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明理學

關燈
宋學。

    此學最确當之名曰理學。

    後人尊稱之曰道學。

    清代漢學興,乃以時代稱之曰宋學。

     哲學之物雖空泛,然當社會起大變動時,必起響應而作根本之變動。

    蓋哲學無所不包,得以一理而施諸各方面。

    必使哲學起根本改變,使各方面趨同一目的,不緻沖突背馳而後可。

    宋學即承佛學之後,新興之一種哲學也。

     我國從前論理學并各種科學均不發達,學者對于講說學術哲理,不能清楚;而整理著作時,複缺乏條理系統,更不能注意于由淺入深諸點(不獨理學,一切學術皆然)。

    故研究理學,非下一番工夫,并頭腦清楚之人,不易明白。

     關于參考書籍。

    近人于理學之著作,有呂師所著《理學綱要》(民國十四年時呂師于滬江大學編成講義,十五六年于光華大學編定,由商務出版),惟隻述其哲學一方面,實則理學與政治、社會、道德諸方面,皆有關系也。

    然于近人著述中,當推最有價值,最可看。

    早于此書者,有謝無量(謝蒙)所著《朱子學派》、《陽明學派》、《象山學派》諸書,由中華出版,距今已三十年。

    謝氏讀書博,學亦謹慎。

    此諸書節鈔豐富之材料,不著己意,初學讀之無益。

    至商務所出《文化史叢書》中,有賈豐臻《理學史》。

    賈氏為近代研究理學者,然其書陳舊無意味處實多,無甚價值。

     此學之發達,鄙意當分為三期:(1)周敦頤、[世居道州營道縣濂溪上,學者稱之為濂溪先生。

    ]張載、[居陝西郿縣橫渠鎮,學者稱橫渠先生。

    ]邵雍[谥康節,學者稱康節先生。

    ]為創建一種新宇宙觀、新人生觀,亦即創建一種新哲學之人物。

    (2)程颢、程頤始注重于實行方法,至朱熹、陸九淵而分為兩派。

    (3)依辯證法之進步,至王守仁又合兩派之長而去其短。

    後人以陸、王為一派,仍視為與程、朱相對立,實非。

    [理學至王守仁,發達已趨極端。

    此後漸成衰落。

    然理學之本身,終為一極偉大之學術也。

    ] 佛學之弊,在于空虛而不切于實務,專恃個人之覺悟,以拯救世界,然(1)人之天資,[自生物學上言之,天資特優與特劣者,恒占極少數。

    ]非能個個人明白佛之所謂覺悟之道者。

    (2)社會情勢,真能接受佛之教化者,又止一小部分人,大多數人看似信奉,其實全不相幹。

    故行之久而不見其效,且頗有流弊。

    在此情勢之下,自然須有一種新哲學以代之。

     但佛之哲學,極為高深,甚不易駁。

    佛教哲學之高深,在認識論方面(中國舊哲學無之,蓋未發達至此程度)。

    創新哲學者,乃将此方面抹殺不談,而曰:談認識論即是錯。

    [其實此殊為武斷。

    ]故曰:“釋氏本心,吾徒本天。

    ”天即理,理即外界的真實法則。

    此理學之名所由立。

    故宋儒之反佛,乃以哲學中之惟物論反哲學中之惟心論也。

    [故理學家無論其如何互不相同,必皆承認其外界的世界為真實。

    苟超出此範圍,即屬佛學矣。

    ] 理學家中能創立一種新宇宙觀、新人生觀者為周、張、邵三家。

    周子之說,見于《太極圖說》[宇宙觀]及《通書》[人生觀]。

    其說:以為“無極而太極”。

    “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。

    ”(“一動一靜,互為其根”)由是而生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,天地人物皆秉五行之質以生。

    “五行各一其性”,人物所禀五行之質各有不同,故其性亦不同。

    [希臘古分人為神經質、多血質、膽汁質、粘液質四種,亦同此思想。

    ]而其見之于事,則不外仁、義二者。

    [以他人為本位,舍自己而顧他人,謂仁;以自己為本位,舍他人而顧自己,謂義。

    仁為人之本性;義為處事之辦法。

    ]仁、義本身皆善;過、不及則皆惡;故道在中正。

    [适當。

    ]人何以守此中正之境?曰靜。

    故曰:“聖人定之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