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

關燈
的作用)。

    問無明何自起(本體何以會起惡的作用)?則不可得說,亦可曰“法爾而有”而已(猶言依定律如此而有)。

    然則何以知無明非本體?因無明可滅,而人又恒知其為惡而思來之故也。

     佛教之派别稱宗。

    中國之佛教,分宗甚多。

    其中最要者,為天台、法相、華嚴三宗。

    天台亦稱性宗,從主觀方面;法相亦稱相宗,從客觀方面,證明萬法惟識之理;華嚴則示人以菩薩行相。

    [故有相當的文學趣味,但仍含極深之哲理。

    ]是稱教下三家。

    禅宗不立文字(謂無依據之經論),直指心源,是為教外别傳。

    [禅,梵語禅那之略,亦雲禅定。

    禅那之義,為思維修、靜慮等,靜即定,慮即慧。

    非若槁木死灰之謂,乃欲不遂環境變動,此為印度之一種修習方法,非佛教所獨有也。

    行久之,心理上别生一種境界(謂之參禅)。

    然此時有諸境界可生,不知其是非,當請諸有經驗者,此等有經驗者即能加以指點。

    然非普通語言可說明者,故其一問一答間,常人不能知也,彼固自知之。

    故禅宗不能為一種學術,乃專講實行者。

    ]佛教究系宗教,說教隻為引起人之信心起見,苟其能信,則辯論研究,均屬多事,故其發達之趨勢,終必至諸宗皆衰,禅宗獨盛而後已,唐中葉後,即亦如此。

    [唐初以華嚴最盛,唐高宗時密宗輸入,自後中國遂無新立之宗。

    ]宋儒喜辟佛;人又或譏其陽儒陰釋;又或稱其先于釋教中有工夫,故其辟之能得當。

    實則所辟所沾染者,多系禅宗一派,非佛教之全體也。

     天台宗,亦名法華宗,本宗由天台智者大師成立,以《法華經》為根本,以《智度論》為旨趣,以《涅槃經》為輔翼,以《大品經》為觀法。

    專習止觀。

     法相宗,取《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》為名,本宗有《唯識論》,明萬法唯識之理,故亦稱唯識宗,此名取《解深密經分别瑜伽品》之意,印度名為瑜伽宗。

     華嚴宗,以華嚴論為宗派,故名。

     禅宗,又名佛心宗或心宗,以達摩為初祖。

     禅宗雖足救煩瑣[無謂之辯論研究,謂教下三宗。

    ]之失。

    然其意義,亦甚精深,非有智識,且非有閑階級之人,不能修習。

    而佛教此時之情勢,已非發達至普遍于各階層不可。

    故複有淨土宗,以普接利鈍,[表面上無迷信之色彩,足自己辯護,而實足為迷信之需,使佛教至于普遍發達者,淨土宗是矣。

    ] 佛教要旨,為止[消極方面。

    ]觀[積極方面。

    ]雙修。

    止謂心不起不正之念,[不正之行,由不正之念而生。

    ]所謂“十二時中,常念于法”。

    觀有二義:(1)在感情上,如人最畏死,乃時時設想被殺時之情景,以克服其畏死之情。

    (2)在知識上,遇事辄探求其因果關系,而得正确之救濟方法是也。

    此二者皆甚難。

    又成佛須曆“劫”(佛教上之一種時間[極長。

    ]),自恒人觀之,亦将望而生畏。

    然成佛必須如此之難,又被前此之學說固定了,不能改易。

    淨土宗于此諸點,乃想出一巧妙适應之法。

     念佛 觀。

    [觀佛像。

    較前之觀為易。

    ] 想。

    [想佛。

    較前之止觀為易。

    ] 挂名。

    [口誦“阿彌陀佛”不已。

    ] 淨土宗以念佛一法,兼攝止觀兩門。

     淨土宗謂阿彌陀佛與此世界特别有緣。

    [發誓造淨土。

    ]一心念佛之人,至臨終,阿彌陀佛即來接引,往生淨土。

    在淨土中修至成佛,依然艱難;然淨土中環境特别佳良,既生此中,可以直向前進,不虞堕落。

    [稱此簡易之法為“橫超”。

    ] 又淨土中種種境界,異常美妙,足滿求福報者之欲。

     故此宗通行最廣。

    [近日言佛學者,多屬此宗。

    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