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
關燈
小
中
大
玄學之後,遂繼之以佛學。
佛有宗教學術二方面。
宗教方面,今姑措勿論。
學術方面,佛說大小二乘,舊以為一時之說,因人而施。
[謂佛初時多與學問高深者接觸,其說極高。
後佛學漸廣,其說亦漸低。
及臨終時又以最高之說為遺教。
]據近來之研究,則小乘興于佛滅後百年,大乘又後五六百年乃興起(此項事迹,詳見唐玄奘所著《異部宗輪論》)。
近人因有稱佛滅百年内之佛教為“原始佛教”者(日人某著有《原始佛教概論》)。
分别原始佛教與小乘佛說,其事較難。
若大小乘之别,則其荦荦大者,固較易見也。
[蓋原始佛教之書不存,其說需自小乘書中分析出之,故較難也。
]據近來之研究,印度哲學,發達頗早。
因其受天惠優厚,生活問題,容易解決。
故其所注意者,非維持身之生存,而為解除心之苦惱。
故印度哲學,多帶宗教的色彩。
佛出世時,此等哲學,派别甚多(佛教概論之為外道),令人感無所适從之苦。
佛則不為無益的辯論,而授之以切實可行之道,故其說一出,歸向者甚多。
故“佛非究竟真理之發見者,而為時代之聖者”(《原始佛教概論》中語)。
[無論何種學術,皆逐步進化;非有一聖人出,而能發見此種真理也。
]佛滅之後,環境情形,自有變化。
加之佛教傳播甚廣,與他種哲學、宗教,接觸自多,其本身自亦将随之而生變異。
此則大小乘之所以次第興也。
[佛之時代,文字之應用尚未廣。
佛說在世時未有記錄。
入滅後,諸弟子相會,誦其昔所聞于佛者,得大衆之同意,或不得同意而能伸說者,皆錄之以為佛說——故佛經之首必曰“如是我聞”。
——謂之結集。
諸弟子之中,分上座、大衆二部。
佛滅百年後,二部乃分裂。
]小乘距佛時代近,又出于上座部(佛教中前輩高級信徒),故其變化少;[因學識高深者,不易接受外界之影響也。
]大乘出大衆部,時代又後,故其變化多也。
[其後錫蘭等地多小乘,行于北方者多大乘。
] 四聖 佛。
菩薩。
[梵語,具名菩提薩缍,舊譯為大道心衆生、道衆生等,新譯曰大覺有情、覺有情等,亦譯正士。
] 緣覺。
[亦作辟支佛,梵語辟支迦佛陀之略。
舊譯緣覺,新譯獨覺,《智度論》二名具存,以辟支佛兼具二義也。
蓋好道潛修,自然獨悟者,謂之獨覺,或因事緣而覺悟,又或觀十二因緣法而得道,謂之緣覺。
] 聲聞。
[弟子聞佛之聲教而得道果者。
] 六凡 天。
[福德大于人。
——福,在中國為外的條件,德,有得于己,故稱福德,以别于福。
謂其能力、智慧等大于人。
] 人。
阿修羅。
[梵語,簡稱修羅;亦作阿素洛、阿須羅、阿須倫、阿蘇羅等。
《翻譯名義集》:“阿修羅舊翻無端正,男醜女端正,新翻非天。
”——謂其果報似天而非天也。
——神通大于人,而易生嗔怒。
] 畜生。
餓鬼。
[《大乘義章》:“言餓鬼者,常饑虛,故名為餓;恐怯多畏,故名為鬼。
”按鬼類中有如夜叉、羅刹等具大威力者,故新譯曰鬼,不曰餓;然舊譯之經論多曰餓鬼,以鬼類中餓鬼最多故也。
] 地獄。
[梵語那落迦、泥犁等之義譯。
那落迦、泥犁等本為不樂、可厭、苦具等之義,以其依處在地下,故謂之地獄;蓋罪惡衆生死後所生之處也。
] [無生者曰器世界,有生者曰有情世界。
有情世界為四聖、六凡(天台宗依《法華經》所立),謂之十法界。
密教依《理趣釋經》所立,則以實佛、權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為五聖,天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為五凡。
