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考據學

關燈
病之原,戴氏并不知之;乃咎其偏于言理,而欲救之以情。

    不知情無客觀标準,固有行之者以為協乎人情,而受之者以為不能堪者矣。

    況宋儒所言之理,并非吾人當下推度所得之理;其所謂理者,必人欲去盡而後能見;故就實際言之,亦可謂無人能見得此理;其說用諸實際,誠不免失之空洞,然非如戴氏之所诋也。

     又一派為顔元[習齋],則其所反對者,不僅限于宋學,特于宋學為尤甚耳。

    其說譏中國之讀書人,大偏于紙上,而不習實務。

    于宋學之空談心性,并書而不讀者,自然反對尤烈矣。

    謂求之于心,久之而自覺其可信者,實系一種心理變态,逮用諸實事,則全不足恃。

    故主恢複古人六藝之教(禮、樂、射、禦、書、數),凡事皆須實習。

    案謂中國讀書人太疏于實務,自亦不錯。

    但研究發明,與實際應用,分為兩途,(1)由人性如有所長,(2)亦分工合作之理。

    若如顔氏所雲,勢必至降低學問之程度而後止。

    章炳麟譏顔氏弟子,[李添,字剛主。

    ]言數則僅通籌算之乘除,言書則粗知今隸之訛謬:即其明驗。

     又有調和于漢、宋之間,而兼調和于文與學之間者,是為桐城派義理、考據、辭章,三者不可缺一之說。

    此說創自姚鼐(姬傳),後來桐城派皆宗之。

    章學誠之議論,亦于此為近。

    曾國藩本服膺姚鼐,故亦主此說,特其晚年,又間或益之以經濟(中國所謂經濟,包括極廣,非今經濟學之義),為四門耳。

    此說可謂甚正。

    但不分别普通及專門,則欲一人兼擅三者極難。

    即桐城派之本身,亦偏于辭章,于漢、宋二學之間,則又側重于宋也(如方植之著《漢學商兌》,力诋漢學,即其一極端之例)。

     清代有特色之學術,尚有浙東學派之史學。

    浙西學派,亦推其考證之功,旁及史事;但多就事實為之補苴訂正,而通觀全局具有史識者甚少。

    [如錢大昕之《廿二史考異》,王鳴盛之《十七史商榷》,趙瓯北之《廿二史劄記》等皆是。

    ]浙東派則與之相反[如萬季野、全謝山等]。

    蓋浙西學派,乃承王應麟、黃幹等之遺緒,為朱學中之一派。

    而浙東學術,則仍承宋時浙學之遺緒者也(呂祖謙一派)。

    [此義《文史通義》首發之。

    ]以今日眼光觀之,則浙西派近于專門史家,浙東派近于通史家;惟通史乃可稱史學之正宗(專門史仍可歸入各種專門科學内),故必浙東派乃可稱為史學之正宗也。

     浙東派最重要之人物為章學誠。

    其重要之著作,為《文史通義》,[論文之語,固頗切當,然于文學上之價值并不高。

    其要乃在史學。

    ]其大功,在發明1.史料與作成之史非一物;2.儲備史料,宜求其豐富,著作曆史,則當求其簡;3.記注、比次,各為一事。

    吾國史學,有三名著:(1)劉知幾之《史通》;(2)鄭樵之《通志序》;(3)章學誠之《文史通義》。

    (1)為始講史法者;(2)為擴充史之内容者;(3)則确立史學與他學之界限,闡發史學真相者。

    必史籍稍多,乃想及講史法;必人須之知識漸進步,乃覺史之所載為不備;必學問之内容,愈積愈豐富,乃感覺分種之必要。

    三先生之著作,恰代表史學進化之三階級,亦時勢使然也。

     章氏對于漢、宋學及文學之意見,其結論頗近桐城派(義理、考據、辭章三者不可缺一),此無足深論。

    而其“六經皆史”之說,實由其對宋學之見解而來;此說能了解者頗少,緻多誤會,請一論之。

     六經皆史者,章實齋對于宋學末流空談心性之反動;固謂聖人不以空言立教,因之謂六經皆史。

    然在考證上,其說卒不能成立:蓋執狹義之史(史官所載往事)為史,則六經除《書》與《春秋》之外,明明非史。

    若将史之義推而廣之,謂一切故事之職掌,皆關涉史官;則如釋學問,凡以文字記之者,何一不可目之為史;将史官之外無他職,而推原古代學術出于官守者,亦除史官而外,更無原本矣,有是理乎?章氏于六經皆史之說,引證論斷,多屬支離;《易》無可說,乃至牽涉曆法,則更不足辨矣(所引者,皆後人以曆法附會《易》之辭,非作《易》時曆已發達至此程度也)。

    後來祖述章氏之說者,大抵不能離“學術必資記載,記載專職諸史官”一觀念,非此則六經皆史之說,不能主持也。

    至近世之章太炎,則因受此觀念之影響,專認史官所記者為史(其餘即非金石證亦認為價值大減);于是罵康有為為妄人。

    [章氏之論謂:“……如是沒丘明之勞,謂仲尼不專著錄。

    假令生印度、波斯之墟,知己國之文化綿遠,而欲考其事,文獻無征;然後憤發于故書,哀思于國命矣。

    ”(《國故論衡》△△篇)]而不知論史材、史官所記,與傳說、神話及他種著述,各有其用也。

    其又一反動,則為胡适之、顧颉剛一派。

    胡氏專取《詩經》、《楚辭》為史料。

    顧氏初亦宗之;後雖漸變其說,而仍目古史官所記者為僞造(如世系事。

    于此問題,章太炎辨古史官所記與神話非同物,卻不錯):皆不免固執一說,而未能觀其會通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