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秦諸子之學
關燈
小
中
大
所羨?何所畏避?故主張委心任運。
]不思徹底改造,而隻想因勢利導(如不思去民好利之心,而徒欲因其好利而利用之),亦《管子》所有,而《老子》所無,此可見其時代之晚,其社會已不可控制,猶柏拉圖與亞裡斯多德之異也。
陳舊于農家道家者,為墨家。
《淮南要略》雲:“墨子學于孔子而不悅,背周道而用夏政。
”[今觀《墨子》書,《修身》《親士》《所染》純為儒家言。
他篇又多引《詩》《書》之文,則《淮南》之說是也。
]《呂氏春秋·當染》雲:“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,天子使史角往,惠公止之,其後在魯,墨子學焉。
”[史固辨于明堂行政之典者。
故墨子之學,誠為明堂之學也。
]古大廟大學,皆與明堂同物,前已言之。
墨子最講實用,而其書《經上下》《經說上下》《大取》《小取》六篇,講哲學、倫理,兼及自然科學,極其清深者,古明堂為宗教哲學之所存也。
然此非墨子宗旨所在,特師授以書,則從而傳之耳。
[大學雖東周後尚不能盡廢。
然未聞有一人合,學成而出仕者,則以所肄者為宗教家言,非實用之事也。
大學所教,既為宗教家言,故為涵養德性之地。
《禮記》曰:“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學乎?”又曰:“能為師,然後能為長;能為長,然後能為君。
師也者,所以學為君也。
”又曰:“君子所不臣于其臣者二,當其為屍,則弗臣也;當其為師,則弗臣也。
”乞言養老之禮,執醬而饋,執爵而醑(醑,虛口),所以隆重如此者,正以其所詣師者,其初乃教中尊宿耳。
又《王制》曰:“出征執有罪,反釋奠于學。
”凱旋而釋奠于學。
由此二端,可想見古代大學性質,為宗教哲學之所存也。
]其宗旨所在,曰兼愛,而行之則以非攻。
曰貴儉,而行之則以節用、節葬、非樂。
所以動人者,曰天志(其天神為人格神),曰明鬼,而輔之以非命。
曰上同,使下之人聽于上。
[蓋本夏道,而夏時較古,人之思慮較少,人與人對立程度淺,樂盡力以服從于其上也。
]曰上賢,蓋前代親親,不如周人之甚。
參觀孫星衍《墨子後叙》,知用夏政之不虛也。
古書多以儒墨并稱,亦以儒俠并稱,俠者,後世江湖豪傑之流。
蓋封建制度之壞,士失所養,[封建制度之諸侯、大夫,多喜養士,及其國滅家亡,或習奢侈而暇養士,而士失所養。
]而不能為農工商,乃别成為一階級。
性質近乎文者為儒,[遊說之士,大抵從儒中出。
]近乎武者為俠。
孔子、墨子,乃就此兩社會而感化之,非此兩個階級,為孔、墨所造成也。
墨子長于守禦(其書末二十篇),蓋自俠之團體中來也(《墨子》非攻,故僅取兵法中守之一部分)。
儒為封建制度崩潰時失養之士,性質近乎文的階級,前已言之(其性質見于《禮記》之《儒行》)。
[儒之義為柔,若曾子之競競自守,言必信,行必果者,蓋其本來面目。
]孔子為此階級中之聞人,惟孔子之道,不盡于儒。
孔子之學頗博,多知前代之治法。
此時前代治法之可考者,有夏、殷、周三代。
孔子以為當更疊使用,于是有《春秋》通三統之義(謂封前二代之後以大國,使保存其治法,說見《春秋繁露》)。
孔子又觀治化升降,以為最古之時最美,是謂大同,時代漸降則漸劣,謂小康,說見《禮記·禮運篇》。
然則更劣于小康,必為亂世矣。
《春秋》張三世之義,以二百四十年,分為三世,據亂而作,(表示治亂世之法。
)進于升平,(小康)更進于太平,(大同)(見于《公羊》何《注》)蓋欲逆挽世運,複于郅治也。
孔子之道,具于六經,而六經之中,《易》與《春秋》為尤要。
《易》言原理,《春秋》據此原理而施諸人事。
故曰:“《易》本隐以至顯,《春秋》推見至隐。
”(《史記》)其根據原理施諸人事,則恃君長為之。
故《易》曰:“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天。
”(《乾卦·系辭》)而“《春秋》以元之氣,正天之端,以天之端,正王之政,以王之政,正諸侯之即位,以諸侯之即位,正四竟之治。
”(《公羊》隐公元年《注》)此略近希臘柏拉圖推最高之哲人為君之義。
惟希臘人無一統思想,故隻計及一國之君。
孔子則不然,故又計及諸侯之上,當有一王耳。
孔子所謂大同,蓋農業共産小社會。
所謂小康,則封建之初期,階級雖已成立,舊時共産社會之規模,尚未甚壞者也。