][衆生即于六凡輪回,謂之
佛有宗教學術二方面。
宗教方面,今姑措勿論。
學術方面,佛說大小二乘,舊以為一時之說,因人而施。
[謂佛初時多與學問高深者接觸,其說極高。
後佛學漸廣,其說亦漸低。
及臨終時又以最高之說為遺教。
]據近來之研究,則小乘興于佛滅後百年,大乘又後五六百年乃興起(此項事迹,詳見唐玄奘所著《異部宗輪論》)。
近人因有稱佛滅百年内之佛教為“原始佛教”者(日人某著有《原始佛教概論》)。
分别原始佛教與小乘佛說,其事較難。
若大小乘之别,則其荦荦大者,固較易見也。
[蓋原始佛教之書不存,其說需自小乘書中分析出之,故較難也。
]據近來之研究,印度哲學,發達頗早。
因其受天惠優厚,生活問題,容易解決。
故其所注意者,非維持身之生存,而為解除心之苦惱。
故印度哲學,多帶宗教的色彩。
佛出世時,此等哲學,派别甚多(佛教概論之為外道),令人感無所适從之苦。
佛則不為無益的辯論,而授之以切實可行之道,故其說一出,歸向者甚多。
故“佛非究竟真理之發見者,而為時代之聖者”(《原始佛教概論》中語)。
[無論何種學術,皆逐步進化;非有一聖人出,而能發見此種真理也。
]佛滅之後,環境情形,自有變化。
加之佛教傳播甚廣,與他種哲學、宗教,接觸自多,其本身自亦将随之而生變異。
此則大小乘之所以次第興也。
[佛之時代,文字之應用尚未廣。
佛說在世時未有記錄。
入滅後,諸弟子相會,誦其昔所聞于佛者,得大衆之同意,或不得同意而能伸說者,皆錄之以為佛說——故佛經之首必曰“如是我聞”。
——謂之結集。
諸弟子之中,分上座、大衆二部。
佛滅百年後,二部乃分裂。
]小乘距佛時代近,又出于上座部(佛教中前輩高級信徒),故其變化少;[因學識高深者,不易接受外界之影響也。
]大乘出大衆部,時代又後,故其變化多也。
[其後錫蘭等地多小乘,行于北方者多大乘。
] 四聖 佛。
菩薩。
[梵語,具名菩提薩缍,舊譯為大道心衆生、道衆生等,新譯曰大覺有情、覺有情等,亦譯正士。
] 緣覺。
[亦作辟支佛,梵語辟支迦佛陀之略。
舊譯緣覺,新譯獨覺,《智度論》二名具存,以辟支佛兼具二義也。
蓋好道潛修,自然獨悟者,謂之獨覺,或因事緣而覺悟,又或觀十二因緣法而得道,謂之緣覺。
] 聲聞。
[弟子聞佛之聲教而得道果者。
] 六凡 天。
[福德大于人。
——福,在中國為外的條件,德,有得于己,故稱福德,以别于福。
謂其能力、智慧等大于人。
] 人。
阿修羅。
[梵語,簡稱修羅;亦作阿素洛、阿須羅、阿須倫、阿蘇羅等。
《翻譯名義集》:“阿修羅舊翻無端正,男醜女端正,新翻非天。
”——謂其果報似天而非天也。
——神通大于人,而易生嗔怒。
] 畜生。
餓鬼。
[《大乘義章》:“言餓鬼者,常饑虛,故名為餓;恐怯多畏,故名為鬼。
”按鬼類中有如夜叉、羅刹等具大威力者,故新譯曰鬼,不曰餓;然舊譯之經論多曰餓鬼,以鬼類中餓鬼最多故也。
] 地獄。
[梵語那落迦、泥犁等之義譯。
那落迦、泥犁等本為不樂、可厭、苦具等之義,以其依處在地下,故謂之地獄;蓋罪惡衆生死後所生之處也。
] [無生者曰器世界,有生者曰有情世界。
有情世界為四聖、六凡(天台宗依《法華經》所立),謂之十法界。
密教依《理趣釋經》所立,則以實佛、權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為五聖,天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為五凡。
][衆生即于六凡輪回,謂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