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漢時代學術之新趨勢
關燈
小
中
大
。
《後漢書·儒林傳》:“趙人毛苌傳《詩》,是為《毛詩》。
”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漢初趙人毛苌善詩,自雲子夏所傳,作《诂訓傳》,是為《毛詩》古學。
”]《書》《古文尚書》,謂魯共王壞孔子壁,得《古文尚書》百篇,孔安國以今文讀之,得多十六篇。
(見《漢書·藝文志》、《楚元王傳》、《景十三王傳》、《說文解字序》、《論衡·佚文》、《正說》。
而其輾轉傳述,皆互相乖異)然此十六篇仍不傳,《禮》雲有《逸禮》,後亦不傳(《禮記》中《奔喪》、《投壺》,鄭《注》謂皆同《逸禮》。
然《逸禮》不傳)。
《易》有費、高二氏,[費友、高相,見《漢書·儒林傳》。
]《春秋》有《左氏傳》,[《藝文志》、《楚元王傳》不言所自來,《說文解字序》謂獻自張蒼,《論衡·案書》謂得自孔壁。
]《谷梁傳》[《史記·儒林傳》:“瑕邱江生為《谷梁春秋》,自公孫弘得用,嘗集比其義。
”]昔人以為今文,近崔适考定其亦為古文,其說蓋是。
見所著《春秋複始》。
淺人聞今古文之名,每以為其經之文字大有異同。
其實不然,所異者多無關意義。
(鄭玄注《儀禮》,備詳今古文異字,讀之可見[如古文“位”作“立”,“義”作“誼”,“儀”作“義”之類,皆與意指無關。
])[其有關系者,如《尚書·盤庚》“今予其敷心腹腎腸”,今文作“今我其敷優賢揚曆”之類,然極少。
]故今古文之異,不在經文,而在經說。
[經本古書,而孔子取以立教。
古書本無深義,儒家所重,乃在孔子之說。
說之著于竹帛者謂之傳;其存于口耳者,仍謂之說;古書與經,或異或同,足資參證,且補經所不備者,則謂之記。
今古文之經,本無甚異同,而說則互異,讀許慎之《五經異義》可見。
]今文家雖分家,然其說大體相同;[不獨一經然,群經皆然,讀《白虎通義》可見,此書乃今文家言之總集也。
]古文則諸家之說各别。
蓋由今文得諸傳授,其源同,其流不得大異;古文之說,由諸家自由研究,逐漸創立,故說各不同也。
此兩點最為緊要。
漢世今古文聚訟之端,最大者為孔壁得書一案。
此說如确,則今文家經确不完;如其不然,則所謂古文者,不過民間經學,與立于博士官者不同,與後來古文家之說,出于今文家以外,并無二緻矣。
孔壁得書一案,似難認真實。
詳見拙撰《燕石劄記·孔壁》條。
但今古文之争論,其實與漢世學風變遷,無甚大之關系也。
漢初儒學,均講經世緻用,而是時最大之問題,為民生問題。
西漢儒學,齊、魯不同,今文為魯學,古文為齊學。
說見廖平《今古學考》,确不可易。
但何以有此分派,至漢世何以分張更甚,廖氏初未能言。
予意齊為大國,經濟發達,魯則不然,此為儒家分歧變化之重要原因。
廖氏雲:今學以《王制》(《禮記》篇名)為總彙,古學以《周禮》為大宗。
《王制》者,百裡之國之治法,《周禮》則千裡之國之規模。
節制資本之法,《周禮》中可尋得根據,今學中無之。
漢世儒家,隻講平均地權,對于節制資本之義,初不了解,讀《鹽鐵論》可見。
王莽所行之政策,兼斯二者,此莽與其徒黨所醉心于古學也,此為古學初得政府中人垂青之故。
王莽覆敗,後漢繼興,一切政治,皆務反莽,故所立十四博士,仍皆今學,然社會上崇向古學之風,業已不可遏止矣。
此則當時風氣漸趨于自由研究,不甘為成說所囿故然也。
自王莽變法失敗後,通經緻用之風漸泯,經學乃漸流為繁碎之考據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言,古之學者,耕且養,三年而通一經,三十而五經立,存其大體,玩經文而已。
其後則說《堯典》篇目至十餘萬言,但說“粵若稽古”(《書經》第一句)三萬言。
[皆指秦恭言之。
《藝文志注》引桓譚《新論》雲:“秦近君(恭字,王先謙《漢書補注·藝文志》雲:王應麟曰:《儒林傳》作秦延君
