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晉玄學

關燈
今古文之外,經學中别有僞古文一派,其緣起于東晉時梅赜(梅,亦作枚,赜,亦作頤)[晉西平人,字仲真。元帝初,官豫章内史。]所獻《僞古文尚書》(托名孔安國所傳,并并真者全造一部安國之《注》)。宋朱熹、吳棫,明梅皆疑之。[朱熹說見閻若璩《古文尚書疏證》卷八“朱子于古文猶為調停之說”節。吳棫,字才老,南宋時人,正史無傳,曾著《書稗傳》十三卷,今佚。說見同卷疑“古文自吳才老始”節。梅,明旌德人,字緻齊。著《尚書考異》,《尚書譜》,力攻古文之僞,為閻、惠(惠棟,著《尚書古文考》)所本]至清閻若璩而考定其僞。[謂為梅赜所僞。](閻所著書曰《古文尚書疏證》)僞造之主名,丁晏指為王肅(見所著《尚書餘論》)。近人又有疑之者(吳承仕,其《與章炳麟書》。見《華國》月刊中)。途轍,實與鄭同,無足深論。《孔子家語》,[十卷。]大約系王肅所造,《孔叢子》[三卷。]亦然。[詳見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子部儒家類一。《家語》又有清孫志祖《家語疏證》六卷,證為王肅所僞。]因東漢泥古、瑣碎、迷信之學風所激起之反動,是為玄學。[參看梁啟超《飲冰室叢著·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》第五章。]其學起于魏正始(廢帝年号)時,直至南北朝之末。但至東晉中葉後,則漸與佛學相混,非複純玄學矣。[故純玄學之曆期也極短。][玄學起于中原北方,後随晉室南遷而盛于南,北方反無玄學。亦猶其後理學起于北,随宋室南遷而盛于南,北方反無理學也。]純玄學以《易》、《老》二書為主,《莊子》次之。[《列子》為晉人僞造。[《列子》蓋即注者張湛所僞,一部分本諸古書,一部分為其僞作,如《楊朱篇》決非先秦思想,乃魏晉時頹廢思想也。][以《易》、《老》為主者,蓋其空談原理,實取諸儒、老二家之學之涉及原理之部分也。論者或謂其本道家而儒家僅其表面者,乃不知儒、老之涉及原理者本相同也(先秦諸子之言原理哲學,本多相同)。]其所研究者,為宇宙及神鬼之有無,人之情性、運命及安身、立命等問題;在政治及社會制度上,則主張重原理而不泥事實(重道而遺迹)。其中各種人物皆有。[見《燕石劄記·清談》一、二、三、四條。]其著述甚多,具見《隋書·經籍志》中,惜其書多已亡,隻可一覽而知當時有何等著述耳。[大抵無具有條理系統之書,多屬注、講義、講疏之類。]存于今者,專書王弼《易注》、郭象《莊子注》最要,[至何晏之《論語集解》,僅包含一小部分之玄學,不及二書之要也。]《列子》之僞造部分,亦可供參考。單篇散見史傳及各家集中。(看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》最便[清嚴可均編。])與佛家有關涉處(分贊、否二方面),可看《弘明集》。

    此派之功績,在破壞而不在建設。自經過玄學運動後,泥古及迷信之弊皆除(指學術界之風氣);瑣碎之考證,人亦不視為重要矣。(考證為求正确起見者,别是一說,此其本身雖無用,聯合之則成極有用之建設,乃學術分工之作用也。瑣碎者則并無理想,無立場,連其本身亦未必正确)正所謂無用之用也。[某種學術,必溯其前時期之情形,方能知其價值,玄學即是矣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