆自此出焉。
其修持之法,亦可攝以一語,曰:“止觀雙修”。
止非寂然不動之謂,而常在正念之謂,(若以寂然不動為正念,則亦可,所謂“正念者無念”也)所謂“十二時中,常念于法,不相舍離”也。
蓋天下之禍,成于著而實起于微。
一九一四年歐洲之大戰,其禍可畏博矣。
推厥由來,則曰:由各民族有互相疾惡之心也;由資本家皆思朘人以自肥也。
各民族何以有互相疾惡之心?各資本家何故皆思朘人以自肥?其所由來者遠矣。
不能拔其本、塞其源,而徒欲去其相疾惡之心,與其朘人自肥之念,無益也。
然此等原因,極為深遠,推得一層,又有一層在其後,則将奈何?曰:原因雖極繁複,而其性質則極簡單,一言蔽之,曰“不正之念”而已。
一人起不正之念,則必傳遞激動第二人;第二人又激動第三人。
如水起微波,漸擴漸大。
其極,遂至于懷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
然分析之,原不過一一微波之相激。
苟能使千萬微波,同時靜止,水患固可以立除;即能于千萬微波中,靜止其一二,其靜止之力,亦必足以殺洶湧之勢,猶其洶湧之勢,足以破靜止之局也。
要之,止波其本矣,此止之義也。
觀則所以求智。
世界上事,恒人但觀其表面,故其論皆似是而非。
佛則必須觀鑒到底。
故世俗所謂大善,自佛觀之,悉成罪業。
且如愛國、愛世界,豈非世俗以為大善者哉?然愛其國,則必不愛異國,而兩國相争,伏屍流血之禍,伏于此矣。
貪戀執著,禍之所由起也。
愛世界而不知其方,使貪戀執著之情,波及于人人而不可拔,亦為世界造禍也。
故恒人之所謂善,佛譬之“以少水沃冰山,暫得融解,還增其厚”。
然則人固當常念于法,而何者為法,非觀鑒極深,亦何由知之哉?此止觀二者,所以如車兩輪,如鳥雙翼,不可偏廢也。
佛教立說之法,亦有與中國人異者,曰“徹底”。
中國人重實務。
先聖先賢之說,大抵就事論事之言。
誠不敢謂先聖先賢,不知究極之理,然其所傳之說,則固以就事論事者為多矣。
佛家則不然。
每立一說,必審其所“安立”之處。
曰“某說在某種标準之下言之,若易一标準,則不如是矣”;曰“某法不過一種方便,若語其究竟,則不如此矣”。
此等處,中國多不之及,佛家則極為謹嚴。
故其說路路可通,面面無病。
稱佛說者,所由以圓字美之也。
此實印度人言語之法,與中國不同也。
以上所述,中國古代之哲學,乃理學家之所取材也;佛教之哲學,則或為其所反對,或為其所攝取者也。
明乎此,而理學可以進論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