《後漢書·儒林傳》:“趙人毛苌傳《詩》,是為《毛詩》。
”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漢初趙人毛苌善詩,自雲子夏所傳,作《诂訓傳》,是為《毛詩》古學。
”]《書》《古文尚書》,謂魯共王壞孔子壁,得《古文尚書》百篇,孔安國以今文讀之,得多十六篇。
(見《漢書·藝文志》、《楚元王傳》、《景十三王傳》、《說文解字序》、《論衡·佚文》、《正說》。
而其輾轉傳述,皆互相乖異)然此十六篇仍不傳,《禮》雲有《逸禮》,後亦不傳(《禮記》中《奔喪》、《投壺》,鄭《注》謂皆同《逸禮》。
然《逸禮》不傳)。
《易》有費、高二氏,[費友、高相,見《漢書·儒林傳》。
]《春秋》有《左氏傳》,[《藝文志》、《楚元王傳》不言所自來,《說文解字序》謂獻自張蒼,《論衡·案書》謂得自孔壁。
]《谷梁傳》[《史記·儒林傳》:“瑕邱江生為《谷梁春秋》,自公孫弘得用,嘗集比其義。
”]昔人以為今文,近崔适考定其亦為古文,其說蓋是。
見所著《春秋複始》。
淺人聞今古文之名,每以為其經之文字大有異同。
其實不然,所異者多無關意義。
(鄭玄注《儀禮》,備詳今古文異字,讀之可見[如古文“位”作“立”,“義”作“誼”,“儀”作“義”之類,皆與意指無關。
])[其有關系者,如《尚書·盤庚》“今予其敷心腹腎腸”,今文作“今我其敷優賢揚曆”之類,然極少。
]故今古文之異,不在經文,而在經說。
[經本古書,而孔子取以立教。
古書本無深義,儒家所重,乃在孔子之說。
說之著于竹帛者謂之傳;其存于口耳者,仍謂之說;古書與經,或異或同,足資參證,且補經所不備者,則謂之記。
今古文之經,本無甚異同,而說則互異,讀許慎之《五經異義》可見。
]今文家雖分家,然其說大體相同;[不獨一經然,群經皆然,讀《白虎通義》可見,此書乃今文家言之總集也。
]古文則諸家之說各别。
蓋由今文得諸傳授,其源同,其流不得大異;古文之說,由諸家自由研究,逐漸創立,故說各不同也。
此兩點最為緊要。
漢世今古文聚訟之端,最大者為孔壁得書一案。
此說如确,則今文家經确不完;如其不然,則所謂古文者,不過民間經學,與立于博士官者不同,與後來古文家之說,出于今文家以外,并無二緻矣。
孔壁得書一案,似難認真實。
詳見拙撰《燕石劄記·孔壁》條。
但今古文之争論,其實與漢世學風變遷,無甚大之關系也。
漢初儒學,均講經世緻用,而是時最大之問題,為民生問題。
西漢儒學,齊、魯不同,今文為魯學,古文為齊學。
說見廖平《今古學考》,确不可易。
但何以有此分派,至漢世何以分張更甚,廖氏初未能言。
予意齊為大國,經濟發達,魯則不然,此為儒家分歧變化之重要原因。
廖氏雲:今學以《王制》(《禮記》篇名)為總彙,古學以《周禮》為大宗。
《王制》者,百裡之國之治法,《周禮》則千裡之國之規模。
節制資本之法,《周禮》中可尋得根據,今學中無之。
漢世儒家,隻講平均地權,對于節制資本之義,初不了解,讀《鹽鐵論》可見。
王莽所行之政策,兼斯二者,此莽與其徒黨所醉心于古學也,此為古學初得政府中人垂青之故。
王莽覆敗,後漢繼興,一切政治,皆務反莽,故所立十四博士,仍皆今學,然社會上崇向古學之風,業已不可遏止矣。
此則當時風氣漸趨于自由研究,不甘為成說所囿故然也。
自王莽變法失敗後,通經緻用之風漸泯,經學乃漸流為繁碎之考據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言,古之學者,耕且養,三年而通一經,三十而五經立,存其大體,玩經文而已。
其後則說《堯典》篇目至十餘萬言,但說“粵若稽古”(《書經》第一句)三萬言。
[皆指秦恭言之。
《藝文志注》引桓譚《新論》雲:“秦近君(恭字,王先謙《漢書補注·藝文志》雲:王應麟曰:《儒林傳》作秦延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