自此以後,資本勢力又繼封建勢力而起,治化隻有日趨于劣。
不知鏟除階級而欲借政治之力,以
]不思徹底改造,而隻想因勢利導(如不思去民好利之心,而徒欲因其好利而利用之),亦《管子》所有,而《老子》所無,此可見其時代之晚,其社會已不可控制,猶柏拉圖與亞裡斯多德之異也。
陳舊于農家道家者,為墨家。
《淮南要略》雲:“墨子學于孔子而不悅,背周道而用夏政。
”[今觀《墨子》書,《修身》《親士》《所染》純為儒家言。
他篇又多引《詩》《書》之文,則《淮南》之說是也。
]《呂氏春秋·當染》雲:“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,天子使史角往,惠公止之,其後在魯,墨子學焉。
”[史固辨于明堂行政之典者。
故墨子之學,誠為明堂之學也。
]古大廟大學,皆與明堂同物,前已言之。
墨子最講實用,而其書《經上下》《經說上下》《大取》《小取》六篇,講哲學、倫理,兼及自然科學,極其清深者,古明堂為宗教哲學之所存也。
然此非墨子宗旨所在,特師授以書,則從而傳之耳。
[大學雖東周後尚不能盡廢。
然未聞有一人合,學成而出仕者,則以所肄者為宗教家言,非實用之事也。
大學所教,既為宗教家言,故為涵養德性之地。
《禮記》曰:“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學乎?”又曰:“能為師,然後能為長;能為長,然後能為君。
師也者,所以學為君也。
”又曰:“君子所不臣于其臣者二,當其為屍,則弗臣也;當其為師,則弗臣也。
”乞言養老之禮,執醬而饋,執爵而醑(醑,虛口),所以隆重如此者,正以其所詣師者,其初乃教中尊宿耳。
又《王制》曰:“出征執有罪,反釋奠于學。
”凱旋而釋奠于學。
由此二端,可想見古代大學性質,為宗教哲學之所存也。
]其宗旨所在,曰兼愛,而行之則以非攻。
曰貴儉,而行之則以節用、節葬、非樂。
所以動人者,曰天志(其天神為人格神),曰明鬼,而輔之以非命。
曰上同,使下之人聽于上。
[蓋本夏道,而夏時較古,人之思慮較少,人與人對立程度淺,樂盡力以服從于其上也。
]曰上賢,蓋前代親親,不如周人之甚。
參觀孫星衍《墨子後叙》,知用夏政之不虛也。
古書多以儒墨并稱,亦以儒俠并稱,俠者,後世江湖豪傑之流。
蓋封建制度之壞,士失所養,[封建制度之諸侯、大夫,多喜養士,及其國滅家亡,或習奢侈而暇養士,而士失所養。
]而不能為農工商,乃别成為一階級。
性質近乎文者為儒,[遊說之士,大抵從儒中出。
]近乎武者為俠。
孔子、墨子,乃就此兩社會而感化之,非此兩個階級,為孔、墨所造成也。
墨子長于守禦(其書末二十篇),蓋自俠之團體中來也(《墨子》非攻,故僅取兵法中守之一部分)。
儒為封建制度崩潰時失養之士,性質近乎文的階級,前已言之(其性質見于《禮記》之《儒行》)。
[儒之義為柔,若曾子之競競自守,言必信,行必果者,蓋其本來面目。
]孔子為此階級中之聞人,惟孔子之道,不盡于儒。
孔子之學頗博,多知前代之治法。
此時前代治法之可考者,有夏、殷、周三代。
孔子以為當更疊使用,于是有《春秋》通三統之義(謂封前二代之後以大國,使保存其治法,說見《春秋繁露》)。
孔子又觀治化升降,以為最古之時最美,是謂大同,時代漸降則漸劣,謂小康,說見《禮記·禮運篇》。
然則更劣于小康,必為亂世矣。
《春秋》張三世之義,以二百四十年,分為三世,據亂而作,(表示治亂世之法。
)進于升平,(小康)更進于太平,(大同)(見于《公羊》何《注》)蓋欲逆挽世運,複于郅治也。
孔子之道,具于六經,而六經之中,《易》與《春秋》為尤要。
《易》言原理,《春秋》據此原理而施諸人事。
故曰:“《易》本隐以至顯,《春秋》推見至隐。
”(《史記》)其根據原理施諸人事,則恃君長為之。
故《易》曰:“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天。
”(《乾卦·系辭》)而“《春秋》以元之氣,正天之端,以天之端,正王之政,以王之政,正諸侯之即位,以諸侯之即位,正四竟之治。
”(《公羊》隐公元年《注》)此略近希臘柏拉圖推最高之哲人為君之義。
惟希臘人無一統思想,故隻計及一國之君。
孔子則不然,故又計及諸侯之上,當有一王耳。
孔子所謂大同,蓋農業共産小社會。
所謂小康,則封建之初期,階級雖已成立,舊時共産社會之規模,尚未甚壞者也。
自此以後,資本勢力又繼封建勢力而起,治化隻有日趨于劣。
不知鏟除階級而欲借政治之力,以